新浪尚品

生食有理:嗜肉者的味蕾天堂

2013年05月27日 08:08  《世界》杂志

  在饮食文化长河中,生食绵延至今一枝独秀。不仅颠覆了熟食独占天下的神话,更是带来意想不到的绝顶好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生食有理

  钻木取火改变了人类的进食方式,文明也由此向前推移。然而生食却并未消失。在饮食文化长河中,生食绵延至今一枝独秀。不仅颠覆了熟食独占天下的神话,更是带来意想不到的绝顶好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胡元骏

  美食专栏作家,独立摄影师。已出版厨房纪实随笔集《厨房江湖》,美食随笔集《味道江湖》和《生活就是请客吃饭》。

  身边有很多无肉不欢的朋友,和他们吃饭,若一餐没肉,真比出门摔个大筋头还令他们沮丧。

  我也是嗜肉者,但相对随和,只要是法律允许的,不同肉类的各种烹饪方法也都乐于尝试,不过对生食肉类这方面也一直很小心,不排斥也不轻易试。

  说起人类吃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人们茹毛饮血,不亦乐乎,殊不知,那是因为条件所限,不得已而为之的饮食习惯。但凡查阅一下资料就可得知,那时各种肉类生食起来腥臊恶臭,容易伤害肠胃,甚至断送性命;当人类学会取火,熟食代替了生食之后,食物的安全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人类在获得安全的饮食之后,开始要求烹饪色香味俱全,食不厌精,饮食文明至此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然而一直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肉类生食的习惯却始终未断。自从有火食以来,汉族人一直还是吃各种禽、兽、鱼、甲壳类和贝类的生肉,这些现做现吃的各种生肉称为“脍”或“脍生”。

  脍生必须选用极新鲜的肉、鱼来制作,切成薄片的称为“轩”或“膹”,再将薄片细切成丝的叫做“脍”,剁成碎末的称为“臊”或“臊子”。切得越薄越细越理想。切脍时用纸吸去残血。但到晚明时鱼鲙已改为切片,并用水来清洗残血了。脍生可以补益身体或治疗疾病,但生肉如果在不当的时刻食用,或摄取过量,或与某些食物同吃时都会产生病害。而所拌食的各种调味料和生菜则可以防治这些病害。自隋代开始,脍生已经开始常用芥子酱、八和齑和脍醋等调味,拌以生鲜蔬菜。

  生食除了肉质本身之外,也需要恰当的烹饪方法。虽说“烹”意为煮,“饪”即是熟,但广义上讲,烹饪还有刀工、腌制、食材搭配等多方面的含义。因此就算是生食肉类,也不是简单地拿来宰杀后就直接进食。事先基本都要使用白醋、烈酒或葡萄酒以及各种调味料腌制数小时。可直接食用且美味的牲畜肉类实在极少,价格自然也是堪比黄金。

  肉类生食中,牲畜里的牛肉最为常见。人们热衷去西餐厅吃牛排,这应该算准“生食”,牛排超过7成熟不仅在老外眼里是对牛排的不敬,吃起来的口感也必定味如嚼蜡。而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讲,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生食牛肉的肉类选择以及加工方法已经有严格的限制与检疫标准,对食客来说,生食这些肉类之前也要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免祸从口入。

  对我而言,生食肉类里,最喜欢海产品中的象拔蚌与生蚝。前者切薄片,蘸上一点青芥辣和日本万字酱油,入口的鲜爽滋味美妙得如同初吻;后者则可滴上几滴柠檬汁或白葡萄酒,与刚开启的伴有海水的生蚝一起吞下,海洋真味扑鼻而来。不过,牲畜类的肉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日本熊本吃到的马肉刺身。马肉片蘸上各式调味料,用紫苏叶轻轻卷起,双手举到唇边,吸一口气,鼻尖有淡淡的紫苏香,整枚放入口中,咀嚼间味蕾有一种畅然的香甜感,双手不自主地就去卷第二片肉了。慢慢赏味,紫苏和马肉的口感其实极为相亲。古人留下的传统吃法,定有妙理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新浪尚品(微博)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