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和旅行谁离得开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04日 08:58 商旅生活
16年的大画幅摄影之路,冯老师一直冷静地坚守着自己的创作方向。他说他很幸运,这么多年从未偏离过,也从未迷路。数码摄影发展得很完善了,每年都在不断推出新品,冯老师也并不排斥,只不过他对这些产品的向往并不强烈,看看别人用,挺好。他信守稳稳地矗立着的8×10大画幅相机,光影从镜头穿过,直接把影像投射在毛玻璃上,成为一幅上下左右颠倒的影像。关闭光门,插入片盒,打开遮光板,释放快门,拍摄一幅作品的几个节奏,都为了等候最终那个关键的瞬间。那一个瞬间,需要沉淀,需要蓄势。这个过程,好比中国古代的书法,又如太极,怎样力透纸背?又怎样四两拨千斤?有历练,才会了然于心。
采访面对面
1.如果只旅行,不带相机不让拍摄,你会不会不习惯?
现在我觉得这样还很好。以前肯定觉得,既然去了这个地方,就会纠结,我应该带什么器材去啊。带8×10还是数码?现在觉得,如果有个地方去纯粹地旅游,可以休息一下,应该挺好。
2.现在拍摄用什么机器?
现在有四台8×10的相机,美国品牌的有两台,一台迪亚多夫(DEARDORFF),最经常用的,它比较轻便。一台凯恩(K. B. Canham)。日本品牌的有两台,TOYO(星座)和EBONY(依波尼),EBONY还没开始使用。都是双轨的,便于携带。用DEARDORFF和TOYO的机会多一点。
3.喜欢传统还是数码?
肯定是传统摄影。数码和传统区别在哪呢?现在数码的像素、色彩还原、影调都没问题,高动态从最黑到最亮,区别在最后,是用数码输出?还是传统放印?打印的和传统的影调都很接近,这个区别可能只有专业的人士才能看出。但是质感还是有差别。
4.什么样的影像是专业的?
越单纯的(影像)可能更好。摄影发展到现在,附加的东西很多,真正的摄影,应该是很单纯、很简单、很直接的。
5.最崇拜的摄影家是?
从斯蒂格里兹(Alfred Stieglitz,1864—1946)开始,到亚当斯、韦斯顿,也就是f64小组的成员,到再早期的尤金·阿杰(Eugene Atget,1857—1927)、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以及当代的摄影大师阿维顿(Richard Avedon,1923-2004),还有贝歇夫妇(伯恩·贝歇(Bernd Becher,1931—2007)和希拉·贝歇(Hilla Becher,1934— ))。他们摄影的理念也是最根本、最直接的,直接摄影,摄影的原点。这和我对摄影的理解是契合的。
6.最近看的摄影展览或者摄影书籍?
最近看了两个在美国的展览。一个是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一位欧洲女摄影家的作品。她用4×5大画幅相机拍摄在欧洲、美国等地的海边拍的全身人像,作品放大到1米多高,都是彩色的。一个是在纽约切尔西区的高古轩画廊展出的阿维顿的作品,他的人像作品都放大到两三米高,连接起来有十多米长。是纸基纸放大的,一轴一轴地卷着,也没装裱,就是画面前面十几厘米的地方加了一块玻璃,很壮观的。
7.假期最想去的摄影目的地是?
很多。
8.旅行中喜欢拍人物还是风景?
人物和风光的都有。
9.喜欢拍照多少年了?
刚工作的时候曾花了一年多的工资买了一台尼康的FG20,还是托朋友通过特殊渠道买的免税品。那时是1983年左右,到现在快30年了。真正从事黑白大画幅摄影应该是1996年,到现在有16年了。
10.最梦想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最梦想啊……很多摄影家都疯狂追求器材,目前我还好。
曾璜 与摄影有关的三十多年
美国Syracuse大学摄影学硕士,新华社资深图片编辑,Corbis图片库签约摄影师,二次入选“中国摄影界有影响的三十人”。主编《图片编辑手册》和华辰影像拍卖图录,出版有个人战地报道摄影集《波黑:战火浮生》和大学教科书《报道摄影》。
创作工具:任何类型的相机
在曾璜的博客里,有句话这样介绍自己“三十多的长相,二十多的心态”。从1973年开始“玩”相机起,已经过去快四十年,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名的摄影记者之一,面对着摄影领域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他的确还保持着二十多岁时的心态——好奇、热情,他现在最大愿望是拍摄一套当代影像作品,作为职业生涯的完美收官。
眼前的这位二次入选过“中国摄影界有影响的三十人”的摄影圈大腕,低调、温文尔雅,没有老前辈式的自恋,却有着岁月积累的睿智。曾璜喜欢新鲜事物,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角色一直在变化,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策展人、摄影活动策划人、华辰影像顾问……不夸张地说,他与摄影有关的三十多年,也是中国当代摄影最重要的三十多年。
曾璜大学学的是物理,毕业后前途一片大好,但他却从零开始,到新华社做了摄影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正是记者的黄金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社会正经历重大的变革。但在实际工作中,曾璜还是感觉到了困惑,最终他远赴美国Syracuse大学,学习摄影。那时候的纽约,滋养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曾璜和他们一样,被巨大的文化反差所震撼,贪婪地吸收各种营养。四年后,他开始在纽约最好图片社的暗房工作,不过,这也成为他最终回国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全球风云变幻,每天为其他摄影师冲洗照片,看着他们镜头下的精彩世界,作为摄影记者的曾璜有些失落,他想参与到这场变革中去,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于是他放弃了有声有色的海外生活,回到了新华社,干起了老本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新浪尚品(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