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们的行摄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04日 08:58 商旅生活
1994年2月,曾璜被派往波黑,数月后,他的第一本摄影集《波黑:战火浮生》出版,声名鹊起。曾煌说,大家都称他战地记者,事实上他只能算个去过战地的记者。因为在当时的新华社,会说英语,会开车,还会摄影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他临时受命,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前往波黑。曾璜笑言,当时他就和唐师曾笔下的“外星人”一样,背着7个相机、冲洗工具、底片传真机、海事卫星等,怀揣着几千美元就上路了。在波黑的几个月,虽然没有经历激烈的交火,他却用诗一样的语言记录下了战争中的城市、人、孩子和士兵。《波黑:战火浮生》是中国第一本采拍自国际热点战地的个人新闻摄影作品集,评论认为它“让中国同行看到了什么是新闻摄影语言,什么是开放式构图,什么是专业的眼光。”
除了波黑系列,曾璜记忆最深刻的拍摄故事还有他的代表作《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流浪的孩子》。拍摄于1997年的《实施计划生育国策》记录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平凡工作,展现当时农村基层计划生育状况;拍摄于1995年的《流浪的孩子》则是跟踪了5个生活在北京站流浪儿童的生活百态,非常感人。在曾璜的很多作品中,都闪烁着人文关怀之光,这也是他一贯坚持的表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建立社会的公平。
2007年11月,由曾璜策划的“那一边——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中国儿童”摄影展在798开幕,参展的照片记录生活在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态,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曾璜说,就是想通过展览让外界了解到,中国,还有一群如此迫切需要援助的孩子。他们生活在那里,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急需关爱。同时也想发出呼吁——“中国不仅需要奥运会,更需要平等的机会和福利。”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后,类似的话经常被提及。事实上,早在五年前,就有中国摄影人为此而发声,曾璜,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除了新闻摄影,曾璜还在摄影的其他领域有所建树,作为当时中国少数系统接受过西方摄影理论教育的摄影家之一,曾璜是最早把国外摄影理念引入中国的人——他构建了中国的图片市场;大力推广影像教育,在北京电影学院、清华美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大学和几十家报刊开设讲座;他也是影像策展人,曾经参与创办了平遥摄影节;2006年,他又开始涉猎摄影收藏,担任华辰影像的顾问,目前,华辰影像是国际上最大的中国影像交易市场。而拍摄当代影像艺术作品是曾璜为自己设立的未来目标。
摄影家马特·斯图尔特曾说:“时刻带着相机,你永远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穿合适的鞋,因为你有可能要走很长一段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记者永远都在旅行中,他们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去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
采访面对面
1.如果只旅行,没有拍摄,你会不会不习惯?
不会。
2.现在拍摄用什么机器?
什么都用,单反、卡片,iphone4S。
3.喜欢传统还是数码?
我都喜欢。我是很开放的人,看到新技术和新相机出现我其实是很高兴的,因为这意味着新的时代要出现了。
4.什么样的影像是专业的?
我觉得标准是能不能打动你,感染你,不是视觉冲击力,跟技巧也没有太多的关系。
5.最崇拜的摄影家是?
尤金·理查德兹(Eugene Richards),他是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录下了美国社会底层人群。他的照片构图很有特点,通俗点说画面拍得东倒西歪,但是极富生命力和感染性。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他是个纪实摄影师,但照片排的很美,像画一样。
6.最近看的摄影展览或者摄影书籍?
最近刚参加了大理摄影节。
最近在看的一本摄影书籍是《影像批评》,它是美国大学艺术系的基础教材,告诉你怎么去看影像。
7.假期最想去的摄影目的地是?
没想好。
8.旅行中喜欢拍人物还是风景?
所有的东西,只要触动自己的就喜欢拍摄。
9.喜欢拍照多少年了?或者从事摄影多少年?
快40年了,我是从1973年开始接触摄影的。
10.最梦想的摄影器材是什么?具体的型号。
没有。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创意和想拍的东西。
江俊民 边走边拍 本来就是一场工作
时尚摄影师
创作工具:中画幅相机、135单反、微单
最早认识小江的时候,他留一头蓬松的爆炸卷发,皮肤黝黑,一笑就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Michael Jackson。他在中纺影棚外面抽烟,很阳光地和路过的朋友打招呼。七年后,再见小江,他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觉,头发剪短,还有齐齐的小刘海,穿黑色的工字背心,肌肉胀鼓鼓的,我猜他要是抹抹鼻子,“哦~哈~”地叫一声,没准可以参加李小龙模仿秀。
因为经常被艺人邀请到世界各地去采景,小江应该是个经常旅行的摄影师。想请他谈旅行,结果他说自己没什么可讲,因为除了拍艺人,几乎没拍过别的题材。出去旅行,也是置身美景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可以用相机拍点照,才拍几张。我猜可能以摄影为工作的他,对随身携带相机有点排斥,旅行中的摄影师,拍得最多的,可能是工作。
小江进入北京的时尚摄影圈正好10年。2000年,他在老师林炳存的带领下从台北来到北京,2002年决定进入这里的摄影圈。他带来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和大多数当时正红的北京摄影师有很大的区别。到2006年,他的事业发展到一个高潮,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牌明星几乎都成为他镜头前的创作对象,小江在希腊拍摄的赵薇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现在的小江,拍东西更有自己的性格和感觉,他不会像从前那样,一定要使用6×7的玛米亚,或者哈苏,甚至不一定使用尼康或者佳能的单反。拍摄时尚大片,他有可能 用一款最顺手的微单。“拍摄人物,最重要的是状态、情绪、感觉,而不是那个焦点。有的编辑告诉我说,这种感觉不能用,微单画质不好。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江这么说比较客气,对于影像单纯地强调锐度、清晰,这的确是停留在一个对摄影认识的粗浅层面。相信好的照片会遇到好的欣赏者。所谓作品,恰恰不需要普遍的认同和赞许,拍作品,有风险,但有价值。“一个画面对每个人的诉说不同,基于对生活态度的感知,每个人对美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小江拍摄的风格其实比较日系。自然、舒服,比较随意、自由,喜欢抓拍。他说这跟普通人的本质比较接近,也更容易被接受。这样的风格,更易于在旅行中去捕捉各种不同的状态和表现。
“我对摄影的憧憬没那么大。我从来没有喜欢摄影到极致 。你说我是商业摄影师,我又没资格,你说我是时尚摄影师,我又没那么时尚。我个人认为,时尚摄影师在潮流这方面应该更敏感,而我还好。”小江和我一起吃饭,感觉心情不太好,而他说只是在试着找自己的位置而已。问所有的问题,他几乎都在自我批判,对于自己曾经取得的成绩也懒得一提。他讲到的,更多的是小时候妈妈抚养他和兄弟姐妹长大的艰难,是自己从台北开始学习摄影从助理开始的辛苦日子。因为通过学习摄影,他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改变了经济状况,似乎这是摄影对他人生最大的意义。
所以,这样一位倾注全力以拍摄养家养团队的摄影师,几乎很少会安排自己去旅行,他更多地是被安排去旅行,跟随艺人的团队到国外采景。在国外,那种感觉真的很放松,视野和眼光完全不同。每次出去拍摄心态还比较平和,工作完了就是休息。“我也忘了我有没有拍一些有趣的东西,但年初和梅婷一起去以色列的旅行印象很深刻。虽然大家说那里的战乱很厉害,但到了那里完全感觉不到,你在那里会觉得宗教是如此的平和。 ”在耶路撒冷,哭墙——感动无数观者的地方,小江一样被感动。那些低头在诉说在祈求的人,跪坐在哭墙前,在哭墙的缝隙塞小纸条,身体一前一后地晃动,与他们心中的神在沟通。在这个地方,他拍了很多照片,用135单反,也用微单。最近一次在日本,当时的拍摄安排得很松散,小江还生怕自己拍太少,感觉远道而来而没有体现摄影师价值。但一旦让他卸下工作完全放松,就觉得在那里的旅行真的太舒服了。“只要离开你工作的地方,就觉得像在放假,人会完完全全放松。旅行的意义难能可贵。”
1.如果只旅行,不带相机不让拍摄,你会不会不习惯?
会比较难吧。科技太发达了,很多东西你需要把它储存起来,不然很快记忆可能就没有啦。
2.现在拍摄用什么机器?
器材不重要啊,在于人。你懂器材把它用到极致,就足够。我最近用奥林巴斯e-p3比较多。
3. 喜欢传统还是数码?
真正喜欢,我当然是传统的多一点,暗房的期待和忐忑,那种心情很不一样。现实中我没有偏好。我买不起大画幅,也买不起胶片。
4.什么样的影像是专业的?
没有,我个人觉得没有标准。如果要界定,要看在什么架构里面,看它是广告摄影,还是纪实摄影,抑或是时尚摄影等等,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标准。
5.最崇拜的摄影家是?
我师父,在台湾学摄影曾师从他们──许熙正、余静萍、林炳存,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6.最近看的摄影展览或者摄影书籍?
没看。没读。最近关注一个微博,他发布的照片很特别。最近比较关注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的作品。
7.假期最想去的摄影目的地是?
让我环游世界。但我不大可能实现,因为我胆子小,不会英语,出去旅行我通常多数时间待在酒店,最多到周围走走。
8.旅行中喜欢拍人物还是风景?
人物多点。
9.喜欢拍照多少年了?
从在台湾上学时开始算,20年了。
10.最梦想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摄影到最终并不是一定要追求有多细腻。器材完全不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新浪尚品(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