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泼扯面
在面条家族中,也许油泼扯面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面条了。据说,它的前身是3000多年前周朝时的“礼面”,经过历代的进化演变,成就了今天陕西面食代表之一“油泼扯面”。一个“扯”字,形象地说明面条的制作方法,是用面团扯出来的;同时也说明面的筋道,不筋道的面怎么禁得住“扯”呢?由此还可演化出多种形状的扯面:宽厚如腰带般的“biangbiang面”;像韭菜叶一样细薄的二宽面;粗细和筷子差不多的箸头面;细如银针的龙须面;还有拽成短节的“空心面”。
一碗好的扯面,一是面要和好:和面时要加些盐、碱面增加面的韧性,还要加些清油,增加面的光滑度,和好了揉匀了还要饧上一段时间,让盐、碱、油的作用与面粉充分融合。这样和好的面,才能禁得住扯,才能扯出面条绵长,口感筋滑的扯面来;二是浇头的制作:必须用陕西产的红辣椒面,这种辣椒辣味浓,香味足,辣而不燥,这种辣椒面和葱花摆在面的上面,用滚热的菜籽油一浇,刺啦一声,香味扑鼻。吃时再加上些时蔬青菜、黄豆芽、韭菜花等,就是一碗上乘的油泼扯面。一扯一泼,造就了扯面的实惠美味。
推荐餐厅(秦唐府)东城区朝阳门内南小街69号(6559 8135),人均消费30元,油泼扯面16元/碗。
担担面
四川风味饮食分为上河帮(成都平原)、下河帮(重庆、川东)和小河帮(盐帮菜),担担面就是小河帮的代表性小吃,因早年是挑担走街串巷叫卖经营,故而得名。担担面起源于四川的盐都自贡,到了成都之后,经过多代厨师的改良,风味愈加独特,形成了今天的样子:面条细薄筋滑,卤汁酥香红亮,味道咸鲜微辣,麻辣酸味突出,鲜辣戒备,爽而不燥,成为享誉全国的一道四川风味面食。
担担面要好吃,面条最好是手工面,要的是那种筋滑的口感;汤一定要是鲜汤,先前担担面在走街串巷时期,担子的两头一头是煮面的铜锅,一头是煮着蹄膀或是炖鸡的汤锅,面条煮熟,加鲜汤调味;还有就是猪肉末加料酒、盐炒到酥香,再加上酱油、猪油、辣椒油、花椒粉、醋、芽菜、葱花等才有了一碗香辣酸麻兼备的担担面。在成都讲究的担担面醋用的是四川保宁醋,辣椒用的是成都郊区产的二金条海椒,酱油是川西坝子特产的红酱油,芽菜是正宗的叙府芽菜,这样调制出来的担担面细柔有力,爽滑利口,香气浓郁,风味特别,这样的担担面,想想都会流口水的。只是这样的担担面在北京很难吃到了,川办的虽然不错,但是面条是机制面条,调味没有猪油,好像是对健康有好处,餐厅也省了不少工夫,但是味道终究和原汁原味的有了一些差距。
推荐餐厅(川京办餐厅)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贡院西街头条5号(65122277-6101),人均消费75元,担担面6元/碗。
刀削面
山西是面条的王国,有句俗语说:“世界的面食看中国,中国的面食在山西”。如果说煮而食之的面食都可算作面条的话,山西大概有50余种,制作方法上也是花样繁多,擀、拉、拨、削、压、擦、揪、抿不一而足,浇头上用材广泛,荤素皆宜。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名列中国五大名面中的刀削面了。
虽然叫做刀削面,其实削面的工具是一片两端微微翘起的金属片,厨师手托面团,削出两头尖、中间宽,像柳叶一样的面叶直接到锅里的滚水中,技艺高超的厨师削面如同杂耍一般,削出的面条“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鱼儿跃”。煮好的面条棱角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黏,越嚼越香,根据个人喜好配上荤素浇头,蘸陈醋同吃,风味特色极为明显。在山西,常见的浇头有鸡蛋西红柿卤、肉炸酱卤、小炒肉卤、金针菇鸡蛋卤和羊肉汤卤等,无论是哪种浇卤,山西人总爱再加一点老陈醋,这碗刀削面才算完美。京城山西风味的餐馆里必有刀削面售卖,一些陕西风味的餐馆里也有,只是浇头和山西馆子略有不同。亮马桥大厦里的晋德小馆刀削面做得不错,面条很筋道,浇卤的滋味厚正,口味浓重、热情、直接、单纯,和山西人的性格很是符合。
推荐餐厅(晋德小馆)朝阳区东三环北路8号亮马河大厦1楼(6590 6658),人均消费150元,刀削面15元/碗。
拉条子
韩国KBS电视台曾经耗时三年,寻访了欧亚大陆十几个国家,拍摄了一部纪录片《面条之路》。片中带着一个疑问,面条究竟是源于中国中原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的;还是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又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等地的。纪录片的导演李旭正在之后的撰述中,表达了自己更认同从亚洲到欧洲的路径。
不必拘泥于答案,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历史变迁与民族融合,处于丝绸之路枢纽并深受中亚文化影响的新疆,其面条可以看作是东亚面条与欧洲面条的中间态。新疆的面条,就是拉条子,很多老外会惊叹:“都有番茄、洋葱、胡椒,都是拌面,这真是最像意大利面的中国面条啊。”
拉条子是汉族的叫法。在新疆,维族的朋友管这个叫拌面。拌面在新疆有很多种,最普遍的就是过油肉拌面了。新疆的朋友说最好吃的拉条子是托克逊公路边的一个小饭铺里的,吃过后就忘不掉。那个小饭铺烧的是烟煤,有人叫面条时,鼓风机一响,火苗上来之前先是一股烟气冲上来,遮盖住炉子和灶台。烟雾小了的时候,一大盘子喷香的过油肉拌面——也就是我们在北京吃的拉条子就端到面前了。面条筋道不说,羊肉块多且嫩香无比,里面的配菜皮牙子(洋葱)、西红柿等都是店主人家自产的,很香给得也多。在北京虽然吃不到托克逊小饭馆的拉条子,乌鲁木齐驻京办事处餐厅的拉条子也还是很不错的,和面时要适量加些盐,盐少了容易断,多了拉不开,这个适量就是面案师傅的技能了;同时面不能硬也不能太软,软硬适中度拿捏也是难以言明的,更多的是多年的经验使然;面和好后要在表面抹上清油,用湿布盖上至少饧半小时以上,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做出的拉条子才会筋道,这样的程序显然是机制面条难以具备的。乌办的拉条子有很高的水准,筋道,爽滑,吃起来很有一种咀嚼的成就感。于是把简单的饭食吃出一些乐趣,简单的生活也变得丰富了许多。
推荐餐厅 (新疆饭庄)西城区车公庄大街北里1号乌鲁木齐驻京办(6836 2795),人均消费80元,拉条子39元/份。
打卤面
电视剧《闯关东》中,日本遗孤一郎念念不忘的,是生日当天,山东籍养母曾为他做的那一碗打卤面。在他心底,打卤面就是“中国”,就是亲情。
和电视剧中一样,在山东,过生日吃的长寿面,默认就是打卤面,而婚宴的压轴戏,也要来上一碗象征姻缘长久的打卤面。山东人的记忆里,打卤面总是与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起承转合息息相关。而带着山东人自古的闯劲儿,打卤面在清末民初跟随着鲁菜厨师闯进了京城,也跟随着闯关东的拓荒者闯进了东北。如今,它成了山东及华北、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面食。
打卤面又分“清卤”、“混卤”两种,清卤也叫氽儿卤,混卤也叫勾芡卤,北京以混卤为主,而山东则讲究要清卤。打卤不论清混都讲究好汤,上等的汤是口蘑丁熬成的,肉汤次之。卤的原料有:肉片、香菇、黑木耳、黄花菜、鸡蛋。胶东半岛地区承袭了海滨先民食海鲜的习俗,还会多放些虾米与海虹。
海参王酒楼的掌门人,是鲁菜泰斗王义均老爷子的女婿刁龙先生,他告诉我们,出锅前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小秘诀:“还得用小火炸一点花椒油,趁热往卤上一浇,刺啦声响,椒香四溢,这才能起锅。当年我在日本,在公寓里做打卤面就是解思乡之愁,每到这个步骤,真是整栋楼都飘香。”
吃打卤面吃氽儿卤,黄瓜丝、胡萝卜丝、菠菜、毛豆、藕丝都可以当面码;但要是吃勾芡卤,则所有面码就省掉了。
推荐餐厅 (海参王)海淀区皂君庙东路鑫雅苑14号院5号楼(62122840),人均消费100元,15元/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新浪尚品(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