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告诉年轻人,拿36元起薪的屌丝最终可以成就63亿商业帝国,别太把起薪当回事;但若是薪水长期缴不起房租水电,能不能活到63亿帝国起步的那天就是个问题。
以低薪致青春
前不久有一条让无数父母扼腕的社会新闻:一个沉迷赛车的高中生,把赶来赛场劝他回去参加高考的母亲撞翻在地,还义正词严地宣称:读大学有什么用,每月就赚两三千!
毕业生纠结的低薪,让读大学显得越来越鸡肋。
在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起薪应该指望多少?专家、数据、调查各种声音告诉毕业生: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连续5年出具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的分析报告,根据今年的调查,专科生期待月薪3444元,本科生月薪期望为3494元,硕士生为4879元,博士生主要集中在6000元。
平均来看,大学生期望月薪降至3683.6元,成为近3年中期望月薪最低的一年。和2011年大学生就业的期望月薪5537.5元相比,整整降了近2000元。比起2012年4592.5元的期望薪水,降幅也近千元。
这还不是最悲催的。时至6月,往届生此时早已开始寻觅单位附近的出租房,眼下众多一线城市的应届生就业率还只有50%多一点。面对这些数据,专家们苦口婆心地建议毕业生,无论如何先找到工作,税前2400元以上的月薪即可接受。
养尊处优的“90后”们学会带着简历去挤菜市场一般的校园宣讲会;学会上午收到拒信下午继续信心满满地去另一家用人单位面试;学会早上穿着运动鞋去挤高峰时段的地铁,到实习公司第一时间奔向洗手间换上高跟鞋和套装,妆容精致地走进办公室。辛苦奔波只是为了能在690多万毕业生竞争的那锅粥里多分到几口。
“今年市场上用人单位给毕业生的起薪比往年要低。”交大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方向博导、慧圣咨询董事长颜世富说。虽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差别会很大,比如同样是咨询公司,有起薪过万,也有底薪2000元,但总体而言起薪降幅明显。“一般本科生起薪在3000元左右,但现在很多研究生给3000元也去,毕业生的薪酬预期放低很多,觉得要先找到饭碗再图将来。很多人看公司如果规范,能办户口,薪水低也不介意。”
资深的HR也在劝毕业生不用太纠结起薪,这不是职业选择的关键。“起薪和岗位重要性也就50%相关吧,毕竟有些岗位薪水起薪低但涨幅很大,有些起薪高涨幅很小,一般还是要看该岗位的3-5年的发展才能推测出公司的重视程度。”Manpower猎头陈奇说。
《中国合伙人》告诉年轻人,拿36元起薪的屌丝最终可以成就63亿商业帝国,别太把起薪当回事,但若是薪水长期缴不起房租水电,能不能活到63亿帝国起步的那天就是个问题。
“裸活”一族
有多少职场新人每天早上睁开眼就是一串数字:房租1000、水电500、交通300、吃饭1000、娱乐500、人情往来不等……本地毕业生有父母照应补贴,外地生们却是所有生活开支就指望着一点微薄的起薪,尤其是在“居不大易”的北上广。
在上海度过几年过客生涯后,陈虹(化名)终于决定接受父母在江苏老家为她谋得的工作,回家乡发展。2009年毕业后,她进入上海一家传媒公司工作,月薪3000逐步提升到6000多,但经过几年无可奈何的月光生活后,发现自己的青春没有攒下经济基础。
房租是所有开支中的大头,陈虹先后换了五六个住处。为了压低房租开支,她经常与人合租,她租过每月500元的床位,也租过客厅里用木板隔出的每月1000元的“单间”,对她而言,“有床、书桌、空调和网线”就可以住。
陈虹刚毕业时,即使花费每月三分之一的薪水在租房上,居住条件也并不如意。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会被隔成五六间,租给很多人,夏天空调用得狠,经常跳闸,物业来检修时,大家会默契地按照房东交代,说是一个公司的同事,彼此认识,因为“租客成分太复杂会给房东惹麻烦”。
陈虹习惯了“家”里来来往往的陌生人,也习惯了忍受“二房东”的抽成。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直接和房东打交道的租客,租下整个单元,再按间或按床位拆分转租给其他人,自己赚个租金差价。“有一次我替二房东把租金给房东,才知道他加了几百元。”
大城市的高租金不但推高毕业生的生活成本,也令他们没有安全感。为了规避中介高额的手续费,陈虹经常在网上找房子,租赁双方签一份手写合同,交租金时她会拿到一张手写的收据。陈虹展示的一张收据中,“兹定于”被写成“滋定于”,她知道这些错别字连篇的协议并没有多少保障。“有一次我签了协议付了1500元押金给房东,搬进去才发现约定的电视机等家电都被房东搬走了,理论了半天,房东只退了一半押金给我。”
租房遭遇的种种乱象陈虹都已习以为常,不过她最大的噩梦就是房东跳价,年底房东经常会提出在原来租金基础上浮100-200元,对于她而言这又是一次搬家的信号。
和很多在异地辛苦生活的女孩子一样,房租压力让陈虹没有太多闲钱买昂贵的衣服,而且搬家频繁,衣服就是个累赘。她也不能随心所欲出去吃大餐,陈虹会给自己做饭,中午带饭菜到单位用微波炉加热,虽然这在夏天很不方便。
陈虹也希望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如果租金是用来还房贷,多年后至少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但上涨的房价让她只能苦笑着算算下一个交租日。
相比后面几届毕业生,70后王洛(化名)是幸运的,因为她实现了安居的梦想。她大学一毕业就在上海一家房地产企业工作,起薪2000多元,第一个住处是楼梯吱呀乱响的老房子。
王洛最早租住在黄河路附近某条里弄的三层楼老房子,她的房间在走廊最尽头,每当她提着大包小包购物袋回家,只能侧着身子踱进房间,因为走廊三分之二空间堆满了各家的杂物。王洛很疑惑,家里清清爽爽,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上海人家,怎么喜欢在门口堆这么多垃圾。另一个让她难以理解的现象是,邻居永远只扫家门前那块走廊。
“蜗居”的那段日子,王洛每天早上在弄堂里买煎饼或包子,在里弄人家的烟熏火燎中去上班,走出弄堂拐个弯,高档楼宇堆砌出摩登城市的繁华。
因为出道得早,王洛还有通过努力实现梦想的机会。2003年楼市飞涨,已经工作几年的王洛小有积蓄,跟几个同事凑钱付首付,买了一套期房,不到3个月转合同出手,赚了一倍。她用这笔钱加上东拼西借凑足首付,买了一套50多平方米单价8000元小户型,并在30岁以前还清了贷款。
而眼下,房价让大部分草根出身的85后毕业生丧失了靠薪水在一线城市买房的机会,现在登台的90后更是如此。面对房价和物价水平上扬,起薪却在下挫的应届生,似乎只能“裸活”了。
一些人性化的公司在薪酬设计时会考虑员工的生活成本,当外地员工和本地员工从事同一岗位时,暗中给前者开高一些薪水,补贴其生活开支。但也只是个例。“一般为公司主营方向的岗位,薪水才开得比较高。用人单位不太会顾及员工的生活成本,最多只是一些地处豪华写字楼的公司会提供些用餐补贴。”陈奇说。
拿着连生存都困难的起薪,毕业生更谈不上让自己的教育投资“回本”了。
回不了本的投资
如果哪一天研究生考城管、公交公司配备“大专司机班”的新闻不再是新闻,那人们对“学历高配”的现象就彻底淡定了。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实际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万(占699万毕业生总数的25.8%);而在意愿层面,参与调查的求职者只有12%的人选择毕业后考研。也就是说,在180万考研大军中,内心真正想考研的人也许还不到一半,只是在被动“刷学历”。
日益严酷的竞争环境下,学子们被逼着去抢占学历上的制高点,却发现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教育上真金白银的投入,理性也好,盲目也罢,越来越难保证换来一份好工作。
今年690多万的就业增量中,还没有算上“海归”这一族。中国留学生源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推行教育产业化国家的争夺对象。各种游学夏令营、国际学校、托福班让家长们眼花缭乱,乖乖掏钱。留学产业还带热了海外移民生意。来自富裕家庭的中国留学生背LV、开豪车穿梭于校园,工薪阶层的子女也希望通过留学镀金,并且拓展人脉。
出身于金字塔顶尖家庭的留学生,没有就业压力的困扰,父辈会为其人生铺路。专业能力在金字塔顶尖的留学生,有足够的资本留在海外发展,也无需回国挤独木桥。但在这两者之外,在海外过了过水的普通留学生却不得不放下身段,和本土学生一起挤招聘会。
遗憾的是,在本土用人单位眼中,一年学成的“海归”硕士未必比本土学生更有价值。“我从不轻易招海归,要招实实在在做事的人。我试用过的‘海归’来自美国、英国的都有,但印象好的很少。”一位咨询公司老总表示。
颜世富认为,海归做事的本领很难超过本地学生。学理工科的留学生相对好一些,专业学习时间比较长,学管理的回来很难说有优势。因为在一两年的留学时间里,过语言关就要花几个月,真正用来学专业的时间很少,这样轻轻松松拿到的文凭用人单位未必稀罕。海归学生的强项在于外语能力,但在一般国企民企也没太大用武之地,即便需要用外语的职位,国内学生的外语水平也能胜任。
于是“海归”给用人单位留下了眼高手低的印象。“很多留学生知识没学到多少,心态又坏了。因为花了五六十万出国,找份工作一个月赚5000元,肯定做不久。用人单位也不想被当成跳板。”
海归最理想的就业归属是外企,因为有语言优势,但今年外企招人锐减,让“海归”前景更惨淡。“现在外企裁员很严重。因为中国对外企的政策在变化,国内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对外企倾斜的政策少了,很多外企开始离华。所以外企在校园举办热闹的宣讲,做广告的成分大于招聘。”颜世富表示。而且外企用英语的机会也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多,能用几个单词在聊天时装点门面就足够。
随着“求稳”的心态弥漫在应届生中,外企在好工作排行榜第一的位置被公务员取代。越来越多硕士生、博士生一窝蜂挤入公务员队伍。
不过对公务员福利待遇充满想象的高学历应届生难免会失望。“今年一些交大的MBA去考公务员,读一年MBA要花23万,靠公务员的收入是回不了本的。”颜世富认为,普通公务员收入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高,若在清水衙门谋得一个小公务员的职位,没有上升渠道,薪水未必赶得上民企白领。
即便不考虑成本问题,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公务员之间“路数也不同”。适合在研究机构发展的博士,未必擅长做实务。而“学历高配”的员工不可能在一个岗位长久发展。“服从性也是衡量一个毕业生的指标之一,但高学历人才容易不听话,和领导对着干,不适合做公务员。”
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在某一个饭局上,一家上市民企董事长向别人抱怨,自己公司从总经理职位往下都缺人,他不得不兼着总经理的职位,又要花大量精力亲自抓下面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招聘。但当别人向他推荐几个优秀的应届生,他又马上摆摆手。
一面是应届生难找工作,一面是企业紧缺人才,这对奇异的矛盾真实地存在当下,推倒这个“最难就业季”的多米诺骨牌是哪一张?
颜世富估计,今年690多万毕业生,加上海归和以前沉淀人数,总数可能要在800万。大学并校、扩招带来毕业生数量的上升,却也导致质量的下降。
“现在大学生质量跟十年前不能比,用人单位只好把研究生当本科生用,本科生当专科生用。因为本科四年实际上学生学习时间不到三年,第四年不安心读书了,开始实习找单位。国内硕士生以前读三年,现在很多都是两年,加上第二年就忙着找工作,所以学到的东西很少。”
管理类、文史类学生的专业能力相对不易衡量,但对于医学、机械等实践性强的专业,毕业生学到了几分本事,一上手用人单位就一目了然。
毕业生牺牲专业课时间混到的实习经历,也在逐年贬值。实习经历成为简历标配以后,用人单位对其含金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以前应聘者如果在某个知名公司实习,麦肯锡、波士顿等大企业的光环足以让简历诱人,但现在HR会详细询问你在实习期间做过什么贡献,究竟是接电话打杂还是认真做项目。“比起在大公司滚过一水的人,用人单位情愿要一个在小公司实实在在学到点小本事的人。”
除了专业能力不扎实和经验不足,更为用人单位诟病的是90后毕业生普遍缺乏情商。大学并不注重情商教育,不懂人情世故几乎成了90后的标签。特别对于一些需要人际交往的工作,毕业生的表现更让用人单位头痛。
“咨询公司资深的顾问一般都不愿意带新人,要花很多心血教。刚毕业的新人有时连客户需求都听不明白,说话不注意又会得罪客户,所以只分派一些做会议记录的工作。”颜世富说。一个普通毕业生的培养周期在两年左右,稍能上手又会筹谋跳槽,所以很多企业不想做应届生的“黄埔军校”,情愿花高薪挖成熟人才。
从供应方面来看,就业难的症候在于现在的学校教育落后于企业发展。“如果把学生比作学校的产品,那生产者需要做市场调查。但因为教育资源稀缺,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垄断文凭,所以学校没有服务企业的意识,也不会调查企业需求,只考虑自己能教什么专业,不考虑需要教什么专业,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所以才会供需失调。”颜世富指出。
此外,大部分高中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会征询中学老师的意见,而中学老师不熟悉大学专业设置变化,不了解社会需求,所以会导致很多人报考的热门专业和社会需求不匹配。
另一方面,人才与岗位失调也与用人单位只认学校有关,错失了不少没有名校光环的能干毕业生。“有些公司看重毕业生的学校背景,觉得考进交大复旦的学生肯定很聪敏,学习能力强。也有些会看专业,比如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理工、上师大虽然牌子不如复旦交大,但也有些排名靠前的好专业。不过,不是每个在企业做人力资源的人都懂专业,大多数更看学校。”颜世富表示。
除了“供应量增加”之外,今年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是整体用人需求在极度萎缩中。
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国企人员数量处于稳定的状态,很少在外部招聘,除了个别为内部职工子女解决工作。今年宝钢、上海电气、上海汽车等国企都未开展大规模招聘,只从民企挖个别成熟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石化自新董事长上任后,还退走了各地分公司招聘的应届生,为了不增加人力成本,宁愿赔钱解聘。内蒙、陕西等地的央企虽然还活跃在招聘市场,但由于工作地点偏远,比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大西北,大学生更留恋北上广。
随着毕业生对好工作的定义在改变,效益好的民企,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就业市场受到了热情追捧。往年就业机会的大头来自民企,尤其是浙江和江苏的制造业。由于这些民企消化了大量人才,机械制造等传统专业相对好找工作,优于国际金融等遍地开花的时髦专业。但今年民营经济萎缩,招人锐减,成为就业难很大的原因。(文/任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