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习近平: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中非友谊

2013年04月06日 09:27  瞭望

  “中国梦”、“非洲梦”、“世界梦”,中非在圆梦的道路上应互相帮助,携手前行,为中非关系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正能量。

习近平习近平

  原标题:中非关系新起点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皇甫平丽 刘延棠 洪蓝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对于中非关系,这句来自非洲的谚语可谓是点睛之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彼此之间有着长期的友好交往和相互扶持。近年来,中非之间平等互利的全方位合作更是举世瞩目,被联合国誉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典范”。

  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结束了对俄罗斯的成功访问后,随即出访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并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这次“友谊和传承之旅”的推动下,中非这对“全天候朋友”将继续携手同行,谱写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中国梦,非洲梦,世界梦”

  出生于1953年的习近平行前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从小就是在中非友好的热烈气氛中长大的,对非洲有很浓厚的兴趣,熟知一些非洲国家老一代领导人的名字,熟知坦赞铁路等中非友好佳话。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争取民族解放、谋求国家振兴的崇高事业中,中非双方始终相互同情、尊重和支持。中非友好这棵“大树”有着坚实的根基。近年来中非关系进入新阶段,既面临新的机遇,同时也面对诸多新挑战。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专家王洪一指出,大致以2000年为界,随着中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量企业以及个人涌入非洲,非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的新的看法。

  对于中非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和扩大,一些患有重度意识形态症的西方媒体表现了某种“心理不平衡”,典型的表现是给中国贴上了毫无道理的“新殖民主义”标签。

  王洪一说,这并未阻挡中非合作快速前进的步伐和趋势,最近几年非洲对中国和中非关系的看法渐趋理性、客观,也更全面和多样化,总体上还是认为中非合作有利于非洲,中非之间的这种“南南合作”模式不可或缺,也不可逆转。

  对于中非关系,国际舆论也不乏公道公允的评价和理性的声音。一些长期从事中非关系研究的发达国家的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实证研究,得出了中非关系的精髓是互利双赢的判断,呼吁国际社会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在非洲的作用。

  美国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研究中国援非问题近30年,在非洲和中国进行过多次实地调研。早在1983年研究中国援非情况时,她发表了一篇文章《为善者诸事顺》,讲述中国对非援助的双赢结果。

  在其2009年出版的《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一书中,她指出,中国加速进入非洲“是建立在中国几乎从一开始就承诺将会遵循‘互惠互利’原则的45年援助的基础之上的”,“许多对中国援助与参与的惊慌和恐惧都是建立在错误信息基础上的,并且所发出的警告与事实是不相符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所副所长丁一凡对本刊说,中国一直秉承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的理念,所以在开发过程中有一个增加就业、培训当地人员、建立产业链条和开发当地市场的责任。比如在苏丹,中国帮助当地建设石油工业的基础设施,苏丹成为为数不多的能生产成品油的非洲国家之一,而西方国家不会这样做。

  “西方国家在和非洲国家打交道时,常常是高高在上,把自己当成‘教师爷’、援助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国一直坚持南南合作,平等对待每一个国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所副所长徐伟忠接受本刊访问时说,中非平等相待是中非关系发展比较快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从1991年起,中国外长每年首次正式出访均选择非洲为目的地,表明中国高度重视中非关系在对外关系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础。中国主要领导人也几乎都访问过非洲,有力推动了中非互信的增强。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非洲三国是他第六次踏上这块充满阳光的大陆。他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说,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我们双方谈得来,觉得相互平等;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们,你们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他说。

  “真”、“实”、“亲”、“诚”,习近平在演讲中以这四个字表明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宗旨。这让人想起他上一次非洲之行中,与在安哥拉的中资企业代表座谈时说的一段话:“要始终致力于维护中非友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中非友谊。”

  这四个朴实的字眼和这句话一样,传达出中国对非洲真挚的善意和情谊。

  中国始终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础,这一点绝不会因为中国自身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而发生变化。习近平在演讲中说:“我可以明确告诉各位朋友,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双方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力度不会削弱、只会加强。”

  “全天候朋友”的全方位合作

  非洲老一代政治家、赞比亚前总统肯尼思·卡翁达是第一个用“全天候朋友”来形容中国的人。

  卡翁达在1964年10月25日赞比亚独立第二天就宣布同中国建交,29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他在联合国讲坛上疾呼联合国没有新中国人民的代表是错误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作出了贡献;在他担任赞比亚总统时期,中国、赞比亚、坦桑尼亚合作修建的坦赞铁路,成为中赞、中坦、中非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当年,毛泽东主席同他会见时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据卡翁达回忆,当时,非洲南部民族解放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曾请求西方国家帮助修建坦赞铁路,但遭到拒绝,后来,向毛泽东主席提起这件事,他同意援建这条铁路。

  卡翁达说:“中国在我们非常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们,中国是我们的全天候朋友。”

  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近日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有记者请他为今天的中坦关系下定义,他的回答也同样明确清晰:“坦桑尼亚是中国的全天候朋友。”

  布罗蒂加姆在《龙的礼物》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和日本均已将非洲视为“失败的大陆”,西方企业纷纷撤出,但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却看到了非洲的机会,逐渐加大了对非洲的贸易和投资。

  刘贵今是首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他曾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实现独立和1994年新南非诞生,标志着非洲不仅非殖民化,而且政治解放的任务也完成了,“非洲国家关注的重点也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这就跟中国的诉求结合起来了。”

  中非经贸随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2年中非贸易额8.33亿美元,2000年106亿美元,增加了超过10倍;2008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非贸易额1269亿美元,是2000年的十多倍。2012年,中非贸易额接近2000亿美元,中非人员往来超过150万人次。截至2012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50亿美元。

  中非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侧重友好政治关系,到重点转向经贸关系,再到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如今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安全以及国际事务中的合作等五个方面的内涵。

  2006年是中国同非洲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外交的“非洲年”。从年初时任外长李肇星访问非洲六国、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到上半年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先后访问非洲十国,再到11月首次中非领导人峰会暨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举行,引起全球媒体对中非关系的强烈关注。

  在中国政府首次发表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全方位”合作的概念首次被明确提出,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均衡发展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决心,显示了中国帮助非洲发展的诚意。

  2012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将在今后3年采取措施,在5个重点领域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一是扩大投资和融资领域合作,为非洲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中国将向非洲国家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重点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二是继续扩大对非援助,让发展成果惠及非洲民众;三是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帮助非洲提高整体发展能力;四是增进中非民间友好,为中非共同发展奠定坚实民意基础;五是促进非洲和平稳定,为非洲发展创造安全环境。中国将发起“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深化同非盟和非洲国家在非洲和平安全领域的合作。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访问的专家评论认为,这些举措针对了新形势下中非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包括可持续发展这一“硬道理”、人文合作这一“软基础”,以及和平、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保障”,照顾到了双方的关切和利益,使中非各领域合作更加全面和平衡,习近平主席对非洲的访问将促进这些举措的进一步落实。

  为“中国梦”和“非洲梦”注入正能量

  “中国梦”、“非洲梦”和“世界梦”,这三个关于梦想的字眼出现在习近平在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

  他说:“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亿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基奎特总统也在与习近平主席见面时,用自己刚学会的一句中文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祝福,那就是“中国梦,梦想成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贾秀东对本刊指出,非洲的发展、崛起应是发展中国家之福。在年初举行的第20届非盟首脑会议上,非盟委员会主席德拉米尼·祖马在峰会上勾画出了“非洲梦”:非洲将在未来50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实现复兴。

  给“非洲梦”带来信心的,是新世纪以来非洲经济正步入“黄金发展期”,“非洲经济机遇论”在国际上持续升温。从2000年至2010年,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5.5%,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前10个国家中有6个来自非洲。2012年,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非洲经济增长率达到4.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到2015年,世界范围内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将有7个是非洲国家。

  非洲雄狮正在加速奔跑,而中国也继续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习近平表示,中国致力于把自身发展同非洲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非洲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发展机遇同非洲发展机遇紧密融合起来,真诚希望非洲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非洲人民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外交部副部长翟俊表示,中非合作长期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带动了双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世界繁荣和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中非在各自圆梦的道路上应该互相帮助,携手前行,为中非关系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正能量。”他说。

  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接受本刊记者访问时说,非洲在全球的地缘政治重要性正日益显现,但是西方在利用各种手段为中非合作注入“负能量”,比如美国对非洲的军事介入,法国出兵马里和发动宣传机器散布“新殖民主义”论等。

  他说,中非各国和人民必须更好地了解彼此,但面对西方的挑拨和操纵,加强沟通避免摩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到目前为止,从北京处理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可以看到,北京方面是非常审慎和有技巧地在非洲发挥促进和平的作用。

  布罗蒂加姆在《龙的礼物》中引用布鲁金斯学会学者埃里卡·唐斯的话说:“在苏丹问题上,中国这个安静的‘好警察’的配合对美国这个率直的‘坏警察’而言是一种补充。”

  恩道尔认为,从非洲被殖民的经历来看,非洲对中国公司的开放和善意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切不可因为缺少道德监督而白白浪费,在非洲的企业要意识到打造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刻不容缓。

  曾长期被西方殖民统治的非洲有一句谚语“白人没有亲人,白人的亲人是钱”。而中国人强调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利者义之和也”。恩道尔认为,拥有灿烂历史文化和儒家传统的中国应该打好“文化牌”,加大对人文交流的支持力度,这样也能更好地还击西方对中国的恶劣宣传。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李智彪看来,中非民间交流、对对方的了解还不够,着眼于未来,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注重社会责任的培养,不单是和上层搞好关系,而且要增进与当地人民的交往与交流,以及推动企业的本地化。

  徐伟忠也指出,中非关系发展要量质并重,其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关注:要帮助非洲自身能力的建设;注意非洲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多方努力,多轮驱动,政府有政府的责任,企业有企业的责任,民间的交流和推动也不可或缺。

  他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关系中,文化和社会关系是最不容易打断的关系,民间的交往,民众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中非建立更稳固、更持久的关系,这方面今后还要着力加强。

  习近平对非洲朋友引用了中国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句“人生乐在相知心”,表示将更加重视中非人文交流,增进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厚植中非友好事业的社会基础。“中非如何知心?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深入对话和实际行动获得心与心的共鸣。”他说。

  

  美国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曾深入非洲各地调查中国的影响,5年后她得出结论:中国为非洲带来财运和机会,带来“龙的礼物”。国际学界亦早有公论,新世纪的中非互利合作,“把全球化重新传递到非洲”。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中国并不是唯一发现非洲机会的国家,却是最认真对待非洲机会的国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且听《瞭望》新闻周刊驻非洲记者讲述他们所经历的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

  原标题:科巴农场的“世纪高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参观后赞誉项目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文/《瞭望》新闻周刊驻科纳克里记者 郝王乐

  去科巴农场的路,掩映在茂密的热带树林中。时值旱季,因数月无雨,齐腰深的野草已经枯黄,一些地方的草已被当地农民放火烧掉。陪同记者的农场人员告知,雨季来临前,这些农民会在烧过的地方浅翻土,撒上种子,雨季结束便可收获。原以为离现代社会很遥远的刀耕火种,这次倒是亲眼见到了。

  荆棘中开辟出的“世纪高大”

  科巴农场是中国和几内亚精诚合作的结晶。几内亚位于非洲西部,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少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发展农业得天独厚。但因缺乏投入,大量土地没有开垦,水利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几内亚属于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也是撒哈拉以南粮食严重短缺国家之一。

  1996年6月,几内亚时任总统兰萨纳·孔戴出访中国时提出,希望中国帮助几内亚发展生产,尽快实现粮食自给。此前,他刚刚平息了一场因粮食和军饷供应不足而引发的兵变。一年多后,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西北130公里的地方,一个拥有耕种面积1800公顷,同时开展多种经营的“中几农业合作开发公司”就建成了。因公司法语简称“SIGUICODA”,中方人员就诙谐地将之音译为“世纪高大”。

  科巴农场场部设在中国早年援助几内亚的一个蔗糖厂旧址。从老照片中看,当时院内杂草丛生,尽是倒塌的厂房和废旧的机器。这里离海不远,终年湿热,蚊虫肆虐。周围被高大的热带树木包裹着,底下更是有一米多高的荆棘丛,长得张牙舞爪,人不能通过。第一批到达的人员就是在荆棘丛中完成了项目的测量和施工。

  16年过去了,现在“世纪高大”员工谈及创业的艰辛仍然十分感慨,言语中满是对那批拓荒者的敬佩与感激。他们接收的第一期土地700公顷,其中大部分是荒地、沼泽地。中几双方员工苦干数月平整了土地,依靠之前中国在附近援建的水库兴修了引水渠,当年便种上了水稻,次年获得丰收,这在几内亚引起轰动,孔戴总统亲临收割现场道贺。

  如今的科巴农场已是良田阡陌,处处可闻稻花香。几内亚的大西洋海滨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的农业合作模式

  科巴农场是一个在全新思路指导下形成的中非合作项目。“世纪高大”总经理石金贵介绍说,此前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项目绝大部分是援助性质,中方出人出技术将项目建成,数年内完全交付外方,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一些项目往往在交付之后的几年之内陆续破产,对非洲国家的帮助有限。

  因此,当年在与几内亚农业合作意向达成之后,中国农业部成立了“非洲农业开发中心”,专门负责在几内亚的农业开发工作,确定了“政府扶持,企业经营;积极慎重,由小到大;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以粮为主,多种经营”为发展的基本思路。1997年1月3日,中方以资金折80%股份,几方以土地和优惠政策折20%股份,成立了由中方控股的“中几农业合作开发公司”。公司的管理也完全参照合资公司的形式进行,设立董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目前中方员工不足10人,几方正式和临时员工达300多人。

  新成立的“世纪高大”在仔细考察几内亚市场之后,决定上马种鸡及蛋鸡养殖,并根据几内亚市场原料供给情况投产一个小型的饲料加工厂。科巴农场饲养的雏鸡供不应求,目前已经占领了几内亚80%的市场。“世纪高大”牌饲料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并销往周边国家。

  成果惠及普通民众

  “世纪高大”在几内亚经营16年来广受赞誉。孔戴在任期间去视察20余次,与中方专家一同坐在场部大院的芒果树下,讨论农业问题。他甚至连养鸡场选址都亲自过问,并动员选址内的几十户当地居民搬迁。孔戴多次说,要想解决几内亚的粮食短缺问题,必须与中国合作。联合国粮农组织参观后赞誉项目为“南南合作的典范”。石金贵说:“我们不可能通过自己种粮来解决非洲的粮食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技术层面的支持,帮助几内亚农场和农户提高产量,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农场的杂交水稻项目取得成功,大大增强了几内亚政府实现粮食自给的信心。科巴农场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成立数个农技推广站,帮扶其他农场和农户。几内亚水稻的平均单产量在这段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1997年的1.2吨/公顷提高到2012年的2吨/公顷左右,科巴农场的单产更是达到4吨/公顷。

  说到科巴农场的示范作用,在农场工作近十年的苏马说:“在中国人到来之前,我们不知道水稻一年可以种植两季,后来在观察农场的做法后,周围的农民也纷纷仿效都种起了双季稻。”

  几内亚经济落后,物价却很高,普通老百姓很难经常吃到肉,要补充蛋白质大多只能多吃鸡蛋。然而在1997年,几内亚每年人均消费鸡蛋只有7个。科巴农场的种鸡和蛋鸡养殖,给当地市场供应了大量的鸡蛋,这些十几年前看似不易得的东西,如今普通民众也是触手可及。记者去市场买菜,偶尔会有老板很热情地推荐鸡蛋,说:“这是你们‘世纪高大’的鸡蛋。”

  16年来,“世纪高大”的农业专家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条件艰苦不用细说,但是还是有人走了又回来,有的已经在几内亚常驻超过十年。“他们拿着与国内等同的工资,回到几内亚当然不是为了钱,一个地方呆得久了就有了感情,会有让人难以割舍的东西”。即将结束三年任期回国的“世纪高大”副总经理徐源说。

  原标题:最“IN” “中国城”

  高磊

  早上7点半,33岁的纳米比亚人约瑟夫发动他的丰田科罗拉轿车,从位于奥卡汉贾的家中出发开上B1公路。他要前往60公里外的首都温得和克,在那里,北京高科能源投资(纳米比亚)有限公司的中国合作伙伴正等着他,他们将继续为几个项目的竞标做准备。

  自2012年进入纳米比亚以来,北京高科已开始涉足农业、建筑、采矿等多个领域。公司驻纳米比亚总经理汪继东告诉记者,由于该国独立较晚,之后又没完全摆脱对南非的依赖,大量土地仍然掌握在白人殖民者后裔的手里,因此政府比较愿意与外资合作,以实现更大程度的经济独立。

  约瑟夫学历不高,但受过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培训,在与中国伙伴合作前,他是奥卡汉贾的一名建筑承包商。记者曾有机会跟约瑟夫在温得和克外出办事,一路上惊讶地发现大到政府机关,小到银行、停车场,总会有熟人与他握手寒暄。“所有人都认识我。这个城市不大,才30多万人。”他轻描淡写地解释。

  约瑟夫的父亲是一名独立战争老兵,曾在执政党总部任职,头脑灵活的约瑟夫因此有机会在首都生活多年,积累了大量人脉,现在还担任交通部的特别顾问。中国公司的陆续到来让约瑟夫离自己的致富梦更近了。

  包括北京高科在内的一些中国公司早已注意到了纳米比亚穷人的住房问题,并开始与当地政府就低造价住房建设项目展开合作。使用中国技术在纳开办以废矿渣和建筑垃圾为原料的“生态砖厂”,生产出价廉质优的建筑用砖,雇用当地工人进行建设,并在当地采购设备和材料,这样既能拉动当地就业和市场需求,又能满足低收入人群对住房的渴求。在被问到这类项目的收益问题时,汪继东说,要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设计一些能够促成中纳双方互利共赢的项目,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帮助当地人就业、致富。

  现任纳米比亚中华工商联合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徐荣庆回忆,1995年他刚到纳米比亚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经商,但多以摆地摊为主。清凉油、风油精、廉价手表等小商品都是当时的畅销货。大概从1996年底开始,来自中国的百货零售商大举进军,出现了不少华商店铺。当时,纳米比亚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消费品严重依赖进口,物价高得出奇,广大黑人的收入却低得可怜,一双鞋的价钱几乎相当于普通工人两个多月的工资。而中国鞋的价钱还不到当地的十分之一,因此与同样廉价的中国床垫、毛毯和棉被等商品一起受到当地人追捧。“一个集装箱的货半小时卖光”,徐荣庆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

  今天,温得和克北部的工业区已经建成了“”和“香港城”,在1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集中了80多家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的商人开设的店铺,经营的商品大到家具电器,小到针线纽扣。在纳米比亚北部靠近安哥拉边境的地区,还有更大规模的中国商贸城。中国商人和中国商品的涌入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质量。徐荣庆说,随着国内日益重视产品质量和更新换代,中国城所售商品的质量不断提高,种类越来越多,当地人已经养成了去中国城消费的习惯,“一般商场超市买不到的东西就去中国城找”。不仅低收入群体爱逛中国城,连一些政府高官和白人也开始经常光顾这里。

  中国城的红火不仅让远赴重洋淘金的商人们发家致富,还为当地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徐荣庆的店铺加上阁楼总面积达到400多平方米,除了和妻子一起打理店铺外,他还长期雇用3名当地人。工人们每月能拿到几百纳元至2000纳元(约合人民币1350元)不等的工资,周末愿意加班的话还能拿到现金支付的双倍日均工资,还经常收到中国雇主赠送的衣物等“隐性收入”。每逢圣诞新年假期,徐荣庆还会为工人报销回家探亲的往返路费,并且给他们每人几百纳元用来给家人买礼物。

  中国城每家店铺最少雇用两名工人,最多雇用8人。这只是直接雇用的人数,实际上间接雇用的人更多。徐荣庆举例说,中国城现有十几名保安,因为人气旺,还吸引了数十名卖小吃的摊贩,大批出租车司机每天都会来这里揽生意。徐荣庆形象地概括说,中国商人和廉价商品的到来不但促进了当地就业,还“相当于给低收入人群涨了工资”。

  

  黑非洲,是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位于北纬20度到南纬35度,西经20度到东经50度之间。这里人口占非洲大陆总人口的70%以上,因该区主体为黑色人种的非洲人,故称“黑非洲”。

  与北部非洲不同,受制于自然环境和黑非洲次大陆的内部封闭性,南部非洲似乎更像一个岛,而不是一片与欧亚密切相连的大陆。北部非洲与欧亚文明保持了极其密切的关系,并最终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而南部非洲则成了黑人的世界,甚至被贴上了“饥饿”、“贫穷”、“疾病”的标签。而这些恰恰是非洲人最不愿被定义的词汇。

  长久以来,如果非洲的新闻能够登上国际媒体的重要版面,除了屈指可数的重大事件之外,大多是政变、骚乱、灾害、疾病等坏消息。作为《瞭望》新闻周刊驻非洲的记者们,自然也不能迟报漏报这些新闻,但他们同时更愿意讲述的,是亲身感受到的非洲魅力、非洲迈向现代化的速度以及非洲人对改变的期待,以给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的非洲,一个真实的非洲。

  原标题:追赶世界的速度

  那些混合着泥土香气的现实和传说,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非洲的梦幻与真实、多彩和希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璐

  “非洲,是什么颜色?”

  有人说:“非洲是黑色的。”黝黑的皮肤、黑亮的眼眸、被战乱摧毁的家园、被疾病压抑的贫困,还有黑色的原油神秘而诱人;

  有人说:“非洲是红色的。”如火的骄阳、热情的歌舞、向往自由的意志、马赛武士血红的披风,还有大多数非洲国家旗帜上那抹耀眼的鲜红;

  也有人说:“非洲是黄色的。”撒哈拉沙漠的狂沙、塞伦盖蒂草原上骄傲的辛巴、沐浴着夕阳的金合欢树下的亲昵、取之不尽的矿藏熠熠发光;

  还有人说:“非洲是绿色的。”茂密的雨林、温和的气候、富饶丰沛的物产、永远燃烧着希望的热土;

  更有人说,“非洲是白色的。”乞力马扎罗山顶终年不化的积雪、非洲人纯洁朴素的情感、孩子们眼眸中无与伦比的纯真。

  这些颜色都不足以形容非洲的魅力。笔者在非洲驻外期间,借采访报道机会走访过20多个国家,每到一处,都被一些事情感动并震撼着。那些混合着泥土香气的现实和传说,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非洲的梦幻与真实、多彩和希望。

  “非洲可以养活世界”

  在一般非洲国家,网速慢、上网费用贵,普通家庭买一台电视机都是奢侈,更别提买台电脑上网了。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止非洲人探索世界的脚步,手机成了非洲人与世界沟通的第一台“掌上电脑”。到2012年底,非洲大陆的手机用户有7.61亿,预计2015年将达到10亿,这里也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手机市场。一部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在非洲销售价格只有几百元人民币,还有特别为了适应非洲本土开发的太阳能电池手机,更是省去了用电、充电的费用和麻烦。一部小小的手机,别小看了它在非洲人手中发挥的作用,除了打电话、发短信、上网浏览,还可以进行小额汇款转账。在肯尼亚已经有一半以上的手机用户在使用一种名为m-Pesa的服务。无论你是外企白领,还是离家在外的打工者,无论你是小业主,还是游牧的牧民,都能用手机缴纳各种费用、给亲人朋友汇款,甚至卖掉你的牛。有一次,我因要汇款给非洲朋友向他索要银行账号,他却轻松地告诉我,“去银行汇款多麻烦,排队还要缴手续费,请汇到我手机上好了!”

  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强化,仅是非洲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从田间、牧场走出来的非洲人早已真切意识到,只有依靠现代化的手段,生活才可能变得美好。我认识一个名叫戴维的马赛人。他是生活在肯尼亚的马赛人部落中一支小部落的首领。40岁之前,他带领族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依靠牛羊易物过活。直到有一天,外来的游客闯入他们的部落,也带来了诱惑和冲击,让戴维开始思考如何融入另一种生活。

  如今,戴维有一辆自己的越野车,平日里他在内罗毕的城市里穿梭,为自己部落的产品寻找商机。周末,他又换上传统马赛人的红色披风,奔驰在他世代生活的草原,给部族人带来外面世界的消息。在他的带领下,部落里年轻的孩子都迈进了学校,牛羊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习惯游牧的部落开始开垦自己的土地,自给自足之后还有富余的收获。我问戴维,“和游牧生活相比,你更喜欢怎样的生活?”戴维告诉我,“马赛人喜欢大自然,也希望自己的文化被人接纳。但有句谚语说‘穷人口中的谚语传不远’,我们要先追赶这世界的速度!”

  和戴维的感受一样,非洲人迫切希望追赶上世界的脚步。在殖民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中遗留下来的创伤、缺口,正是非洲今天所面临要补齐的短板。

  在非洲,生产力低下是农业存在的大问题,但随着全球对非农业投资和农业综合业务的兴趣日益增长,这块土地的潜力不可限量。

  非洲还拥有全球60%的未开垦土地,目前非洲只耕作了17%的耕地。曾经以“缺粮”、“饥饿”著称的埃塞俄比亚,2011年出口咖啡、芝麻、小麦、玉米、豌豆、大豆等农产品价值就超过10亿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近日发布报告称,如果非洲的农民和农业企业能在财政、技术和资源上获得更多支持,非洲粮食市场的年产值可以从目前的3130亿美元,有望在2030年达到1万亿美元。

  难怪坦桑尼亚的媒体近日刊出文章,题目是《坦桑尼亚可以养活非洲》《非洲可以养活世界》。暂不说这豪言壮语有多少水分,但足以看见非洲人对自身发展潜力的信心,和对非洲振兴的渴望。

  “带着笑容而来的客人一定是善意的”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面带微笑的朋友”,这是我在非洲多年采访总结出来的一条通用规律,并在各种情况下屡试不爽。并不是因为我的微笑多么甜美、有杀伤力,而是你面对的非洲人是如此的善良、纯洁。他们眼中,带着笑容而来的客人一定是善意的,无论主人家的情况有多糟糕,客人的礼遇不能少。这也是我内心一直被深深震撼并感动的东西。

  在肯尼亚的一座贫民窟里,我去14岁男孩奥马尔家采访。用铁皮搭建的简易房四面漏风,十多平方米的地方住着一家五口。没有任何家具的屋子里面只有两张简易床铺,和一副做饭的工具。奥马尔很小就开始给家里人煮饭,尽管一家五口的一顿正餐只有一小碗米和两颗鹌鹑蛋大小的西红柿,他们依然可以吃得津津有味。

  尽管奥马尔的父母可能没有办法支付他的学费,奥马尔不得不很快辍学。但他依旧兴高采烈地笑着跟我描绘了他的几个梦想:“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球星”,这是每个男孩子童年时的幻想;“当一名老师”,那是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对学校的渴望;“我还想建一所福利院来帮助贫民窟长大的孤儿们”,这却是年仅14岁的孩子早早萌生出的责任感。在艰难的环境中抬起头、微笑着向前走,是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们从小培养的豁达与勇敢。无论生活赐予你怎样的磨难,微笑着面对它、接受它、试着改变它,这也是历经磨难并始终心怀希望的非洲人正在经历的痛楚与快乐!

  这让我又想起在乌干达采访时,一位当地友人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有这样一家人,住在肯尼亚-乌干达边境,两国的边境线刚好整齐地穿过他家,将两间屋子生生割裂开来。分别住在两间屋里的兄弟二人一个成了肯尼亚人,另一个变成了乌干达人。尽管兄弟血脉相连,但长大后却因分属不同的国家部落和利益,越走越远,没有再见面。

  那是殖民统治时期,西方殖民者不顾非洲人的种族习惯,用曲尺在地图上划界的后果。这不负责任的一划,却成了非洲不少国家边界冲突和种族矛盾的源头。近百年来,非洲人在屈辱和忍耐中承受了入侵者的颐指气使,也在谦卑和无奈中承受着冷落和无视。而正如我在非洲触碰到、感受到的温暖微笑一样,今天,非洲海纳百川的胸怀一定向真诚伸出援手的朋友敞开,毫不保留。

  “如果你不是中国来的记者,你绝对不会获得在枪声中采访我的机会”

  “兄弟般的情谊”、“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这样熟悉的说法早在我来到非洲之前就不绝于耳。而真正到了非洲,更体会到这份情谊的厚重。

  在我曾经到访的非洲国家,随处可见中国援建非洲的项目。坦赞铁路、埃塞俄比亚的非盟会议中心、喀麦隆雅温得体育馆、几内亚的人民宫和广电中心、赞比亚的体育馆、尼日利亚的中尼友好医院等等举不胜举。这些设施至今都是令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友谊丰碑。

  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人民宫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由大礼堂、办公裙楼和一个大型广场组成的建筑,是几内亚举行大型群众性庆典和重要外事活动的场所。上个世纪60年代末投入使用,被几内亚人称作“最宏伟的建筑”。中国还根据当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前后进行了三次修缮,确保历久弥新。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援建这一项目的专家组依然扎根在几内亚,不间断为这座项目提供服务和保障。正因如此,几乎每个几内亚人看到人民宫,都会想起地球的另一边有个国家叫中国,我在人民宫采访时遇见到当地人,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向我微笑。

  2010年初,我和同事前往安全形势最恶劣的索马里进行采访。我们穿着防弹背心、坐在装甲车里、随时担心路边炸弹的袭击,连总统的车队都要迂回行驶,时刻躲避不明方向的冷枪。费尽周折,我们终于约上对时任总统谢赫·艾哈迈德的专访。可是没有想到,就在我们刚刚抵达总统府,就遭遇到了一伙武装分子对总统府的一波袭击,枪声在总统府外不远处响起,卫队高度戒备。而就在窗外枪声的伴随之下,我们竟然顺利完成了采访。采访结束后,总统对我说,“如果你不是中国来的记者,你绝对不会获得在枪声中采访我的机会。”说完就在装甲车的护送下,迅速离开了总统府。于是,我就成了那个因“中国”这个身份而获益的幸运的记者。

  东非红海之滨的国家厄立特里亚是非洲大陆上一个颇有“性格”的国度。同样源于对中国的友好,我和同事获得了专访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的宝贵机会。说宝贵一点儿不为过,在这里,连西方国家的使节想要见上这位总统一面都难上加难,更何况是普通的记者。而这位总统偏偏对中国情有独钟,据说他只愿意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厄立特里亚这个国家并不富裕,因饱受殖民和战争的洗礼,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来自中国的四川路桥集团为厄立特里亚海滨城市马萨瓦修建了80%的公路。据说,总统伊萨亚斯就搬着小板凳,和他手下的官员一起,坐在建筑工地边儿上看中国工人如何修路。看到中国工人顶着非洲炎炎烈日,挥汗如雨地加班加点工作的场景,伊萨亚斯总统感慨地对手下官员说:“你们看看中国人是怎么搞建设、怎么吃苦的!”据说,观摩中国公司如何修路,后来成了厄立特里亚政府官员的一门必修课。

  除了进行项目建设本身,中国企业在非洲大陆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从未消褪。每个项目建设期间,都会为当地提供上千个就业机会,从普通工人,到高级技师,不少当地人都在项目完成后成了业内好手,捧起了新饭碗。我曾经多次到过在建中的埃塞俄比亚非盟会议中心建筑工地,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埃塞俄比亚的本土工程师们,有不少都是中国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他们后来又变成别人的“师傅”,不断将“手艺”传下去。

  在肯尼亚,中国武夷公司协助修建“内罗毕-锡卡”高速公路,是肯尼亚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

  项目副经理黄朝林回忆送水的初衷时说:“2009年,工程进入桑布鲁区,当地人干旱缺水的生活让我们觉得心里不忍。记得有一次,我们路过一个干涸的河床,里面只剩下一摊水,已经变绿了,可是牛羊照样喝,甚至连人也过去喝。”黄朝林说,这个画面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此后便产生了送水的想法。工程项目营地上,工人们自己打的深水井就成了送水的水源。从2009年起,他们每周给工程沿途的五个村庄送10吨水,沿途百余公里的路程往返要5个小时,而这一送就是三年多。

  “我永远也忘不了水车开到村子里时,那些期盼的眼神和兴奋的神情。”黄朝林说。

  

  原标题:看穿西方抹黑中非合作的企图

  更深层次看,这些西方国家剑指的实际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

  文/《瞭望》新闻周刊 吴飞舟

  近年来,看到中非合作的辉煌成果,一些长期忽视非洲的西方国家显得“特别不安”,惊呼让中国在与非洲的合作中“抢到了先机”。“不安”之下,这些国家非但不反思它们对非洲“始乱终弃”的殖民罪恶,不反思它们打着人道主义旗帜对非洲国家内部事务横加干涉的不负责任,不反思它们种种援非承诺“口惠而实不至”的负面影响,反而罔顾中非合作互利共赢的现实,以各种手法,肆意挑拨中非关系,拆中非合作的台。这实际是以零和心态看待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和存在,目的是维护少数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既得利益。

  其手法,一是抹黑,把中国在非洲的经济行动贴上“新殖民主义”等标签,称“中国对非洲加大投入是基于对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原材料的需要”;二是唱衰,称“中非经贸关系发展不平衡,是一种不平等的合作关系”,说什么“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材料,向非洲出口制成品。因此,中国与非洲发展关系不利于非洲的长远发展”;三是离间,利用非洲一些国家的国内政经之争,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怂恿或蛊惑这些国家的某些政党、团体和个人夸大或过度渲染在与中国合作中存在的个别问题等。

  一些西方势力炒作的种种论调貌似为非洲人民利益着想,实则既没有历史的依据,也没有事实作基础,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事实是,一方面,中非关系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中国在非洲的经济行动同“新殖民主义”和“掠夺”根本不沾边。即使在资源开发、能源贸易方面,中方也没有像西方过去那样用武力或其他强力手段掠夺非洲资源,而是通过平等协商、等价交换方式使非洲国家获得合理收益,同时通过提供贷款帮助非洲国家修建路桥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使这些国家改善环境,获得发展后劲。而从历史上看,对非洲实施残酷殖民压迫,进行疯狂掠夺的恰恰是欧美列强。直到今天,非洲大部分重要的资源和能源依然被西方跨国公司垄断。另一方面,中非关系之所以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一个重要的保障是中非平等对待。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充分尊重非洲国家的国情和自主选择,以平等的姿态看待中非交流与合作。倒是一些西方国家在经贸和社会体制等方面对非洲国家指手画脚、乱开药方,导致不少非洲国家陷入动荡或动荡加剧。

  其实,对于中非合作给非洲国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变化,在一些西方国家也不乏公允的评论。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3月25日刊出了埃莱卡·沃茨的文章《习近平访问非洲:中国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澄清了一些西方人对中非关系的五点谬误认识,包括“中国对非洲事务的参与是一种新现象”,“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与外援只提供给非民主国家”,“中国政府严重插手对非洲经济区的规划”,“在非洲的中国公司只雇用中国工人”,“中国公司无视非洲的劳工法”,并指出,“可悲的是,所有这些不实之词被频繁提及而没有受到任何质疑,从而对中非关系形成了错误的说法。”

  文章说:“虽然中国对非洲的参与也许并非完全没有私心,但说北京仅为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非洲人的利益,这样说有失公允。在许多情况下,中非间的合作与互动的确是互利的,将中国描述为现代殖民者充其量是过分简单化的做法。”

  少数西方国家抹黑、唱衰和离间中非关系,直接的考虑显然是要干扰和阻止中国进入非洲市场与欧美企业竞争,维护它们在非洲的既得利益。更深层次看,这些西方国家剑指的实际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合作关系。

  长期看,随着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国家间合作新机制的发展与壮大,新兴力量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由量变走向质变,美欧等西方国家目前仍居优势地位,但走弱态势明显,其危机意识明显加强。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逐渐复苏,欧债危机形势趋缓,在此形势下,美欧“抱团取暖”,整体运作,针对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打压动作加大。一方面,提出多个新概念,意在质疑和防止“金砖”力量持续上扬,以免对西方主导地位产生更大冲击。另一方面,有选择地对区域合作机制进行渗透,为西方势力运用巧实力插手地区事务制造节点和抓手。北非局势的演变过程应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再者,抢占规则制高点,提出“竞争中立”等概念,试图以人权、劳工、环境等政策标准,重塑经济全球化进程。

  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后的首次出访,对中国与大国和周边、非洲伙伴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关系的阐述,充分显示中国真诚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国际体系更加民主、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在处理大国对外关系上树立了新思维。这是一条打破“零和”博弈、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新路,克服其中的障碍需要人类智慧和各国诚意,也需要战略眼光和脚踏实地。而那些看待大国外交的陈旧思维和有色眼镜,应该抛进历史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