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媒体称中国遭遇成长痛

2013年03月28日 08:00  中国周刊

  当然,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遭遇的“成长之痛”,并不会像西弗一家那样是充满欢笑的烦恼,而是向上向前努力奋斗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的从物理到精神层面的悲剧性冲突,以及深入骨髓的沉重痛苦。

中国周刊2013年3月封面中国周刊2013年3月封面

  原标题:我们为什么遭遇成长痛

  文/朱学东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部美国电视情景剧《成长的烦恼》,写西弗一家的故事,曾风靡一时。

  这部电视剧的本名为“Growing Pains”,按字面翻译,实为“成长之痛”,不过,该剧颇富喜剧性的小故事,描述西弗的孩子们在欢笑中成长的烦恼困扰,并没有太多沉重与遗憾。

  我后来做了父亲,知道小孩在快速成长中会遭遇“生长痛”:当儿童肢体骨骼成长较快时,肌肉与韧带的增长却赶不上同样速度,形成紧绷而感觉有酸痛的情形。

  生长痛和成长的烦恼,是人的生长周期之痛,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生理和心理困扰,但它们也是成长的代价,是成长的标志,遭遇如此之痛,表明成长来临;克服此痛,才会迎来更大的成长。

  个人如此,企业社会组织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社会的成长也是同理。

  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遭遇的诸多挑战,也可用一个词来概括:“成长痛”。

  当然,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遭遇的“成长之痛”,并不会像西弗一家那样是充满欢笑的烦恼,而是向上向前努力奋斗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的从物理到精神层面的悲剧性冲突,以及深入骨髓的沉重痛苦。

  ·1·

  我的故乡苏南地区一向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标杆地区。

  春节回乡,刚刚庆幸逃离了北京透不过气来的雾霾,却发现苏南的天气也好不了多少。村里又多了几辆车,但村周围已经花大力气清过淤的小河,又脏了。

  故乡千里沃野,曾几何时,河渠密布环绕,水清甘洌,鱼翔浅底,鸟飞蛇走,鸡犬相闻,江南风景,是一代代文人墨客笔下的人间天堂。

  农业学大寨时,故乡围湖造田,填塘埋沟,多少河湖从此消失,但水好歹还是清凌凌的。后来乡镇工业勃兴,故乡到处办起了工厂砖窑,尤以印染纺织化工电子闻名,这个被赞誉为苏南模式的发展道路,使故乡更加繁华起来。

  围湖造田的时候,乡村没有见识;乡镇工业发达的时候,致富是贫穷乡村唯一的想法;平整土地招商引资的时候,提高GDP和发展速度几乎是政府的唯一期待。

  没有人在乎给自己馈赠的那块土地发生的明显变异,也没有人有此见识。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那时的唯一目标。

  自此,我记忆中的故乡天堂不在了:清冽的河水消失了,白头翁飞走了,竹子成片死亡,鱼渐渐变味了,水獭绝迹了,蛇也几乎看不见了,得癌症的人也多了起来……

  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故乡已是残山剩水,遍体鳞伤。政府不得不投入巨资,搬迁污染工厂,整治清淤河道,被损毁的生态,稍有恢复,竹子又能生长了,白头翁又回来了……但环境却依然脆弱,时有反复。

  此次回家,听闻故乡又要开沟挖河,退渔还湖了。乍闻之下,恍若轮回,兜了一个大圈,重新开始。这种自省和自纠自救的努力,当是好事,只是,且不说投资之大,这些年的牺牲,又岂是金钱能够衡量。成长之痛,以近乎残忍的方式,才让人明白了浅显的常识。

  ·2·

  成长之痛首先是成长的结果,是成长的代价。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一直在高歌猛进中。我苏南故乡的兴废故事,只是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并不能自动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财富只在消费和投资时才显现其力量。

  就像我的故乡一样,快速的发展,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并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但是,财富的积累并没有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污染的环境、雾霾的天空、有毒的食品、分化的社会、板结的阶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越来越重的不信任感,频繁而影响日大的社会冲突,以及社会治理危机等等。在更大的层面上,还有城乡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等。

  这一些矛盾冲突,在传统中国社会并不突出。无疑,这是目前我们社会发展遭遇的“成长之痛”,也是新旧冲突之痛。

  中国正面临“数千百年来未有之变局”。三个层面的转型,或可以来观照我们面临的变局:首先是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接受现代文明,自晚清而今,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前现代化和现代化的阵痛,依旧袭扰着它;从农业国家向新型工业国家的转型,虽已有了很大改变,也仍未完成,农业有转型之痛,工业有赶超之痛;从乡土社会向城镇化转型,已经走了很长的路,还将继续走下去,城镇化过程中乡土社会的转身之痛,与现代城镇的适应之难,也会产生新的乡愁。

  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在于,超大的人口规模,沉重的历史包袱,过去积弱积弊已久,沉疴在身,加之封闭压抑日久,视野识见不足。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其他,无论是穷怕了的民富心理,还是强国梦想的GDP追求,发展的欲望一旦被打开,便喷涌而出,不可阻遏,并直接庸俗化为经济上财富上的成功。在成功学统率一切的地方,一切可能被利用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都被觊觎而无所顾忌,一切与其相左可能影响其成功的因素,都会被蔑视践踏,其他的价值不复存在,至多也就是纸上谈兵。

  这一快速发展过程中,法律和现代社会管理制度的建设,却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社会生活变化节奏,以至于传统的管治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民财富权利保护等多方面出现了失当甚至失效的情况,加剧了成长过程中民众的痛感。

  开放的深入,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过程、财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视野的开阔、文明的分享,也使民众对于自己权利意识和生存环境更加敏感,“毒雾下无幸免者”,社会之痛便是个人之痛。

  经济的发展,只是国家社会成长的一个方面,国家社会的成长,更仰赖与人、企业、社会组织、村庄城镇和社会管理制度及方法的变革成长。因此,成长之痛,不仅是国家社会之痛,它更是社会成员的个人之痛,利益权利之痛。

  ·3·

  春蚕经破茧之痛,方有羽化之美。

  成长之痛不可避免。经过痛才会有更大的成长,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逻辑。

  法国大革命的血的代价,美国的镀金时代,英国的毒雾杀人等等,都可以视作不同类型的成长之痛。没有进步时代美国的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就不可能有后来强大的美国。

  在封闭的环境下,知识和视野的不足以及利益的作祟,都会使成长痛的范围过大,时间过久,加剧成长的痛感。

  不过,并非是所有的成长之痛,都要承担悲剧性的命运。在开放的世界里,人类的文明成果是可以借鉴共享的。人类最大的本领在于能够思考和学习,矫正自己的行为。

  一个新兴的市场国家,当自己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路径不足恃时,借鉴学习其他国家度过自己成长之痛的经验教训,并寻找自己的解决之道,这才是新兴国家的后发优势。

  没有比不断重复犯自己或别人已经犯过的错误更傻的了,国家也一样。即如我的故乡一样,因为眼界和贪婪,我们走了太多的弯路,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恐怕到了再也付不起的时候了。中国已经从一个濒于崩溃的国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力量识见,其民众的觉醒,与当年已有霄壤之别。对于未来,中国的自我期许以及世界对中国的期望都有了很大变化。

  但疼痛能使我们清醒,它以最直接敏感的方式让我们清晰自己的方位,清醒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强忍着痛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幸存者,面对这些成长之痛,再无退路。唯有冲破束缚成长的窠臼,或许,还有成为世界范例为世界提供价值观的可能。

  抛弃成见,开放胸怀,学习借鉴,既能够让自己避免重蹈旧辙,减轻和平缓成长痛带来的社会震荡,也能节约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同样也合乎文明的分享和进步原则。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