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SARS改变的中国

2013年03月12日 14:10  三联生活周刊 微博

  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SARS,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卫生危机。那个春天的很多经历和感受,比如传言和恐慌、脱销的口罩、刺鼻的消毒水、空空荡荡的马路……10年之后,仍停留在我们的公共记忆里,没有消逝。

2003年5月11日,武汉市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在隔离区过了一个特别的母亲节,护士沈勤半个多月来第一次看到6岁的儿子  2003年5月11日,武汉市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在隔离区过了一个特别的母亲节,护士沈勤半个多月来第一次看到6岁的儿子

  这是一场遭遇战。我们上来就被它打个措手不及,甚至狼狈不堪。在政府换届之际,在一个全国性的疾病控制系统尚未运转成熟之时,在专业防疫队伍边缘化的背景下,在纵横交错的组织结构里,这个新病毒都有了肆虐一时的空间。而在经历了初期的混乱之后,中国政府依靠它特有的组织优势,在非常时期以一个“超权力”的指挥中心来动员社会资源,运作各方力量,最终打赢了这场战役。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与SARS斗争战局的进展,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公共卫生知识与观念的大普及也得以完成。

  SARS的爆发让中国政府和社会都普遍认识到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自此之后,中国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大幅提高,大大推动了中国疾病控制事业的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而信息透明、疫情公开、领导问责、开展国际合作、对公众知情权与健康权的重视等等,也是SARS之役留下来的一笔“政治遗产”。

  这场危机也使中国的领导人意识到,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国家的核心能力之一。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不仅考验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而未来如何建立一个更为健康、更有效率的社会治理机构,也是SARS留给我们的重要思考。对国家政策制定者来说,认识到问题并不是最难的,而如何摆脱种种羁绊,协调各方面利益,才是考验他们政治智慧与魄力的试金石。

  正如我们都意识到的,公共卫生问题,从来不是独立于一个国家的整体政治、经济、文化而单独发展的,它恰恰是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SARS像一个切片,只有深入到它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研究,我们才能彻底看清社会运行的肌体出了哪些问题,思考我们当年为SARS付出的巨大代价,最终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虽然以10年为一个观察周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体之路来说也许还不足够长,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我们现在也不能全部知晓,但是我们确信,以SARS为标本的观察在20年、30年……之后仍将继续。

  人类漫长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与各种疾病不断斗争的历史。与SARS斗争的一役,不是开始,更不会是结束,未来我们必定还要面对各种疾病或灾难的挑战。另一方面,公共卫生问题还在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比如毒胶囊、水污染、雾霾等问题,又在技术上和理念上向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

  10年前SARS爆发的时候,本刊就予以高度关注,连续数期投入记者,从科学、政治体制、医务人员等等多个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了SARS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为社会进程的观察者和记录者,10年之后,我们依然秉持媒体职责,派出数名记者,去广东、赴香港进行实地采访,也深入到北京一些医疗机构做个案调查,或是采访当年亲临一线的医护人员及当年那些SARS感染者,期望能在10年后再交上一份厚重的社会记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