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北京2100万人口疏散难题

2013年02月05日 07:32  中国经营报 微博

  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年末,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069万,比2011年增加51万左右。而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将达到2300万。到2020年,这一数据最高将达到2770.3万。

北京人口濒临“爆炸”北京人口濒临“爆炸”

  本报记者 秦 北京报道

  人口的迅速膨胀,大量的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市中心聚集,给北京的交通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北京两会上获悉,为了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北京将通过建设副中心来转移人口及公共资源。

  与此同时,突破户籍壁垒甚至也正在成为北京市开始尝试的方式之一。“所有在北京居住人口都是我们应该服务的,不能囿于户籍与非户籍的问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北京两会上也释放出这样的信号,北京将逐步打破户籍壁垒,探索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然而,对于目前一年就拥有2亿人次的就诊、50亿人次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47%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流动人口的北京来说,功能疏散依旧阻力重重。

  受制二:巨额安置资金从何来?

  北京房价飞涨,人口疏散的成本更高,这笔费用十分巨大,而部分涉及拆迁居民要求巨额货币补偿,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北京市有望逐步放开户籍制度,为北京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

  受制一:户籍壁垒阻力重重

  为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早在2011年,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十二五”时期体制改革规划》就曾提出,各区县政府将落实人口服务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实行户籍指标调控。同时,北京市正式提出实施“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流动人口动态信息与管理服务的联动机制。

  据记者了解,所谓户籍指标调控,实际上是北京市将继续坚持户籍管理制度,并按照控制数量、优化结构,在严格执行准入政策同时,实行户籍指标调控。合理配置进京户籍指标,有效解决好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落户需求。也就是说,户籍指标倾向高级人才,以便控制外来人口数量。

  然而,以设置门槛来限制外来人口的数量却不尽如人意。据北京市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069万,比2012年增加51万左右。

  “虽然增长数量小于前几年的60万人。但是,一时的人口增量减缓,并不意味着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在未来几年都会趋于减缓态势,长期看来,北京的人口增长难以逆转。”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一个课题组相关人士表示。该课题组近期的一项测算显示,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取低限,可达到2474万人,取高限,则将达到2770.3万人。以低限而言,2020年外来人口将达到1047万人,也就是说,外来人口占北京人口的比重将逐年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在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无法享受北京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这成为很多“北漂”心中的痛。

  在此背景下,记者从北京两会上获悉,北京市有望逐步放开户籍制度,为北京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

  郭金龙在北京两会上直言,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包括教育、卫生、养老、住房、交通等都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事业的发展与百姓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北京正在竭力探索和实践。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户籍制度时也表示:“加快研究北京市推行居住证制度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实有人口管理体系建设,创新服务管理,推动流动人口有序融入,促进首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月22日,在北京市两会的小组讨论中,北京市委副书记吉林也认为,“北京的发展离不开外地人。”

  然而,要突破户籍制度的壁垒,也绝非易事。郭金龙也表示,目前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规模中,47%是流动人口,要突破户籍壁垒,还需要一个过程。

  据悉,为了改变单一中心给交通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北京市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前,北京市中心城区平均每年要疏散约4万人。

  1月22日,北京市两会上,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表示,在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约90万人,目前区内有10万户、共30万人住在平房、四合院中,“疏解人口已刻不容缓,‘十二五’期间将向外疏解10万人。”

  然而,人口疏散工作进行的很不顺利。根据原《规划》,2020年东城区需外迁人口至少15万,平均一年疏散1万人。但是,旧城人口外迁工作步履维艰。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东城区旧城的人口由2004年的48.17万人降至44.53万人,每年大约减少9100人,不足每年外迁1万人的平均数。而在2008年,东城区改造居民房屋多达2200多户,但疏散搬迁居民仅150户,远低于疏散四分之一(约500户)的目标。

  2009年,东城区提出以南锣鼓巷文保地区为试点,提供更大的政策优惠,鼓励外迁。根据计划,2009年应疏散搬迁居民大约700户。以一户3人计算,外迁人口也只有2100人,远达不到年均外迁1万人的数量。

  然而,东城区只是北京市人口疏散的一个缩影。根据《规划》,北京市每年将疏散城市中心4万人口,但据相关数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城四区共疏散人口2800户,2009年疏散2004户。以每户3人计算,这两年疏散的居民不足1.5万人。可是,同期疏散人口的目标却是8万。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疏散工作进展缓慢,除了不愿搬离外,更为重要的是,人口疏散安置的巨大资金要求,对政府来说,考验太大。

  在东城区鼓楼大街住了三十多年的王博告诉记者,“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出门就有老邻居,遛弯儿聊天都很熟悉,总有人照应。如果要离开,虽然住的条件好了,但这样的感觉却没有了。”

  而民进东城区委在提案中指出,单就人口疏散费来说,根据2008年的标准粗略算来,每疏散1万人,仅安置费用平均就在15亿元以上。这还不包括与此相关的各类其他费用。“北京房价飞涨,人口疏散的成本更高,这笔费用十分巨大,而部分涉及拆迁居民要求巨额货币补偿,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东城区危旧房改造办公室主任杨金魁曾公开表示,按照上述目标,仅东城区人口疏散保守估计就需要资金540亿元,仅凭区财政根本无力支持。

  与此同时,长期关注人口疏散问题的民进东城区委委员俞金尧也认为,旧城(主要是现二环内范围),特别是旧城内的文保区,人口疏散难度最大。因为,受文物保护的要求,原地不能进行大规模建设,难以吸引市场资金。“而人口疏散安置的巨大资金要求,对政府的考验极大。”

  每年春节,数百万计的在京务工人口都要匆匆返乡,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已经在京工作十年以上,但还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同等享受北京的公共服务。2013年北京两会期间,户籍制度改革在城镇化的背景下被提上议事日程。图为2013年春运期间的北京站。本报资料室/图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受制三:国家部委和军队系统不愿搬迁

  北京的很多公共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都是国家部委和军队系统所属,要让它们搬迁出去,不是北京市能说了算的。

  为何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不愿意搬出去?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担忧搬出去后享受不到中心城区的公共资源。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北京中心城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逾千万。国家及北京市党政机关、商业、文体医疗设施、酒店、大型会展、写字楼、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大量集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王安顺表示,2013年,北京将加快建设通州副中心,加快顺义、亦庄、大兴、昌平、房山等综合性新城建设,同步推进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区域性新城建设,使城市副中心和新城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更具有吸引力,逐步发挥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的作用。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也透露,今后北京城市核心区将严控新建住宅开发项目和大型公建项目,严格限制医疗、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扩建。此外,稳步推进居住、教育和医疗等功能向外转移,从源头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但要让众多公共资源转移到新城,北京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市政府官员曾向记者透露,“北京的很多公共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都是国家部委和军队系统所属,要让它们搬迁出去,不是北京市能说了算的。”

  (原标题:2300万压顶 北京人口疏散多重受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