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非京籍考生张图赴美背后:不是逆袭而是无奈

2013年05月30日 07:42  南都网

  今年4月,《中国周刊》编辑部决定操作一期以“少年留学记”为主题的封面报道。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青少年出国热潮虽是老问题,但打上更多新时代烙印”,“少年离开中国,有的为了追求更好的,有的为了逃避更坏的。他们用脚投票是这个时代的注脚”。

因为户籍限制,张图无法在京高考。无奈之下,夫妻请具有美国国籍的前妻提供援助,儿子很快能以美国公民身份,参加“美国高考”。更奇妙的是,只要变成美国人,孩子又能在北京高考了——根据教育部政策,外国侨民享有直接参加北京高考的资格。   因为户籍限制,张图无法在京高考。无奈之下,夫妻请具有美国国籍的前妻提供援助,儿子很快能以美国公民身份,参加“美国高考”。更奇妙的是,只要变成美国人,孩子又能在北京高考了——根据教育部政策,外国侨民享有直接参加北京高考的资格。

  第一次接触到这群随迁子女的家长,是在一年多之前,央视《对手》栏目的现场。

  台上正反双方的嘉宾,就是否放开异地高考政策问题激烈辩论。台下观众,不时举起支持或反对的提示牌,表明自己的观点。节目录制完成后,我给其中几位家长留下联系方式。

  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我不时听到关于异地高考新政策的消息。去年年底,北京等地的异地高考试行方案出台,符合条件的在京随迁子女,2013年可参加北京的中职考试,2014年可参加高职考试。

  在和几位家长联系的过程中,他们曾向我表示出遗憾的态度——多年来的等待和煎熬,未能换来实质性的改变。在国内,他们有两个选择,报考中职高职,或回原籍地报名。一些有条件的初三或高三的家长,筹划将孩子送到国外。此前因异地高考政策难以开放,将孩子送到国外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今年4月,《中国周刊》编辑部决定操作一期以“少年留学记”为主题的封面报道。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青少年出国热潮虽是老问题,但打上更多新时代烙印”,“少年离开中国,有的为了追求更好的,有的为了逃避更坏的。他们用脚投票是这个时代的注脚”。因异地高考难而出国,属于以上“新时代烙印”的一种。

  后来,几位随迁子女家长向我介绍了张建党的遭遇。第一次见到张建党是在4月上旬,他刚给买草莓的客户送货回来,头发乱糟糟,指甲缝里带着污渍。他说话语速很快,着急的时候会结巴。

  张建党介绍了多年来在京的经历:儿子张图今年高二,从小在京生活学习,小升初时几经波折,成绩优秀,个性敏感。父子俩为争取在京异地高考,遭到不少误解。眼看无果便转入学校国际班,打算去美国留学。已与张建党离婚的孩子母亲加入美国国籍多年,得知此情况,表示愿意帮助张图办理相关手续。

  这些并非是我采写的重点。我主要希望通过还原父子俩在京求学的过程,反映户籍制度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张建党最初的目的,则仅仅是想让孩子能去美国获得更好的求学机会。

  实际上,如果孩子能在国内有个好的学习机会,他绝对不愿和孩子经受分离之痛。

  与张图见面时,我也感受到了这种心态。这个内向腼腆的男孩,向我描述了当时确定要去美国学习生活后,与爷爷奶奶吃饭时候的场景:奶奶炒了芹菜,做了一碗肉,看着他吃。奶奶告诉他,支持他的选择,但说着说着就抹起了眼泪。此前,她已经哭过好几次。张图从小由奶奶带大,也舍不得奶奶。张图还告诉我,他这一去,很可能好几年不回来,爷爷奶奶身体都不好。说到这儿,他说自己也很难受,但没办法。

  这个男孩对北京也充满感情。幼儿园的时候,奶奶带着他在北京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拍了很多照片。奥运会时,他们一家人去了鸟巢看田径比赛,尽管离得很远,基本看不清比赛细节,他还是兴奋得不行。2009年阅兵仪式,中学生也有游行的训练,张图很想参加,却因为身体原因未果,遗憾不已。

  这个家庭还要为张图的美国求学之路承担不小的压力。凭借张建党开的草莓采摘园,收入吃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