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国外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2013年05月28日 08:15  新京报

  还有一个多月,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要离校了。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增至699万人,但顺利拿到offer的却不多,有人称这是“最难就业季”。无独有偶,由于受到债务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仍未复苏,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一大难题,让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但是,也有国家找到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比如,德国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就让大学生(高等职业教育)顺利就业;英国政府和学校不仅鼓励资助大学生创业,还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

2013年3月20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德国总统高克参观职业培训学校。德国将其独特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视为应对年轻人失业的有效手段,并尽力向海外推广。  2013年3月20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德国总统高克参观职业培训学校。德国将其独特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视为应对年轻人失业的有效手段,并尽力向海外推广。

  职业教育棒 德年轻人饭碗稳

  由于受债务危机影响,欧洲经济陷入低迷。目前超过550万欧洲年轻人没有工作。在南欧地区,这种状况更为严重。在西班牙和希腊,25岁以下的年轻人有一半都处于失业状态。在意大利和葡萄牙,这一比例是三分之一。但是,德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很低,今年2月的失业率只有7.7%,远低于欧元区的23.9%。

  对欧洲人而言,德国可以称得上是上天垂怜的地方。德国年轻人可以轻松获得工作,令邻国青年梦寐以求。有鉴于此,南欧多国青年选择北上到德国打工。德国是怎样保住年轻人的饭碗呢?

  德国顶级厨师克劳斯 彼得 鲁普早年丧父,16岁时,鲁普的母亲改嫁,搬到另外一个城市。面对新的学校,新的邻居和同学,鲁普决定辍学。母亲不得已同意鲁普辍学,但是提出一个条件:找一个地方当学徒。鲁普在黑森林地区的巴雷斯饭店找到了做学徒的机会,这家饭店在法国米其林旅行饮食指南上得到三星级的评价。如今,鲁普已经成为了巴雷斯饭店的行政主厨。

  在德国,像鲁普这样选择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占了多数,他们通过这种特殊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成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成就

  过半高中生参加培训

  德国的邻国们感叹德国是如何做到如此低的失业率。他们不断派人来德国取经,发现德国人取胜法宝是完善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学习理论和进行实际工作培训,而不是先学习再工作。

  德国的双重职业教育勃发于十年前的就业危机。当时成千上万德国年轻人失业,很难拿到公司实习的机会。2004年6月,德国政府与雇主和行业协会一起推动了全国性的职业和教育协定的通过,从此德国的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双重职业教育计划由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协会来管理,学员同时参与学习和实践。双重职业教育意味着雇主和政府共同承担培训的责任。培训人员与雇主签订协议,并得到一份工资或者津贴。通常学员每周到技校学习1到2天,学习与自己从事职业相关的理论,还要学习经济学、外语和其他一些社会科学课程。同时,学员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做学徒。在此期间,他们能拿到一个正式员工三分之一的工资。

  培训人员在为雇主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培训,同时他们还从学校或者大学接受更加系统化的理论培训。这就是双重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的区别,后者以在学校学习技能为主,而前者是同时在工作场所和学校学习技能,能给学院更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

  这一体系得到了德国学生的青睐。目前有大约51.5%的德国高中生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直接选择上大学。目前,德国这种双重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让本国年轻人学有所用,还吸引了其他国家年轻人的目光。近年来,深受欧债危机之痛的欧洲年轻人,很大一部分选择前往德国找工作。

  推广

  德国培训模式远销海外

  大学学历重要,还是职业教育更重要?很长时间以来,不少国家一直在批判德国的这种模式,因为注重职业教育让他们的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并不是如此可观。

  对于很多国际教育专家来说,一个大学学历,本科、硕士或者博士远远比一个职业技能证书含金量要高。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职业技能证书无法与大学毕业证相提并论。但是,德国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让年轻人避免了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也使得德国工业的创新能力和德国产品在全世界广受欢迎。

  当欧洲多数国家陷入就业难困境时,德国的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的就业情况却一枝独秀。就业事实也让其他国家改变了对德国双重教育体系的看法。欧洲委员会称赞德国模式是对抗年轻人失业和熟练技术工人短缺的法宝。

  眼看邻国陷入就业困境,作为欧盟老大的德国计划将“德国模式”输出到欧洲其他地方。今年5月初,在德国教育部组织的一次圆桌会议上,来自九个政府部门和一些行业协会的代表们,讨论了如何将这种双重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模式“远销海外”。企业主们盛赞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因为他们更强调工作实践技能,与南欧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格截然不同。

  在一份德国政府内阁即将在六月讨论的草案中,德国希望向饱受高失业率困扰的南欧国家输出他们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与当地的职业教育体系相结合。德国政府将在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协会基础上成立国际教育合作中心办公室,向这些南欧国家派遣顾问,以指导他们的职业教育。

  难题

  职业培训受限经济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让德国双重职业教育模式成为一个潜在的明星出口产品。目前,德国不仅与六个欧盟国家签订了培训合作协议,他们还在世界范围内的子公司推行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

  总部位于德国不来梅的BLG Logistics Group的子公司就与美国阿拉巴马州布鲁克伍德高中合作开展职业培训,为公司定向培养人才。该公司为奔驰美国公司提供配件。一年前,乔斯 艾斯瑞奇从布鲁克伍德高中毕业。今年一月,艾斯瑞奇重新回到母校,与另外七所高中的毕业生们一同参加了BLG公司开办的学徒培训,这种培训为特定的德国公司培养技能人才。

  事实上,在2012年高中毕业后,艾斯瑞奇在当地的一个仓库找到了一份工作。对艾斯瑞奇来说,这仅仅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事业。他很高兴母校的培训项目能让他能拥有一份更好的工作。

  然而,德国这种双重职业培训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它与经济高度相关。市场决定能提供多少学徒岗位。只有企业才能决定他们未来需要多少学徒岗位。在萧条的南欧国家,他们对学徒的需求显然要低得多,再加上培训师傅、政府资金支持的匮乏,他们要想复制德国的就业成就并非易事。

  从就业率在高达93.9%的日本到饱受纷争影响的埃及,刚毕业或者就要毕业的大学生都在为自己的饭碗发愁,三份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学生简历”,了解一些国家在解决就业难上的“经验”和“特长”。

  1 美国简历

  低薪家庭 学生“占优”

  金融危机当头,美国大学毕业生在为自己的饭碗发愁,而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更感觉未来暗淡无光。

  为帮助大学生尽快摆脱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困境,争取就业公平,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或者启动一系列实习、培训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或实践机会,以便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

  培训“情绪调整”

  2009年以来,美国政府分别启动了“青年暑假实习计划”和“青年塑造计划”,力争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该计划的实施分三步执行:首先用三周时间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行为举止、风度仪表、简历书写、面试技巧、情绪调整等;接着给予在环保职位、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保健和人性化服务、政府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中选择其中之一,带薪实习六周;最后,年轻人将参加一个有州或地方领导人参加的毕业仪式,并展现他们在暑期所学的内容。

  美国政府的这一计划主要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因此,该计划主要的实施对象是16至24岁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年轻人或无家可归者,这样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就会有大约6至24个月的时间可以接受技能培训。既能保证他们能够获取高等教育毕业文凭,也能掌握技能技术。

  市场数据引导就业

  与此同时,很多社会组织或机构都积极参与就业市场调研和需求预测,对大学生就业给予充分的关注。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的最大服务机构——全美大学与雇主协会,会通过市场调研获得第一手数据,对社会需求作出预测,并发布相关数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向有利于自身就业的正确方向发展。

  为了保障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平等就业权,美国还制定有较为完善具体的相关法律。为保护大学生的公平就业机会,美国联邦政府成立有公平就业委员会和联邦合约服从计划局。公平就业委员会(简称EEOC)有权制定有关公平就业的政策,有权通过和执行相关的反就业歧视的立法。

  在美国境内,EEOC在地方有50个办公机构。通过这些机构,EEOC实现其执行、教育、技术协助等职能。为了更好地履行教育和技术指导的职能,EEOC大多免费向公众提供一些公平就业权的信息和服务,同时向雇主和雇员进行公平就业权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工作的权利和义务,为保障公平就业权的实现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埃及简历

  拒绝失业 电商受宠

  这两年,埃及局势一度动荡,一批青年曾是街头示威的主力军。如今,这些人的心态正在出现变化。他们开始反思昔日的举动,重新思考国家的出路和个人的未来。

  莫哈默德 绍基就是其中一员。在经历动荡岁月后,绍基担心跌进“毕业即失业”的深渊。不过,他很快发现了一条“出路”——电子商务。

  “我现在正参加一个电子商务的培训班,这是由政府、学校和电商公司一同举办的。这样,我就可以进入电子商务公司工作。”莫哈默德 绍基介绍说,“虽然现在埃及的大学生失业率一直在上升,但我相信电子商务会让埃及的经济回到正轨。特别是在埃及,电子商务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生长空间。”

  课程设置脱离需求

  绍基所说的埃及大学生失业问题,在近年来尤为突出。

  据埃及内阁决策支持和信息中心等机构的多项调查显示,由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埃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其统计,目前埃及的失业率在2013年初又创新高,达到13%。

  数据显示,在埃及,文盲失业率仅为3%,而77.8%的失业者是大学毕业生。目前,埃及340万失业大军中有110万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对埃及劳动力市场的调研结果显示,大约61%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专业要求,另外39%的就业岗位未对求职者的学习背景作出规定。而一项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认为仅有34%的大学毕业生的技能具备胜任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有40%的大学毕业生将失业归因于缺少合适的就业机会,28%的则认为是徇私、腐败等乱象导致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失业造成一系列问题:部分大学毕业生流落街头,成为沿街贩卖商品的商贩。部分失业青年心情沮丧,甚至吸毒犯罪,偷渡出国等等。

  埃及政府曾推动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项目,但在经历过动荡岁月后,这些项目大部分需要从头再来。

  电商校园设培训班

  据埃及交通信息部统计,自埃及“革命”之后,电子商务以每个月25%的增长率飞速发展。当前,已有3100万埃及人正在通过互联网购物,占埃及总人口的39%。这为缺少工作经验和就业岗位的埃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埃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Souq”与政府、大学合作,在大学校园内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班,让大学生能在毕业前学到一技之长,随后直接就业。绍基参加的培训班就是“Souq”和埃及大学的合作项目之一。在培训班,年轻人可接触到电子商务的方方面面,企业则会负责他们的就业。

  “Souq”的首席执行官莎哈兹 艾哈迈德表示,埃及的电子商务市场急需人才。这些培训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电子商务专家。它可以让所有人获益,政府可以降低失业率,学生可以找到工作,雇主可以雇到有经验的雇员。

  埃及官方预计,到2016年,埃及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会达到4.46亿美元(约合27.35亿元人民币)。埃及商务专家认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从传统市场上购物转向网络购物。随着基于互联网的营销不断扩大,埃及大学生就业机遇将更多。

  据埃及国家统计机构CAPMAS,埃及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单位调查

  3 日本简历

  就业思变 拒绝“高攀”

  在日本街头,很容易分辨出哪些是正在找工作的学生。全身黑色正装,拎着黑色皮包,女生高跟鞋不会高过5公分,头发规规矩矩地扎在后面,这是日本年轻人参加“就活”(“就职活动”)的标配。

  有大公司迷上毁约

  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降。

  日本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与日本独特的聘用制度有关。二战后,日本企业的基本用人制度为终身雇佣制,一经录取,直到退休为止。因此,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往往决定这个人一辈子的职业生涯。此外,大公司、大企业曾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目标。

  不过,时代变了。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明治大学商学系一名女生说,以前就业,希望能进大型企业,但现在可能会将目光更多放在中小企业上。

  很多大公司撕毁了给学生的录用通知书。不少大学生抱怨“被社会背叛”。有资料表明,为了找工作,日本平均每名大学生要经过16家公司的笔试。

  日本厚生劳动省对那些公司予以严正警告,劝其尽最大努力避免出现取消录用的情况:如果没有足够客观、合理的理由,取消录用将被视为无效;一旦公司取消应届毕业生的录用,要最大限度确保该学生的再就业。对于努力维持录用的公司,日本厚生劳动省会支付适当的补助金。

  政府为学生与企业搭桥

  日本政府也开始将目光更多转向中小型企业。5月17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报告称,2013年春,日本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3.9%,已连续两年改善。这可能与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较以往更为关注中小企业有关。

  日本采取的是全国统一的就业制度,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等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政策,形成了一套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推行规范而系统的政策评估,有效推进各项就业政策的严格执行。为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小企业工作,政府和日本工商会搭建了专用的网络平台,免费为小企业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登录该平台的大学生有望最短在两个星期内拿到企业的录用通知。

  美国政府是在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的平台。政府很少直接安排学生就业,而是将主要的力用在两方面:一是通过税收政策和放大企业空间或资助营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维护不同区域和岗位的就业相对公平。

  日本政府在就业市场上采取的是相对长期可持续的作用。储朝晖建议说,政府要对就业持理性的态度,一定要遵从市场规律,人成长发展的规律,和整个教育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规律。不要只顾眼前的问题是否解决,而不看长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采写/新京报记者 韩旭阳

  撰文/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