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第二届闽都文化论坛在京举行

2013年01月21日 10:11  新浪尚品 微博

  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群众诉求日趋多元的今天,发挥闽都文化的教化感召和引领服务功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成为福州城市建设的浓重一笔。 

  新浪尚品讯 1月20日,光明日报社与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联合在京举办第二届闽都文化论坛。

  论坛以“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为主题,主要研究福州海洋文化、华侨移民、海外交通、五口通商、西学东渐等方面对福州乃至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贡献,以期进一步探析闽都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论坛移师北京,主要是为给海内外关心关注闽都文化建设的学者、友人搭建一个开放多元的平台,聚集闽都文化研究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吸引更多的全国知名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和媒体共同关注闽都文化,充分发挥首都在全国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文化和新闻宣传方面的独特优势,扩大闽都文化的影响。

  闽都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闽都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是福州的根之所系、脉之所存。近年来,在福州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学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闽都文化的研究梳理、传承普及、保护开发、品牌培育等工作有了重大进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在深化研究中形成广泛共识。通过对闽都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内涵挖掘,形成了《闽都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闽都文化概论》等一批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普及读本,社会各界对闽都文化形成了广泛的认同。

  二是在加强保护中传承历史文脉。通过对三坊七巷、乌山、烟台山等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建设,一批代表性的闽都文化遗迹得到保护;通过打造闽剧《王茂生进酒》、伬艺《水榭欢歌》等一批文艺精品以及举办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促进了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三是在宣传普及中弘扬闽都文化。广泛发动海内外福州乡亲,参加家乡活动,凝聚了构建人文福州的强大合力;通过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开设闽都大讲堂、闽都乡学讲习所等各类讲坛,举办福州语歌曲创作、推广、演唱大赛和闽剧折子戏汇演等活动,激发了海内外福州人、社会各界对闽都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四是在打造品牌中扩大对外影响。通过打造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开展大型节庆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境内外高端主流媒体加强宣传,进一步扩大了闽都文化影响力。

  五是在开发利用中提升文化产业。通过成立闽都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把弘扬闽都文化与发展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产业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2.8%。

  通过以上努力,福州市目前已精心打造出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闽都文化品牌,“三坊七巷”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寿山石雕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保护名录,3个村(镇)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

  闽都文化的古为今用

  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群众诉求日趋多元的今天,发挥闽都文化的教化感召和引领服务功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成为福州城市建设的浓重一笔。

  把闽都文化融入宜居城市建设之中。

  当今时代,文化与城市建设的互动交融日益加深。福州市近年来一直着力将闽都文化有效融入城市发展中,让城市规划富含文化元素,让城市建设凸显人文内涵,让城市管理体现人文情怀,在显山露水、传承文脉中提升宜居城市建设水平。

  福州城内三山鼎峙,城外群山环拱,中心城区大大小小的58座山头人文荟萃,留有丰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印记。利用这些资源,福州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山体主题公园。

  福州两江(闽江、乌龙江)辉映,107条内河纵横交错,江与河的融通、江与海的交汇,让福州拥有了宜居的生态环境,沿江、沿河两岸留下了许多古桥、古树、古埠和美丽动人的传说。依赖于此,福州市将继续打造闽江、乌龙江“两江四岸”城市景观,使之成为闽都文化的展示廊;白马河等12条重要景观河道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和人文元素重构。

  福州温泉甲天下。福州人对温泉更是情有独钟,早在五代时期就利用温泉洗浴和医疗,称为“金汤”,并逐渐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金汤文化。福州以获批首批“中国温泉之都”为契机,加快突进了温泉博物馆和贵安、桂湖等一批温泉旅游开发项目建设。

  榕树是福州的市树,千百年来和福州的历史紧密相连。北宋治平年间太守张伯玉为抗洪涝灾害,编户植榕,让福州“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从此福州有了榕树的别名。今天榕树已是福州人文精神的象征。福州在城市绿化中保护榕树、遍植榕树,让榕城在调节气候、绿化环境和涵养城市精神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闽都福州  

  这里保存着我国南方地区最完整的古街区;

  这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

  这是先秦闽族的发祥地,

  这是“石中之王”田黄的故乡。

  以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为代表的闽都文化,如穿城而过的滔滔闽江,滋养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

  无论是宋代的闽学先驱,还是近代的船政学堂,乃至福州市目前正在实施的大开放战略,都源于闽都文化的一脉相承,它的开先性、包容性,已内化为这座城市的精神纽带,成为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力量。

  认识闽都文化

  福州文化昌盛,素有“海滨邹鲁”、“理学名邦”的美誉。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传播中原文化。

  唐开元年间,福州就设立书院庙学。韩愈曾称道:“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可与京城长安相媲美。

  明清以来,福州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孕育了闽都文化,“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名人灿若繁星。

  如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陈梦雷,著名学者梁章钜,民族英雄林则徐,创办福州船政的沈葆桢,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家林纾,辛亥革命志士林文、林觉民、林森,报界先驱林白水,“二七”烈士林祥谦,现代文学家郑振铎、谢冰心等。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福州籍进士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县曾七年蝉联“三状元”,宋嘉定元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为榕籍人士,都被誉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目前,福州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有69人,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有“院士之乡”的美誉。

  福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发展了极富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从起源上看,闽都文化主要是指福州建城以来积淀的传统历史文化,但其源头可溯至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从空间上看,闽都文化是指在闽江流域特别是在福州区域内发生、兴起的文化,其影响及于全省、全国乃至海外;从内涵上看,闽都文化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闽都文化具有四大特征: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容、保持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开先”精神、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其中,船政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苍苍鼓山,泱泱闽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

  1842年,西方列强炮火轰开了福州大门。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血与火的洗炼,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呐喊、拼搏。

  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这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由此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严复、詹天佑、萨镇冰、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福建船政也因为开风气之先河, “冷眼向洋看世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因时代局限,福州马尾福建船政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但在历史的弹指挥间,却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为此,我们将之称为“船政文化”。它是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目前,作为马尾新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船政文化城”建设已进入规划阶段。未来,“船政文化城”从马尾老街到罗星塔公园,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将通过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打造成“二基地二个新”。即:中国船政文化传承国家基地、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基地,有福之州文化产业新名片、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区。同时,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把船政文化内容虚拟化的“数字船政”建设已正式启动,未来人们可在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了解船政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