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品首页 | 尚文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品

中国茶文化的繁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26日 08:16 《优品》

《事茗图》,明,唐寅。《事茗图》,明,唐寅。

  繁盛

  从五代到宋辽金,从全中国看来是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会向中原看齐的时期。辽与北宋对峙,金与南宋对抗,宋朝虽然军事上频频吃败仗,但经济文化仍然相当繁荣,茶文化在这种民族交融、思想撞击的时代得到了发展,向上下两层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

  后人提起宋代茶艺,必从贡茶说起。茶作为清俭之物,当民间开始饮用时,宫廷虽偶尔为之,却没有十分重视。唐代已有贡茶,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陆羽也谈到过王公贵族之家饮茶必二十四器皆备,而且要金玉具器的情形。唐朝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宋朝则一建立就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本人有饮茶癖好,也开辟了宫廷饮茶的新时期。宋徽宗曾亲自作《大观茶论》,将茶文化演化成宫廷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皇帝饮茶自然要显示自己高于一切的至尊地位,于是贡茶花样翻新,频出绝品,使茶品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特殊艺术。

  宋代贡茶从南唐北苑开始,北苑山水奇秀,多寺院名胜,又产好茶,故自南唐便为造茶之地。唐代的饼茶较为粗糙,中间做眼以穿茶饼,看来并不雅观,所以南唐开始制作去掉穿眼的茶饼,并附以腊面,使之光泽悦目。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团茶,为区别于民间所用,特颁制龙凤图案的模型,因此有了龙团、凤饼。

  龙团、凤饼将茶本身大为艺术化,制造这种茶有专门的模型,刻有龙凤图案。压入模型称“制銙”,有方形、有花銙,有大龙銙、小龙銙等许多名目。制造这些茶程序极为复杂,采摘茶叶需在谷雨前,且要在清晨不见朝日。然后精心拣取,在经过蒸、榨,又研成茶末,最后制茶成饼,过黄焙干,使色泽光莹。制好的茶分为十纲,精心包装,然后入贡。

  宋朝贡茶不只龙凤茶,还有所谓京挺的乳、白乳头、金腊面、骨头、次骨等。龙茶供皇帝、亲王、长公主,凤茶供学士、将帅,的乳赐舍人、近臣,白乳供馆阁。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如朝廷春秋大宴,皇帝面前要设茶床,皇帝出巡,所过之地赐父老绫袍、茶、帛,所过寺观赐僧道茶、帛。皇帝视察国子监,要对学官、学生赐茶。接待北朝契丹使臣,亦赐茶,契丹使者辞行,宴会上有赐茶酒之礼。宋朝在贵族婚礼中也引入了茶仪,这使饮茶上升到了更高的地位。

  另一方面,斗茶在此时也大为风行。宋徽宗所作《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匡策之精,争鉴别裁之。”说的就是文人们斗茶的情景。民间斗茶也称“茗战”,最早由贡茶之地——建安兴起。建安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一千三百三十六,制茶者造出茶来,自然要比较高下,于是相聚品评。饮茶既为朝廷提倡,全国产量又大为增加,斗茶便从制茶者间走入卖茶者当中。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描写的市井斗茶中,有老人、有妇女、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品尝一边夸耀自己的茶品。文人们也在书斋里、亭园中以茶较量,最后终于皇帝也加入斗茶行列,宋徽宗赵佶亲自与群臣斗茶,把大家都斗败了才痛快。

  斗茶之风对促进茶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宋代制茶比唐人要精,改唐人的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唐人将茶直接置釜中煮,通过煮茶、救沸、育华产生饽沫以观其变化。宋人是将团茶碾碎,置碗中,以不老不嫩的滚水冲进去,但不像现代等其自然挥发,而是以“茶筅”充分打击、搅拌、使茶均匀地混合,成为乳状茶液,表面呈现极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百花布满碗面,称为乳聚面,不易见到茶末和水离散的痕迹。如开始茶与水分离,称“云脚散”。由于茶液极为浓,拂击愈有力,茶汤便如胶乳一般“咬盏”。乳面不易云脚散,又要咬盏,才是最好的茶汤,斗茶便以此评定胜负。

  茶艺的第二项改进,是讲色香味的统一。宋人尚白茶,乳面如潘潘积雪,由此产生对盏的要求,以青、黑之磁为最好。另外唐代饮茶多加盐以改变茶之苦涩,增其甜度,宋代不加盐,以免云脚散。

  宋人对于茶艺的又一贡献是真正将茶与艺术融为一体。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是著名文人,更加快了这种交融。徐铉、王禹偁、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往往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茶的文化内涵得以扩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联的部分。

  宋代贡茶虽然有名,但真正引领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然是文人。

《品茶》,明,陈洪绶。《品茶》,明,陈洪绶。

  融俗

  元代的统治者是马上民族,金戈铁马,弯弓射雕才是其最爱,中原的文化在此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北方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是出于生活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茶煮茗之事没有多大兴趣,对宋人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文人们面临故国残破,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茗事表现风流倜傥之意,而希望由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种不同的潮流,都注定使茶艺回归简朴。元朝到明朝的茶文化进入沉寂期,形式也大体相近,茶艺日渐简约化,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茶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被称作“苦节君”。

  一直到晚明清初,精细的茶文化才又再次出现,但因文人界对时局的无何奈何,茶风已经趋向细弱。这一时期的茶人特别讲究茶汤之美,说:“茶即道”,物神合一。讲与世无争,饮茶也一团和气,各人对茶的观点不一致也付之一笑。许多茶人不仅效仿陆羽入山访茶,也自筑植茶小园,饮茶茶寮。这些人对茶的产地、滋味、水的高下辨别极精,在茶道哲学上也倾向唯美主义,对茶具的精致化有很大促进。明人大多推崇产于宜兴、长兴的罗芥茶,宜兴的陶质茶器便因之身价大起,一把好宜兴壶时值五六两金子。器具精美,物品更要精,除选茶外,对水的要求也极高,文人崇尚的是惠山泉水,许多人把惠山水装罐长途运输,带在身边。也有人组织运水,月运一次,每月上旬收银子。

  最大的变化是饮茶的环境。这时茶人大多把室外饮茶搬到室内。陆树声所作《茶寮记》便是典型。他主张园居小寮,禅栖其中,中设茶社,备一切烹煮器具,烹茶童子。茶人不再去大自然寻求契合,因茶本身就含着道,就不必去自然中寻找了。所以,茶友必然是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人越少越好。说独饮得神,二客为胜,三四为趣,五六曰泛,七八人一起饮茶就是讨施舍了。所以有许多“易饮”,“不易饮”的讲究。

  另一方面,从元代起,茶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大为紧密,杂剧中常说的“早晨开门七样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便体现了茶的伦常日用。以北京为例,清末民初茶馆遍于全城,有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有饮茶兼品尝食品的贰浑铺,有说书曲艺的书茶馆,有容纳三教九流的大茶馆,也有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茶馆发挥了出来。民国之后,来茶馆喝茶的散客越来越少,许多茶馆改为戏园,并且成为第一批容许女子参加的社交场合,所以民初北平许多叫“茶园”的地方,实际上已经是戏园。茶园里,既供茶,也供应花生、瓜子、糖果,同时有小戏台,人们来到茶园寻找友情、互助,老舍先生的《茶馆》便反映了北京茶馆的一个侧面。

  清末民初,饮茶已经不限于有闲阶层的雅事,民间饮茶也开始讲究趣味和技艺。世家大族以茶待客,讲三道茶:一杯接风,二杯畅谈,三杯送客。文人家居,茶成为家人间抚琴读诗的助兴之物。出外野游,约了好友提了茶炉于郊野品茶也是一种乐趣。京师盖碗茶、福建功夫茶等百姓茶事也大为兴起。茶已不独为艺,而是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到上世纪初,中国茶已经更加广泛地为世界各国所知,中国的饮茶礼仪也逐渐传至西方,走向世界。

  本纪  

  茶经

  茶艺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

  ——《茶疏》作者:许次纾

  品茶要先“择器”,讲究壶与杯的古朴或是雅致,壶形特异,要有美韵。杯要小巧,以为品味。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包括熟盂、碗、畚、扎、涤方、渣方等等。宋代茶艺体现礼学,器具亦不例外。碎茶的木槌称为“木侍制”,茶碾叫做“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连擦拭器具的手巾也有头衔,叫“司职方”。清代京师皆重盖碗茶,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称三才碗。即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谓之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宇宙,小天地,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有的连同茶托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作为茶具重要代表的紫砂壶古朴自然,娴静有致,紫砂的色泽加上艺术家的塑造,给人以温和敦厚,静穆苍老之感,对于储之较长的茶汤亦无熟烂气,无土气,不夺香,泡茶不失厚味,甚至注茶越宿,暑月不馊。

  水之于茶同样重要。自古以来,著名茶人无不精于水的鉴别。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放在茶品之上,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在陆羽对水的要求中,首先要远市井,重活水,故山中乳泉,江中清流为佳。而沟谷之中,水流不畅,又在炎夏者,也不宜饮。

  特别好茶的乾隆皇帝曾游历南北名山大川,每次出行常令人特制银质小斗,严格称量每斗水的不同重量。最后得出结果北京西郊玉泉山和塞外伊逊河水质最轻,皆斗重一两,而雪水则轻于玉泉山水,只是难得,遂将玉泉山称为“天下第一泉”。其实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泉”的何止玉泉山,《煎茶水记》记载,陆羽所认定的“天下第一泉”是江西庐山的谷帘水。云南安宁碧玉泉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认为是“天下第一泉”,奇石沉水,景奇水甘。《老残游记》中所赞美过的济南趵突泉,也被宋代曾巩盛赞其味,故也被世人称作“天下第一泉”。

  有些茶学家认为,烹茶不一定都取名泉,要因地制宜学会“养水”,如取大江之水,应在上游、中游植被良好幽静之处,于夜半取水,左右旋搅,三日后自缸心轻轻舀入另一空缸,至七、八分即将原缸渣水沉淀皆倾去。如此搅拌、沉淀、取舍三遍,即可备以煎茶了。

  其他取水方法还有很多,有些不过是因人所好,兴之所至,如有茶人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中的“无根水”,甚至专于梅林之中取梅瓣积雪,化水之后以罐储之,深埋地下,来年用以烹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