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品首页 | 尚文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品

茶有“仙气”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26日 08:16 《优品》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茶有“仙气”。

  比如黄山毛峰的故事是这样,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县令名叫熊开元,春游来到黄山云谷寺。寺中长老献上一种芽如白毫底托黄叶的好茶,以黄山泉注水冲泡,不仅茶的色、香、味无与伦比,而且会在茶的变化升腾时,在空中出现白莲奇景,长老说这是当年神农尝百草中毒,茗茶仙子和黄山山神以茶解救,神农氏为感谢他们留下的莲花神座,服此茶会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熊开元后来也到云谷寺做了和尚,终日与毛峰茶、山泉水及禅房道友相伴。

  又比如武夷山的大红袍,有的说是在一个灾荒年月里,武夷山中好心的勤婆婆救了一位老神仙,神仙老头儿在地上插了一把拐杖,变成了茶树。皇帝把茶树挖了栽进宫去,仙茶又拔地而起,凌空飞腾回到了武夷山,那红艳的叶子是天上飘来的彩云,是茶仙身上的袍服。也有的说是皇后娘娘用这茶治好了病,所以皇帝以大红袍赐封三棵茶树而来。

  似乎每种名茶的来历都有一段传奇,与山水相关,与中国人的品格相关,茶的自然功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五行协调”以及儒家的“情景合一”、中庸、内省相合,茶从饮品逐渐成为雅玩、成为志向、成为精神、成为文化。

  在中国传统中,物质生活渗透文化精神很常见,但像茶文化这般完整而又深沉的内容形式,却并不多见。

《品茶》,明,陈洪绶。《品茶》,明,陈洪绶。

  书 

  茶典

  茶源

  茶从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就挽救了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炎黄二帝中炎帝的性命。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通茶)而解之。”神农即炎帝,农业与中医的缔造者,茶一开始是被作为解毒的药物使用的。

  饮茶的正式记载见于汉代。《华阳国志》载:“自西汉至晋,二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武阳皆出名茶。”茶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饮用有两个条件。第一,由于秦统一全国,随着交通发展,滇蜀之茶已从西南走向中原。第二,此时茶已经从原生树采摘发展到大量人工种植。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扬雄,这两位汉赋大家都是中国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物,一个从文字语言角度谈到茶。故陆羽写《茶经》时也说历代饮茶名家“汉有扬雄、司马相如”。从汉代考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可能更普遍些。东汉名士葛玄曾在宜兴“植茶之圃”,汉王也曾“课童艺茶”。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便更经常了。蜀国为产茶之地,流传着许多诸葛亮与茶的传说,滇南六大茶山及西双版纳南糯山有许多大茶树,当地百姓相传为孔明南征时所载,被称为“孔明树”。

  茶与文化相关的又一方面在于它的产生起初就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晋书》载,贵族聚敛成风,官吏乃至士人以夸豪斗富为美,“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贵族子弟以赌博为事,一掷百万输赢,南朝梁武帝号称“节俭”,其弟萧弘却奢靡无度,库内皆珍宝绮罗,还有三十间仓库专门用来储存钱币。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 “养廉”的问题,《茶经》和《晋书》都提到了一个故事:东晋时,陆纳任吴兴太守,将军谢安欲到陆府拜访。陆纳的侄子陆椒见叔叔无所准备,便自作主张准备了一桌可供十来个人的酒馔。谢安到来,陆纳仅以几盘果品和茶水招待,陆椒怕怠慢了贵客,忙命人把早已备下的酒馔搬上来。客人走后,陆纳大怒,说:你不能为我增添光彩也就罢了,怎么还如此奢侈,玷污我一贯清操绝俗的素业,当下把侄子打了四十大板。

  与陆纳同时代的桓温也主张以茶代酒,桓温曾率兵伐蜀,灭成汉,因而威名大振,他常以简朴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南北朝时的南齐世祖武皇帝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是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灵位上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饮即可,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以茶为祭品大概也是从此时开始的。

  成典

  唐代,在这样一个光辉的时期,一个与茶有关的人物不得不提—— 陆羽,民间的茶神、茶圣、茶仙。历史上的茶人,无论文人、释道、达官贵胄乃至皇帝,无不尊陆羽之名,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也在陆羽的《茶经》问世后方成定局。

  陆羽,字鸿渐,字季疵,自号桑苧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陆羽自幼得其教诲,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所以在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

  天宝五年,陆羽为竟陵太守李齐物赏识,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后与礼部员外崔国辅结为忘年之交,得以增长学问。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暴发,二十四岁的陆羽随着逃亡的难民流落湖州。湖州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里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资料,结识了著名的诗僧、茶僧皎然,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熏陶和江南山水使陆羽自然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格调。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定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本茶学专著。

  为潜心研究写作,陆羽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苕溪,经过一年时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初稿,陆羽时年二十八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做了一次修改。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史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趁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文化创造,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自成格局又清新无比的新的文化形式。它的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

  陆羽一生无心仕宦富贵,一生所交者多诗人、僧侣、隐士与高贤,所以他的茶道思想中吸收了许多佛家原理,也将道家八卦及阴阳之说融入其中。他所结交的诗人多崇尚自然美学,这对他在《茶经》中创造美学意境大有影响。与颜真卿、皎然的交友也使陆羽加深儒理修识,对在《茶经》中以中庸思想提携茶之文化精神甚有助益。

  陆羽的《茶经》是对整个中唐以前茶文化发展的总结,陆羽之后,唐人又发展了《茶经》的精神。《十六汤品》从煮茶的时间、器具、燃料方面讲求如何保持茶汤的品质。《煎茶水记》对于天下适于煎茶的江、泉、潭、湖、井的水质加以评定,列出天下二十名水序列,使茶学中的天、地、人的关系更加鲜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