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被遗忘的战争

2012年12月11日 08:07  新京报 微博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不到十六分之一。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战争,但能让后人长久津津乐道的战争却不多。成为著名战争,需要具备以下的一个或几个要素: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改变世界格局,促进科技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涌现出经典战例和名将。如希波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蒙古西征、英法百年战争乃至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等等。

  不过,有一些战争,虽然具备了以上条件中的几个,却因种种原因为后人所忽略乃至遗忘。

《忽必烈用兵日本》《忽必烈用兵日本》

  影响深远的元朝征日本之战

  ——读腊六丸《忽必烈用兵日本》

  腊六丸所著的《忽必烈用兵日本》(以下简称《用兵日本》)中所描述的元朝两次征伐日本之战,便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在中国周边的国家中,日本可算是最特殊的一个。要说一衣带水,友好邻邦,必少不得日本,证据自然是阿倍仲麻吕和鉴真大师。要说世代冤仇怨,日本更是首当其冲,从倭寇之乱、壬辰战争、甲午风云直至十四年抗战,尸山血海。

  从唐朝时的白江口之战到明朝的壬辰战争乃至抗日战争,挑起战争者,往往都是日本,唯一一次中国政权渡海远征日本之役,何以还能被忽视乃至遗忘呢? 书评人/班布尔汗

  1 为何被忽略?

  首先,中华正统意识无法规避。

  中国数千年历史所产生的文化圈仅覆盖了周边的日本、朝鲜和越南。不过,日本的情况又与朝鲜、越南不同,早在疯狂派遣唐使向唐朝学习的时代,日本的统治者便自称天皇,形成了以自身为天朝的正统观。随着中国大陆上一个又一个非汉族政权的崛起,日本的这一观念日益强烈,再加上蒙古崛起南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大量移民来到日本,华夷之辨更为兴盛,日本俨然成为中华载体抵抗“非中华”的蒙古。在《忽必烈用兵日本》一书中,作者对之有较详细的论述。

  其次,这是一场非正义战争。

  无论日后日本对中国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而在当时,元朝征伐日本是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并无正义性可言。且不说对日本九州沿海的破坏,就以当时的中国而言,征讨日本进行的打造船只的差役,就让老百姓备受荼毒,被征发的工匠、民夫“离家远役,辛苦万状,冻死、病死不知其几”,“工匠、牛畜死者相望。”造成江南地区人民此起彼伏的起义。元世祖忽必烈“定官制,立纪纲”,“留意治道,固属开国英主”,但“嗜利黩武之心则根于天性,终其身未尝稍变”——征伐日本虽非嗜利所然,却属于黩武范畴,乏善可陈。

  第三,这是一场彻底的败仗。

  非正义也就罢了,却偏偏还是个败仗。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先后动用十数万大军,数千艘战船,携带有日本当时根本无法比拟的先进武器(如复合弓、轰天雷等),以泰山压顶之势攻伐地狭民贫的日本,却全都惨败而归,损兵折将。这样的战争,说起来闷气,何必多提呢?

  2 为何会失败?

  虽有这么多原因造成这场战争为人们所遗忘。但如果真能大胜,占领日本使之臣服,也不失为一次扬威海外的壮举。但为什么在人数、科技、物资、战术等等方面都占优的情况下,两次征伐都铩羽而归?

  通常的说法,是因为“神风”,也就是两次作战,都是未待展开,便遭遇了海上飓风,元军的战船、兵马并未损于日本而是损于莫测的天威。这种颇有传奇色彩的说法,往往易为人所接受。

  《用兵日本》并未将这“传说”视为当然,作者很可贵的提出飓风虽然存在,但元军战败之因却并非飓风,在比对了中、韩、日三国史料的前提下,从士气、国家关系、日本抗战的意识和准备等等方面进行了仔细分析,给读者展现了这场曾被“神风说”盖棺论定的战争更为细节、更为真实的全貌。

  因自然力而改变结果的战争,在元朝征日本的前后,都不乏例证。如第二次希波战争中的萨拉米斯战役,希腊联军的海军正是利用海风,扰乱了波斯舰队的阵型,将之击溃。而在日后的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役中,英军也是利用加莱海峡的海风施放火船,打乱了无敌舰队的阵型,从而取胜。后世津津乐道希腊联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英勇无畏,对那些海风,只是作为战胜者充分利用自然力的例证。而像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胜负全归结于天意,还真是少见。

  而今天的我们应该承认,要不是当时的日本武士为了保卫家园浴血奋战,飓风恐怕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如果日军不是不顾伤亡的死缠烂打,而是如元军征宋战争中的宋军一般一触即溃,在第一次元军征日时,恐怕就要被长驱直入了,那时候“神风”即使再厉害,又能帮得了日本什么呢?

  当然,作者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那便是元军所使用的战船不适合远海作战。元军远征日本的舰队,是由长达30米的大型运输船即千料船、中型拔都鲁战船以及给水用的汲水小船等组成。这些战船都属于当时中国沿海、内河战船,这样的战舰吃水浅,抗风暴能力弱,即使一般的台风也难以招架,一旦遇到日本海的飓风,自然是灭顶之灾。

  3 对后世有何影响?

  元朝征日本之战的战争规模、持续时间两项在《用兵日本》中有详细描写,而对后世影响深远,作者虽有提及,却没有深究,其实这两次失败的征讨对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

  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日本镰仓幕府的倒台。

  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为了打仗,镰仓幕府几乎把府库掏空,各地诸侯为了抵抗元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还需要幕府赏赐。于是,镰仓幕府只好放任诸侯们大量侵占公地。这样一来,原本牢固的幕府经济体系之外出现了大量不为幕府管辖的土地和庄园,诸侯们对于幕府的经济依附减弱,幕府想要控制全国已经越来越困难。经济上出了问题,很快政治结构上也出了问题,众多武士因为战争而破产,而很多“百姓名主”,也就是占有很多田产的地主倒有相当数量因为发战争财而成为武士。这些人不但经济上和幕府没有联系,在人身上也和幕府没有主从关系,成为凭空而来的“第三势力”。他们有钱有武装,又不服幕府管束,日本的大乱便难以遏制。终于,在元朝征日本之战结束五十二年后,镰仓幕府灭亡。

  同时,这场战争终结了中日之间长久以来的正常贸易,引发了肆虐中国沿海百年的倭乱。因为战争,两国的官方往来断绝,元朝虽然大力鼓励海外贸易,但就是不许和日本做生意。而日本的金属等物资非常依赖大陆,从此走私贸易频繁起来。而走私是被元朝严禁的,日本走私商们为了避免被逮捕,便招募大量武装护从。商人一旦有了武装,便不再安心于辛辛苦苦贸易致富,经常搞些抢劫之类的没本钱买卖,一些日本的诸侯也派遣私家船队参与,“倭寇”从此产生。从元朝中期到明朝中期,倭寇肆虐于中国、朝鲜沿海,为祸达两个世纪之久。

  而最远的影响,便是日本的对外扩张。从唐朝开始,日本虽自称天皇,但自知实力不济,并没有多少对外扩张的野心。而元朝征日本之役后,因为两场飓风总是那么恰到好处的来临,加之宗教色彩的宣传,便认定这是“神风”,日本有天神庇佑,永远不会沦亡,开始自高自大,一发不可收。明朝万历年间,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便出兵朝鲜,发动“壬辰战争”,放言要征服中国乃至印度,虽遭失败,其自大却并未收敛。在明治维新之后,疯狂的对外扩张思想登峰造极,最终差点把日本送进万劫不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将自杀式攻击的飞行部队称之为“神风特攻队”,便是这种影响最直接也是最肤浅的展现。

  当年忽必烈出于执念而不惜成本攻伐日本,恐怕不会想到,对那个蛮荒岛国宣战,不但会给自己的征战生涯添加莫大的耻辱,更会给自己身后的历史带来如此之多的事端吧。

  ■ 相关旧闻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

  由于两次侵略过程中元军的船只都遭遇风暴,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和补给。

  《忽必烈用兵日本》 腊六丸 著

  作家出版社2012年9月版

  定价:29.90元

《盛唐领土争夺战》《盛唐领土争夺战》

  历史留白处的西域往事

  ——读贺磊《盛唐领土争夺战》

  中国的山水画很重视留白。留白往往能让看画的人驰骋想象,到无穷无尽缥缈处。这是一种意境。

  中国的史书记载也有一项特点,著作史书的人往往能用短短数千字,就将特定人物的一生精练地勾勒出来。后世之人读史,便能依据本纪列传,大略想象出某人一生功业,不过细节处却无从查考,除非皓首穷经,一一搜罗考证相关笔记史料,不然无法窥全豹。 书评人/包正豪

  书画留白的目的是求其意境深远,史书疏略则是因为春秋笔法,一字褒贬,两者自不可相提并论。不过,抛开褒贬,把史书未尽之处当成是留白,未尝不是一件雅事。试想,以精练文字勾勒出来的英雄生平,若能游戏笔墨,将严肃的史家评论转化成抒咏浪漫情怀的小说,难道不是一件美事吗?

  前文所提,都与贺磊(笔名阿弩)《盛唐领土争夺战》相干。该书的主角李天郎,是全然虚构的人物。虽然故事以这落寞王孙为中心,但整个情节脉络却是倚着《新唐书·哥舒高封列传》里面有关唐朝大将高仙芝那短短一千九百余字的记载演化而来的。征小勃律、破连云堡、攀坦驹岭、断娑夷桥,和夫蒙灵察的勾心斗角,及至怛罗斯战役败绩,构成《盛唐领土争夺战》的架构篇章。事实上,作者不但在章节安排上依循史书记载,还藉由每章开头的背景说明,将唐代边军的典章制度,以及西域诸国人物风情作了清楚描述。换言之,从史学普及教育的角度来看,读完《盛唐领土争夺战》,必然能对天宝年间大唐西域史事有概略性的了解。

  除了豪迈的激情、细腻的笔触与跌宕的情节外,作者在《盛唐领土争夺战》一书里面还试图传达对故唐的磅礡大气的几许缅怀。

  《盛唐领土争夺战》的故事背景是唐玄宗天宝年间,那是璀璨唐朝的落日余晖,安史之乱的前夕。现时之人谈起唐朝,莫不自矜唐代的武功开拓、万邦来朝,天可汗的声威远及四方。唐诗三百,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然而梦里长安,不仅是华夏贵胄独享之荣光,更有其他民族的贡献,翻开新旧唐书,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哥舒翰、黑齿常之、仆固怀恩等与汉人姓名迥异的异族将领无不有传。他们获得大唐无私的信任,且回报给大唐衷心的效忠,并与之生死与共。由是可知,先有唐帝国的无私包容,然后昔日边鄙蛮夷,今日国家柱石,给帝国注入新血,使汉民族与相邻民族熔铸成新的华夏,才造就出无比的大唐。这样的文化包容精神才是唐朝最可贵的遗产。自唐以后,讲华夷之大防,就再也看不见这般恢弘的器度与胸襟。于是乎,心胸愈来愈狭窄,与他人交往,则必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昔日荣光,自此就真的只是历史课本里面的薄薄几页了。

  作者看到了这点,也感叹文化包容精神的消逝。在创作《盛唐领土争夺战》情节的过程当中,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地,将唐朝大气磅礡的包容精神给铺陈出来。然而作者并没有单方面地唱赞辞,而讳言狭隘民族偏见的存在。反而承认大汉沙文主义的存在,作者借笔下人物,清楚地点出,无论种族之间有多少偏见存在,是可以用真诚与平等对待化解。

  这种融合,就《盛唐领土争夺战》所传达出的意念来看,并非单方面的武力征服与文化宰制,“有容乃大”才是真正可大可久的永恒,唯有不妄自尊大地鄙视所谓的野蛮与落后,去尊重每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相互取长补短,才能镕铸孕育出交合深厚、蕴涵广阔的大国气度。

  回到《盛唐领土争夺战》本身,作者让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在恰当的时间,以合情合理的方式出现在历史片段中,以其微不足道的经历为线索,挖掘和记录他们的命运,透过文字创作的方式,将寥寥数语的历史记载演化成为一段波澜壮阔的恢弘史诗。

  《盛唐领土争夺战》补上了历史的空白处。突然之间,《新唐书·哥舒高封列传》变得更鲜活了。

  《盛唐领土争夺战》 贺磊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定价:29.90元

  ■ 相关旧闻

  怛罗斯战役,发生在751年,是中国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及其在中亚的附属势力的一场战役,交战方还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等中亚诸国。主要交战地点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塔拉兹(怛罗斯),在1比5的兵力对比下,最终唐军队落败,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