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鸡尾酒的“混搭革命”

2013年01月03日 08:2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曾经,葡萄酒是公认的最适合搭配食物的酒类,而鸡尾酒却被认作不适合搭配食物。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富有创造力的鸡尾酒佐食搭配,其惊艳程度与其他酒类不分胜负。有这样一种说法:“最好的女主人从来不会让鸡尾酒单独上桌。”而今,除了美食,连同音乐和派对也成为整个鸡尾酒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令人摇摆的波沙诺瓦,还是暧昧如潮的爵士,都在参与这场混合着酒精和荷尔蒙气味的派对。由于各种文化的“掺合”,鸡尾酒又重新流行起来了,不但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宠儿,还得以新派酒类的身份登上各种派对和“大雅之堂”。浓浓淡淡的酒精味儿,既能为宾客们制造惊喜,也为爱好者们带来混搭的乐趣。当然,对于鸡尾酒文化来说,伴随着新机遇而来的,是新的责任。

纽约:鸡尾酒名“林书豪”(Matthew McDermott/CFP)。纽约:鸡尾酒名“林书豪”(Matthew McDermott/CFP)。

  音乐“成就”了鸡尾酒

  说实话,我对酒的认识本来就不多,从小就感觉鸡尾酒这个名字很有趣,当然我很早就知道鸡尾酒不是真的有鸡毛装饰的酒。鸡尾酒的各种名字取得很有画面感,给我很多想象空间,似乎每种鸡尾酒背后都有一个或浪漫、或感人、或兴奋的故事。

  接触鸡尾酒,通常都是通过“Jazz bar”。最近经常去珠江边的清吧看爵士演出,在那里听着磁性的嗓音唱着迷人的旋律,就很有点上一杯鸡尾酒的冲动。开始的时候不想那么快喝醉,总会先点上一杯“椰林飘香”;然后演出快结束的时候再挑另一款不同的鸡尾酒,味道比较烈一点的,令人更容易入梦。选择哪款鸡尾酒,完全由心情做主,郁闷的时候,只要手捧一杯色泽迷离的鸡尾酒,再随着应景音乐摇摆心情,就能组合成为一个最完美的夜晚。

  如果说啤酒适合配hiphop,红酒适合配tango,那么鸡尾酒很配jazz。因为音乐,才让我真正认识到不同的酒类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于我而言,是音乐“成就”了鸡尾酒。如果没有一个营造出来的曼妙氛围,再绚丽的色彩也会显得孤独而单调。

  曾经听别人说过:“最好的音乐,总是会出现在酒吧中,与各种酒精的味道彼此勾兑,相辅相成。”对此,我非常认同,当然,还得有朋友圈子。以前,我常常被朋友们形容为“不识时务者”,在别人享受音乐和美酒时,傻乎乎地点一杯奶茶。但现在,我理解到音乐和美酒背后蕴含的更多内容,不仅仅是旋律和酒精那么简单,而更多的是一种氛围和文化。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喧闹的夜场,还是高雅的红酒会,哪怕是自斟自饮的清酒屋,对于现代人而言,音乐和酒两者之间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三五好友只依靠言语把酒言欢的场面已经越来越少了。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更喜欢“有气氛地品酒”,而“气氛”的功臣之一就是音乐。我经常留意城内各种我感兴趣的音乐演出,即使不是在酒吧中,似乎也离不开酒。所以,就算酒量见拙,现在的我也并不排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喝点美酒。

  (受访者:陈倩婷City,公司职员,音乐爱好者。)

  “派对动物”爱鸡尾酒

  我觉得鸡尾酒不单只是一杯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及态度。每杯鸡尾酒的诞生都有原因,用不同用具、手法、冰、做法都会大大影响它的“效果”。其实,鸡尾酒跟葡萄酒、洋酒挺相似的,它们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和特别的故事,只是鸡尾酒是基于它们而演变出来的产物。鸡尾酒与其他洋酒相似,也分成不同的“大类”,不同的类型就有不同的餐饮搭配。哪怕是同一种鸡尾酒,由不同的调酒师调出来效果也不同。

  众所周知,香槟是最适合派对的酒精饮料。而鸡尾酒,也绝对属于“Party Drink”的一种。其实,在鸡尾酒的历史里面也有“黑暗”的时期,即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非常流行“Disco Drink”,就是指那些缺乏深度和复杂性,有着性感的名字、五颜六色、混合着很多果汁的大杯,然后有非常夸张绚丽的装饰在杯子上,例如“Sex on the beach”和“Screaming Orgasm”等等。我觉得如果在喜庆的宴会上,Champagne Cocktail绝对是首当其冲的鸡尾类型,而在一些商会上,Classic Cocktail则会使得来宾们更有气质;如果在普通的活动上也可以简单地做一些Collins或者是Punch类型的鸡尾酒显得更有活力一点。一般来说,鸡尾酒比较容易入口,是香味、风味、口味很丰满的饮品,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场合都非常容易被人接受。

  在全球范围内,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鸡尾酒文化走在前列,不过,在一些专业国际调酒赛事上,亚洲选手也开始渐露锋芒了,但是,国内的鸡尾酒文化想要发展还需时日。拿广州来说,大多数客人还是不太敢去尝试不同的东西。作为一名调酒师,没有足够的热情是不能感受到这份职业的魅力的。调酒师的“职责”就是打造经典及传统的鸡尾酒,而传统鸡尾酒的种类大概也有8000多款,但有很多“调酒师”没有经过正规学习,或在“某些学校”出来之后,就自认为是调酒师然后不停地去误导消费者。

  (受访者:Kelvin Wood,专业调酒师。)

  私人家庭派对上的神秘诱惑

  鸡尾酒和别的酒类不同,它不是一种“不劳而获”的酒,只需打开瓶盖就能享用。喜欢它,正是因为它的复杂和多变。对我这种喜欢在家里搞派对的人来说,鸡尾酒可以说是最得心应手的酒精类饮料——不需要用一大堆饮料或者烈酒来待客,只要选择两三种鸡尾酒即可。当然,我的朋友们对于这种色泽神秘、充满诱惑的饮品,也只能用一个“爱”字来形容。

  很多时候,听到一大堆的基酒名字,不少人就开始打退堂鼓。然而,鸡尾酒正是依靠各种低调的基酒和果汁,得以成全。基酒的类型,除了大家熟悉的白兰地、威士忌和伏特加之外,还有包括琴酒、兰姆酒、苦艾酒,以及君度橙皮酒、墨西哥咖啡香甜酒、爱尔兰奶油酒和可可香甜酒等。所以说,只有热爱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会热衷于自己在家中调酒。

  在我家里,各色基酒的类型齐全,准备它们并不复杂,一种一种慢慢添置就好,每一瓶基酒都可以使用很久,因为它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像柳橙汁、柠檬汁、淡奶油、浓椰浆和红石榴糖浆等,这些配料准备起来更加简单,甚至可以随心所欲。

  调制鸡尾酒完全就是一个味觉游戏,游戏规则写在那里,多少分量、怎样搭配,你可以参考,却不必全部照搬。你可以调制一杯可乐分量超重的、低浓度的“长岛冰茶”给不胜酒力的淑女,也可以创造一杯加倍辣度的“血腥玛丽”给魅力四射的辣妹。总之,这场夜晚在私家客厅举办的聚会,没有任何条框的限制,三五知己好友手捧颜色各异的缤纷酒杯摇晃,在轻吟浅唱的爵士乐中释放压力。就算独自一人在家中,也可以为自己调制一杯“Boo Boo’s特酿”,那是我的挚爱,因为果味浓郁,低调健康,喝完便能安然入睡。这既是一种享受精致生活的姿态,也是渴望回归夜色的本性表现。(受访者:Mary Man,外企销售主管。)

  走在“舌尖潮流”的前端

  据观察,接触鸡尾酒的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23~32岁之间,而近几年间,由于鸡尾酒文化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接受鸡尾酒。当然,最熟悉鸡尾酒的“伯乐”,莫过于从事餐饮行业的“行内人”,由于对于饮食文化的了解,他们总会走在“舌尖潮流”的前端,还会将这种潮流信息带给身边其他行业的朋友。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可以说,真正了解鸡尾酒的人并不多。顾客来到酒吧,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喜好而点一款鸡尾酒,而是根据餐牌上图片直观地做出选择,或者听从身边朋友的“非专业”推荐。所以,很多时候,推广文化这个“责任”最开始是由调酒师在担当的。专业的调酒师会为顾客详细介绍每一款鸡尾酒的特色,无论是酒精浓度、基酒搭配、色彩和口感,还是鸡尾酒名字背后的故事,他们都会侃侃而谈,争取让每位不了解鸡尾酒的顾客完成“从零到一”的入门过程。除此之外,专业调酒师还会根据顾客的特殊要求,为他们调制出专属鸡尾酒。这不但在考验调酒师的专业功底,而且也在说明他们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到底有多深入。

  调酒的技能是一门学问,每年国际调酒师协会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向符合资格的调酒师颁发专业资格证书。而我们所熟悉的“长岛冰茶”、“轰炸机”等经典款的鸡尾酒,统统都属于需要进行专业考核的国际标准鸡尾酒的调制品种。我觉得,作为调酒师来说,专业是必须有的职业操守,然后再是创新。现在在网上热议的一款叫做“tomorrow”的鸡尾酒,号称“让人一喝就醉,等你知道为什么,已经是明天了”。这其实不过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炒作。从事调酒行业的人,专业基础很重要,因为调制鸡尾酒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基酒的含量多少、口味的搭配、色彩的层次,乃至放多少块冰,其实都有讲究。现在很多年轻的调酒师心态都比较浮躁,没有在专业上认真下工夫,稍微懂得一些门道便开始着手“创新”,结果弄出来个“四不像”。很多的商家和老板,他们对鸡尾酒的内涵也欠缺了解,将宣传的力度和着重点都放错了方向,这对于推广鸡尾酒文化而言,有害无益。(文/黄岚)

  (受访者:袁志威,广东省调酒及品酒师鉴赏协会理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