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关于中餐的偏执狂

2013年06月09日 08:11  经济观察网

   从“美国101家最佳餐厅”排行榜,到“全球101家最佳酒店餐厅”以及“欧洲101家最佳餐厅”,擅长做排名的美国美食网站“每日一餐”(The Daily Meal)自认为累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第一次将触角延伸至亚洲,在上个月中旬,公布了他们调查得出的“亚洲101家最佳餐厅”排行榜。

美网站评选亚洲101家最佳餐厅(新浪配图)

  这份榜单号称集结了50余位长期居住在亚洲或是频繁往返亚洲的专家,包括餐厅评论家、美食及生活方式作家、经验丰富的博主,再加上每日一餐网的编辑人员,所有评审人员观察了202家餐厅,做出评估并投票选出名单。

  这次评选涉及的区域包括了整个亚洲地区,最终入围的中国餐厅共49家。让人意外的是,相对于香港、上海,一向在美食上缺乏情趣的北京餐厅居然占了21家,并且在前10名中挤进了5个。至于原因,多半是北京餐厅菜系范围极大,远远超越其余的参评城市。

  “至少区分一下日本菜、中国菜和南亚菜吧。”美食专栏作家由薇说。这个简单的要求,放在另一种语境下,并不容易达到。身在美国的美食编辑试图用“好吃”的普世价值观将餐厅的差异化减弱到最低,却忽略了亚洲诸多菜系之间难以跨越的味蕾鸿沟,因此这份辛苦工作的成果完全没有得到被评鉴对象的认同。而一些口味家常化,并且几十家连锁店开遍中、低档商场的餐厅的上榜,彻底摧毁了这份榜单的含金量和可信度。

  由薇对这一份榜单的结果并不是很意外,在她看来,单就北京和上海来说,争议主要集中的中餐馆部分,不过在大体上和外国人对中国餐厅现状的印象也一致,这基本上是一个外国人喜好的排行榜。在一般的英文杂志、网站上,里面的很多餐厅也是颇受老外推崇的,甚至在有的餐厅里,用餐的外国人远多于中国人。

  “真正让我意外的是,他们的标准居然这么多年都没有发生改变。”她指的是利群烤鸭店,这家北京菜餐馆是最早接待外宾的餐厅之一,多年之后却因为烹调水平没有创新、团客过多等原因而率先被本地食客抛弃。

  前《天下美食》杂志的主编马彦杰语带保留,因为并非所有上榜的餐厅都是滥竽充数。“你要知道所有的榜单都是一家之言,要相对客观地得出餐厅的排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同时比对若干个不同的排行榜。不过,由于在饮食领域,味道主观性的权重非常大,一般餐厅排行以等级类别(比如米其林)指标相对靠谱一些,以单店较量排名多少有些偏颇。虽然中国人总觉得米其林不了解中餐,但从评选的结果看,还是有一定水准的,最好的例子就是香港四季酒店的龙景轩。”事实上的确如此,由于米其林先期在港澳地区的铺垫,他们入选的餐厅比起北京、上海,公信力上要强不少。

  尽管如此,不少人依然迫不及待地佐证自己事先预设好的立场,一时之间,网上关于“外国人到底懂不懂中国菜”的老掉牙议题甚嚣尘上。这不过是几年就上演一次的“友谊赛”,无论是对立还是疏离的价值体系,都喜欢用吃来刺探对方的文化底限以达到自娱。如果要上升高度,“为什么我们觉得不好吃的他们都觉得好吃?”这个问题,考验的是一直以来困扰中餐的标准化,以及应该如何用更国际化的语言表达自己。

  “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菜的误解走两个极端,一是以为中国菜只有宫保鸡丁和扬州炒饭;二是以为每个中国人都懂吃。”马彦杰说,“造成前者的原因是这两个菜口感容易被接受,于是国外的中国馆子无论什么风格都要卖这两道菜,于是这两道菜几乎成了中国菜的代名词。但外国人真实去到中国后,才惊恐地发现,中国人简直是什么都吃。”

  除此之外,恐怕咕咾肉也是很多老外与中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BBC工作的英国人Daisy在中国呆了三年,说一口漂亮的中文,她喜欢吃辣,川菜最好。她的第一次中餐经历听起来不怎么愉快,“在伦敦的一家小中餐馆,只有三四张桌子吧,菜单上没有几道菜,我们点了一份酸甜猪肉条。小厨房里的锅‘呲’一下被点着了,紧接着是油炸的声音,最后厨师打开门,从一大股油烟里走出来,递给我们一盘菜,炸得金黄的猪肉外面裹着一层奶油和番茄酱,还有几根西兰花。”

  意大利人Torcoli在北京鼓楼经营着一家意大利餐厅,餐厅的名字叫Eatalia,谐音意大利。他学过一段时间的汉学,餐厅开业之后,他就长驻北京了。他的印象里,意大利的中餐品类可没有那么多,鉴于意大利人对意餐的忠诚度,中餐也没那么流行,“那儿连北京烤鸭都没有。”他同时也承认,虽然有那么多不同的中国菜,但最爱吃的还是宫保鸡丁。

  Torcoli的老乡,北京金隅喜来登酒店安妮意大利餐厅的厨师乔瓦尼对此表示同意,“意大利的中国菜挺多,但我发现这些菜居然在中国都不是很流行,比如说炸冰淇淋、铁板海鲜面和甜杏鸡肉。”他在中国呆了6个月了,并不常吃中国菜,“中国菜太多油炸的东西了,好像不那么健康。”乔瓦尼对中餐的担忧,在吃饭时要对照卡路里的外国人里极具普遍性。

  Torcoli的不理解来自中餐有太多的食材。“一盘菜要混合很多种食材,这让我眼花缭乱。比如说做鱼,可能也要放点青菜、西红柿、洋葱在里面,那我还能吃出鱼的味道吗?我喜欢纯粹的菜品,如果把菜做得太复杂,就可能忽略了好食材原本的鲜味和特色。”他说。

  或许应该追根溯源,老外如此混乱的中餐格局形成,那些开在海外的中餐馆,似乎要负主要责任。“中餐已然形成了对内和对外的两套体系,看似有关联,实际完全是两种表达。在另一个体系里的外国人对中餐有自己的参照系,你不能说不对,但在此基础上,你也不能指望他们真正了解中国菜了。”由薇说。

  马彦杰关心更深一层的问题,“海外中餐馆的品质一直没有本质性的改观。世界上无论在哪里,人们对一种饮食文化的认知取决于反复对这种饮食文化体验的结果。中餐在外国一直都挣扎在生存边缘,卖一口算一口,且都脏乱差并存,也没什么餐厅理念,所有的中餐馆都是一种晚清以来颓废的中华调调,更谈不上能激发外国人对中餐文化的兴趣。在西方国家,能代表高品质东方菜的是日本餐厅。中国餐厅,只能是满足图便宜又要异域风情的人。”

  事实上,外国人在餐厅这件事上比你想象的更加偏执,味道仅仅是他们选择的标准之一。以北京为例,以四合院、古建筑为餐厅地点的,装修上带着浓重现代设计感的是他们所偏爱的,出品上的摆盘要有创意,越趋向西餐化得分越高。重要的还得有趣,这就不难理解某些餐厅上榜的原因了,估计是胡同大妈的说话方式和“粗制滥造”的随意正好切中他们的猎奇心。

  从这份榜单上,你也不难看出他们的偏好,前十名里的好几家餐厅,多是使馆工作人员宴请的场所——诸如味道才是中餐的灵魂之类的话在内部说说就算了,外国人对中餐的想象力仅仅体现在调侃时,他们行动保守,像乔瓦尼,他喜欢的几家中餐馆几乎都是开在五星级酒店里的。或者,开在老城里也行,就像是排在第五名的前门M餐厅,露台很棒,天气好的时候呼朋唤友一同欣赏正阳门,至于菜吃的什么,有那么重要吗?

  “说实话,那么多年我就没有碰到过真正对中国菜有进一步兴趣的西方人,哪怕他是在中国工作的厨师,要知道,即便是理论高度颇高的西方烹饪大师,也很少有兴趣对中国菜做些研究。在他们眼里,中国菜离艺术还远着呢。”马彦杰说。

  马彦杰认为这是饮食文化上盲目自大的表现。“外国人不懂中国菜,就像中国人也不理解西餐一样,本是正常的文化代沟。中国人在对待西餐上的最大错误就是,他们以为西方人都不懂吃,西餐都难吃死了。”他说,“这种自大,已经把中国饮食的档次甩在当今世界饮食潮流的后面。”

  例子不难找,前一阵央视热播的竞赛节目《厨王争霸赛》,中国厨师对阵法国米其林厨师。“这个节目从头到尾充斥着一种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的优越感。”由薇说。公平性自不用说,刻意营造的对比也无处不在,比赛用的食材都是中国产,很多刚下飞机就被头晕脑胀拉到比赛现场的法国厨师没见过不说,芋头、魔芋、乌鱼蛋子这些特产让法国人手足无措。中国厨师没带小刀,用把大菜刀也可雕刻出精美的萝卜花儿,老外没了压蒜器急得满头大汗。更具中国特色的项目是,输者要吃主持人提供的中国食物——皮蛋、牛鞭、蝎子和羊眼,美其名曰叫美食无国界和文化输出。

  “我看不到我们领先在哪。”马彦杰说,“英国正在推动饮食回归自然,法国主张饮食升华成艺术,意大利坚持饮食继承传统,美国推动饮食无国界。噢,中国人呢?不好意思,他们还在经历食品安全危机。”

  经济观察报 施健子 任帅/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