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从“妞”变“爷”:女人的野心是一种罪吗?

2013年06月24日 07:56  《心理月刊》

  人们总会不自觉地认为,对女性而言,野心就像一台能量饥饿器,在它的驱动下,为了追求成就和认可,所消耗掉的大大超过它所能给予的。对许多女性来说,“野心”这个词语,本身已经成为被误解和被诬蔑的象征。

从“妞”变“爷”从“妞”变“爷”

  “波特曼主演的《黑天鹅》阐述了女性为实现野心所经历的:渴望成功和认可的Nina,成了一个歇斯底里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她不惜一切代价,反而毁掉了自己的努力。尽管这个角色造就了光彩照人的电影,但其实不过是在强化一种有野心的女人的刻板印象。”

  这话出自近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中的一篇名为《女性需要为野心付出牺牲吗》的文章。当多数人从《黑天鹅》中看到的是“人格分裂”和“欲望之花”时,此文作者马歇尔(Marshall)看到的却是这种困住女人的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总会不自觉地认为,对女性而言,野心就像一台能量饥饿器,在它的驱动下,为了追求成就和认可,所消耗掉的大大超过它所能给予的。就像Nina,她付出一切具有意义的亲密关系,让自己陷入崩溃边缘,还背叛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正是这种刻板印象,让女人在职场上,对所谓的“野心”望而却步。这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状:在这个年代,女性出人头地的机会空前之多,但身居高位者仍是少数。

  对许多女性来说,“野心”这个词语,本身已经成为被误解和被诬蔑的象征。

《黑天鹅》《黑天鹅》

  千万别说我有“野心”

  “我不接受女强人或有野心这样的评价,这会让我不舒服。我会跟对方解释,我是认真工作的人,是在这个位子上对我的工作和团队负责。”

  当人们想把这个词汇扣到公司高管王雨云身上时,这位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美女副总裁、掌管着近20个部门的“70后”,惯有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这个说话温婉的女总裁,其实个性中不乏男人的一面,譬如,她喜欢开SUV,友人评价她就是个爷们儿。她觉得说她像男人,意味着“用男人的心态做事情,在这个市场上并没有输给男人”,而“野心”在她的字典中则表示“少点人情味,花90%以上的精力都在工作上,没有生活,整天忙忙碌碌”。

  把工作拼命、作风强硬等词汇用到男人身上,一般跟魅力十足、有男人味儿等褒奖挂钩,同样的词汇扣到女人头上,往往就滑向扑克脸、脾气暴躁的深渊。

  “很少有女性愿意说自己有野心。”职场专栏作家薛莉分析当下职场女性的心理,“提到‘野心’这个词,人们往往会把它跟权力和欲望联系在一起。”

  这个社会似乎排斥有野心的女人。如果人们私下讨论说,“那个女人太有野心了”,其潜台词还意味着“那个女人”趋炎附势、会耍手腕、懂得利用操纵他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甚至借男人上位。

  对“野心”这个词汇的排斥其实是个国际现象。在美国心理医生安娜的社会调查中,40岁的菲奥娜终于承认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的野心:“我自己开着公司。没错,我就是女强人吧,想多挣钱,想让人另眼相看。”可不到一个小时,菲奥娜就谨慎地给安娜拨回电话:“刚才说的那段,你出书时可别提我的名字啊。”

  就如同安娜在她颇具争议的文章《女人缺乏野心吗?》中所言:“当务之急是为野心正名。”她说:“过去,女性经常把有野心和以自我为中心捆绑在一起。其实野心的意义在于为自己的技能赢得适度的认同。获取认同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情感需求。”

  “野心”=缺乏家庭责任感?

  女人在一起谈论的话题永远是感情和男人,而男人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是挣钱和事业。对大部分女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清单,家庭排在第一位。

  女人往往缺少男人那样在职场上清晰的自我认同感。这就造成女性在商界高管中所占的比例极小。

  在薛莉看来,社会欢迎女性与男性平分秋色,不过是政治正确的选择,是假装对女性做出欢迎姿态:“整体上看,占据职场高层位置的70%是男性,个体上看,男人不愿意找有野心的女人做伴侣。”

  这就意味着,“野心”似乎等同于缺少女人味以及家庭责任感弱。如此的价值认同,往往让大部分女性自我收敛职场“野心”。

  北京一家著名猎头公司的部门经理Lily发现,公司中层及以下岗位的职场女性,更愿意追求踏实、安稳的工作环境,而不是职位和薪水上的升级。对她们而言,家庭和孩子为先,其次才是事业的发展。

  Lily曾经给一位女士推荐一个让她从专员晋升到主管的职位,可听说地点在望京,她放弃了,“太远了,接送孩子放学都有问题。”还有一位女士拒绝了Lily所推荐的法国公司采购专员的职位,因为这个职位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会影响她照顾家庭和生小孩的计划。

  而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女人们往往把进取攀比之心都用到职场以外的地方,比如衣服、房子、乃至谁家小孩更加聪明。女性往往靠相互攀比着赢得别人的认可。

《黑天鹅》《黑天鹅》

  我不忌讳自己野心勃勃

  但女人真的就在主观上排斥事业上的进取吗?事实上,突破了女性要“家庭为先”的观念桎梏后,女性的野心与男性不相上下。

  “一旦女性进入商界高管的行列,她实际上完全不会收敛自己的野心,哪怕收敛也只是一个职场战术的问题。”薛莉分析。

  “高层职位中的女性不会特意去掩藏事业心。”Lily说,“她们会直接问向谁汇报、公司的组织架构、未来的职业发展等问题,感觉整个人都很sharp,非常雷厉风行。她们中很多人上班不要命,凌晨两点钟还在发邮件。”

  影视文化经纪公司CEO郭丹,70后,便是这极少部分从不掩饰“野心”的女性群体中的一员。“我不怕别人我是个有事业心、野心勃勃的女人,很多男性说我斤斤计较、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可是并不影响他们继续跟我做生意。”郭丹说。

  郭丹奉行一句话:在商言商。商场的残酷性让她觉得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最重要。“如果是做家庭妇女,自然不用这么强势。可是你是在做生意啊,商场无父子,更别说性别。”郭丹讲话霹雳啪啦像下雷阵雨。

  刚入商界时,她也苦恼过,怎样保持女性的优势又做商界女强人?厮杀一通后,她想通了:“你不能既男又女既左又右,你要学会角色扮演,其实你是个演员,要演好每个角色。”

  作为一名女性CEO,“野心”让她迸发出更强大的职场气场:“我是个有野心的女人,这种气场会让我的竞争对手退让。”

  郭丹正是这类女性的典型:承认自己的野心,不在意外界的评价,勇于正视内心对成就感的渴望,同时又懂得现实的规则。野心勃勃所迸发出来的力量,往往让这类女性更具竞争精神和进取气质,从而获得事业上的极大成功。

  审视“野心”的困局

  “野心”让女性在职场上轻装上阵,但又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

  从事男性文化研究的女作家蓝怀恩担心,在社会拼杀中,“野心”抹杀了太多的女性特质:“今天还看了一个话题说,80后那一代人,女性大多是热暴力,男性才是冷暴力。”

  在她看来,职场女性在跟人的互动上多多少少会“焦躁、没耐性、颐指气使、追根究底——把这些姿态带入家庭中,会让女性整个女人味都没有了。”

  难道现实真如《黑天鹅》一般,野心勃勃的女性会受益于“野心”,也会被“野心”所困?“野心”可能让女性步入一个怎样的困局?

  “这世间上有许多人野心勃勃,追求完美。可是,她们的一个通病是,很容易走上极端或者失去平衡。所谓的‘失去平衡’就是对于自我判断的一种偏差,或者对于自我定位的一种扭曲。”对于《黑天鹅》中的女主人公Nina在“野心”驱动下的疯狂行为,有人做出如此剖析。

  “野心”让女性直面外界的竞争,可也给女性带来另外一个挑战:如何稀释追求事业完美和直面竞争压力所带来的内心失衡及焦虑,哪怕野心勃勃也能生活平和?

  一位女企业家最近离婚了。

  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就,她曾经一度成为忙到恨不得一天工作18个小时的工作狂,没有生活,工作大过天,回到家里还忙不迭地接打各种电话。忙于竞争,忙于升职,生怕自己有丝毫落于人后。

  离婚前,前夫留给她一句话:你太好强了。随后,她大病一场,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整休自己的身体和心情。整休过程中,她偶然遇到了一位禅师,禅师教导她在打坐中让自己全身心地“安静”和“空白”下来。

  生活的节奏骤然慢了下来,她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空白”之美。经历一番身心折磨的她逐渐意识到曾经疯狂追求事业的自己,被事业挤压的是如此的身心失调。

  她剖析自己:在过度事业心的驱使下,自己跟自己较劲,生活在无穷无尽的不安、猜忌、抢夺中。而这种灵魂深处的自我争斗让她变得多疑、敏感、控制。把这种极端的情绪和强势的个性带入家庭中,遇到问题几乎是必然。

  如今,她已经学会节制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在自我实现的野心之下,也去洞悉、觉察自己对情感、亲密的渴望,一点点恢复作为一个女性所需要的感性的心理空间。平衡了心态和角色定位之后,生活和家庭并没有成为她事业心和进取心的牺牲品,反而成为她每每整装再出发的动力和源泉。

  是时候该重新审视一下“野心”的含义了。有“野心”,但“野心”不一定站在生活的对立面。

《黑天鹅》《黑天鹅》

  年轻一代欢迎“野心”

  与“70后”女性对待“野心”的矛盾心态相比,“80后”女性似乎更不在意“野心”这样的标签。

  在我们采访80后、猎头公司的部门经理Lily时,偶然谈起感觉她是个很柔和的人,谁料,Lily一口否定:“你跟我的同事聊一聊,她们大都不会认为我是个toonice的人。”

  7年前她在这家猎头公司做行政,乐于享受同事们评价她很“nice”。转做业务后,她发现,“太nice会生存不下去,会很受人欺负。”

  这让Lily自觉地褪去柔和的一面,在职场中拿出富有“野心”的强势气场:“人与人之间有利益的牵扯,各个团队之间也有利益的分争,不得不变得sharp些。”

  当很多人对她的评价从“nice”过度到“sharp”后,她的感觉还挺不错,就像她也从来认为“野心”其实是个褒义词。

  职场专栏作家薛莉分析说,“1970年代及以前的人,她们的价值观会照顾到社会主流价值倾向,而30岁以下的人,就会很坦荡地说自己想成为什么,不忌讳自己很有野心,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们不觉得这是件说不出口和会遭人嫉恨的事情。”(作者:文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