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时尚》2008年第九期:5大生活方式教主(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8日 15:20 新浪尚品

  林崇诚

  1960年生,高雄市人。

  1982年赴美留学

  1993年驻派北京工作。

  他是旅行家、元宝收藏家、学者、职业经理人,多种身份集于一身。

  他说自己的工作本身是很有铜臭味的,但是当看到他收藏的上千枚银元宝,听他讲述为了寻宝而走遍中国各地的故事时,你会惊异于他休闲生活中富足的文化。

  16年来,美国、大陆、台湾、香港,他一边工作,一边行走,不断充实自己的收藏。如今他的元宝收藏可谓冠绝两岸三地,换在古代,那就是名副其实的林员外了。

  林崇诚:16年,32个省,1000枚元宝

  元宝,“元朝之宝”,银锭的统称,人们对财富的想象。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那种“中间突起,两翅向上延伸”的假元宝,那是人们对元宝的想像与臆造,真实的世界,从来没有过那种形制的元宝,也没有多少人亲见过元宝的真容。

  这样来说,林崇诚是幸福的。他不仅见过,还拥有上千枚的元宝,几乎各省的元宝,都能在他的收藏中找到,贵州的茶花锭、甘肃的花生锭、云南的牌坊锭、广西的砝码锭、四川的川白锭,最重的有五十两,最小的还不到手指尖大……

  1992年,他来到北京,无意中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枚元宝。天缘巧合,注定了他今生和元宝的缘份,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元宝之旅,16年来,美国、大陆、台湾、香港,他一边工作,一边行走,不断充实着自己的收藏。如今他的元宝收藏可谓冠绝两岸三地,换在古代,那就是名副其实的林员外了。

  第一枚元宝

  林崇诚的第一枚元宝完全是个意外。

  1992年,自小就喜爱把玩银币的林崇诚,出差北京,在逛琉璃厂钱币市场,无意中买到一枚50两的银锭。因为元宝有过朝改铸和过省改铸的习惯,50两的大元宝存世极少,林崇诚的第一次出手,就不同凡响。

  在一间钱币商店里,林崇诚的目光越过银元、方孔钱,然后就看到了那枚体积庞大的元宝。元宝呈马蹄形,长着大大的两个宝翅,在单倾的宝面上有“匠高明·光绪三十一年·辛未·宽城同顺成”的铭文,看着这枚和自己想像中的“元宝”造型不同的银锭,林崇诚觉得既好奇又兴奋。那时候国内关注元宝的人极少,林崇诚问店主何以这枚元宝的造型如此奇怪,店主也答不上来,只告诉他,这是一只货真价实的银元宝。带着点冲动和热爱,还有点求财好运的心思,林崇诚买下了他的第一个元宝。

  这枚元宝的价格,在当时是6500元人民币。那还是1992年,真的是一次很豪爽的出手了。

  第一本入门书

  虽然多少有些经验,能够从包浆、成色都方面初步判断,自己买来的元宝是上了年代的东西,但林崇诚回到家后,还是对这枚元宝存着太多的疑问:“重量超过三斤半,这么大的一个宝货,当初是如何携带的?造型如此特殊,元宝究竟有多少种形状?这个大家伙,够不够买台最新的笔记本电脑?要是在以前,够买几间大屋子?”一连串的疑问,让林崇诚有事没事就对着这枚元宝痴痴端详,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在研究。

  天遂人愿,几个月后,因为开拓市场的需要,公司决定派他长驻北京。在北京的空闲时间,林崇诚就往钱币古玩市场跑,一方面是为了搜罗更多的宝贝,一方面也是想要找些书籍来了解下元宝的相关知识。这第一本启蒙书,是三秦出版社发行的《元宝图录》,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林崇诚对元宝原有的误解。在以前,他跟其他人一样,以为元宝都是影视剧中那种中间突起、两边翅膀上翘的马蹄造型,《元宝图录》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造型、深具历史价值与地方特色的铭文,撩动了他收藏元宝的欲望。

  之后的收藏中,林崇诚解开了他对第一枚元宝的疑问:是真品,换在清代,足够在北京买两座不错的大宅子了。

  一枚失而复得的元宝

  在林崇诚的收藏中,没有比这更传奇,也更惨痛的经历了:他丢失了8枚心爱的元宝,而其中的一枚又在辗转波折后最终回到他的手中。

  下车买份报纸,不过是几秒钟的时间,林崇诚就只将半开窗户的车门带上,没有上锁,等到上车之后才发现,装有皮夹、记事本、手提电话和8枚珍贵元宝的背包,已经被身手敏捷的小偷拿去了。现金、信用卡、中美两国驾照,都还好说,但丢失的8枚元宝却让他的心情瞬间在失望、自责、愤怒交织中达到了情绪的最低潮。8枚元宝包括“盐捕·党席珍”、“温邑县·捐输·捐输”、“票色·捐输·捐输”及津贴用银等,都是极为少见的珍品。

  因为第二天必须要回纽约,林崇诚只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报警之后,他又赶快前往报国寺、大钟寺等几位熟识的币商那里,请他们帮忙留意市场上会不会有人拿这批元宝出来变卖。就这样,怀着强烈的失落和无奈,林崇诚回到了纽约。

  两周之后,一通电话让人在纽约的林崇诚彻夜未眠,他的助理打电话告诉他,那批银宝露面了。小偷果然将元宝拿到钱币市场去变现,可惜价钱没有谈拢,币商只买下了那枚铭文为“盐捕·党习珍”的甘肃花生锭,这位币商自己不太懂元宝,就想卖给另一位对元宝较为了解的币商那儿。这位对元宝较为了解的币商,正是林崇诚的朋友,离开北京之前,林崇诚正好跟他详细说过遗失元宝的造型与铭文,因此他当下就认出是那批元宝之一。可气的是,一得知那是林崇诚的心头之宝,买下元宝的币商马上“欲擒故纵”,谎称早已卖给某南方客人了,最后,以他自己买价4倍的高昂价格,又卖回给了林崇诚。

  失而能复得,是一种缘。林崇诚说。

  一枚拉萨纪念银块

  西藏的元宝传世量极稀少,在1998年以前,林崇诚辗转大江南北,几乎已经集齐了各省的元宝。但在当时,他除了从一位贵州收藏家手上购得一枚西藏元宝外,不要说实物,就是连和西藏银锭相关的资料都没有再见过。

  雪域高原的元宝和内地形制相似,唯铭文有极大的不同,西藏的铭文多是并排双戳,印记上还有特殊的图案。那一年的秋天,他去西藏,除了一睹美景,亦是为了要寻找和西藏元宝相关的踪迹。可惜的是,从西藏到日喀则,从城市到草原,他都没有找到任何一点和元宝相关的东西。

  离开之前,他想为自己的西藏之行留个纪念。带个什么东西走好呢?“嗜银如命”的林崇诚,没有忽略掉拉萨街头上许多的银器店,师傅都能根据客人的要求打造银饰或银器。林崇诚突然间就想到了极有创意的纪念品:没找到西藏的元宝,那让师傅现做一个吧。在一家银器店,他让店主为他打造一个3两重的圆形银块,再刻上藏文的拉萨两字,以资留念。这枚手工打造的银块,其铸造过程和古代制作元宝的工艺大同小艺,尽管西藏之行没有亲见雪域元宝的风采,但在银器店的亲身体验,仍然让林崇诚感觉到了几许元宝的气息。

  一次未赴的旅行

  你相不相信,在21世纪的今天,元宝还在我国的某些地区流通使用?

  听起来,这更像是天方夜谭,但事实即是这样令人称奇。在四川省凉山州的彝族地区,元宝仍然还被当地的民众储藏和流通。

  林崇诚非常喜欢四川的川白锭。到清中后期时,四川已经从明末清初十室九空的惨况中恢复过来,因此元宝的流通量极大,传世的实物也相对较多。他在研究川白锭开始时,常能看到许多的府州县名至今仍在沿用,以为这些元宝都是在各地分布发现的,结果深入进去后才发现,这些府州县铸造的元宝,其实许多都是在凉山州的彝族地区出现的。

  彝族的服饰多用银,彝族人也有存银的习惯,因此直到现在,他们都还把储存元宝当作重要的一种藏富手段,也正因为这个习俗,这个地区才逐渐成为了很多币商的淘宝地。

  这种鲜活的习俗,一直吸引着林崇诚,计划着要去一次凉山。可惜一次次的计划总赶不上各种各样的变化,使得他至今还引以为憾,他说明年一定要去,去见见那些还在发挥着货币功能的元宝。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