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表中国 更轻松更有趣地买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 19:53 《北京青年》周刊
到北京、上海或者大连买表?是的,如今的中国表市越来越成为国际著名手表品牌最重要的市场,因此表迷包括资深的超级表迷也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中国的表店里,道理十分简单——有得好东西可以看、可以买,而且只能够在中国买到,海外反到难以寻觅。
最新的例子是欧米茄(OMEGA)狂推北京奥运系列限量表,分别在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288天、188天、88天之际上市,在奥运会开幕的8月8日起至8月24日闭幕,每天还限量发售88只北京2008奥运每日限量版纪念表。如此大规模地推纪念表,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在世界范围里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当然,要想买到这些表,并且抢得独特的款式与编号,最好还是在中国尤其在北京买。
如果觉得北京奥运纪念表只是千载难逢的特例的话,那么目前只在上海Tourneau的两家店里出售的瑞宝(CHRONOSWISS)限量发售12只的珐琅石库门表盘OREA手表,就是一种在海外普遍受欢迎手表限量发售形式。瑞士的Gubelin与Ambesy、德国的Wempe等著名的手表店里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类似的大牌为其特制的手表,虽然价格不免贵一些,但收藏家与鉴赏家都特别青睐这类手表。而瑞宝的这款OREA珐琅石库门表,从经典的品牌标志性造型,“古老的”Enicar机芯,到出自Le Locle的Danze表盘公司的珐琅表盘,以及上海地方风情浓厚的石库门图案,都体现出典型的“收藏表”的特色。
时光倒退10年,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中国国内的专业表店里都是一些梅花(TITONI)等中档手表,难得有几家高档的表店卖欧米茄或者劳力士(ROLEX),还因为海内外的巨大差价而吓退了不少爱表人。当时的香港是内地消费者最喜欢的购表地,无论是浪琴(Longines)还是顶级的宝玑(Breguet)、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只要是名表不少中高端的消费者宁愿错过原本的“良辰吉日”也一定要辗转托人从海外至少是香港购买。如今,时移势易,一方面各种中高档的品牌几乎都进入了国内的表市,另一方面从名表城、“两亨”、新宇、Tourneau这样的连锁店,到百达翡丽、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等的专卖店,还有在中高档百货商店里设立的钟表柜台,各种业态的手表销售,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除此之外,在依然让人十分敏感的价格上,各家也极力试图一点点弥补差价问题,虽然国内的手表价格总体还是比较高,但一系列的特别款式与特别服务,会让人不顾10%甚至20%的差价,在本地买表。
渐渐地,人们也开始感受到了在国内买表的乐趣。首先,不少表行其实还是意识到了国内外手表零售价格的差距的,加之如今出境旅行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因此买家在正式掏腰包时往往能够在得到一些折扣,而且涨起价来也较慢较慎重,国内手表的真正成交价往往比人想象得要低。其次,不少产量比较少的顶级表厂往往在供货的时候对中国市场有所照顾,一些在国际上比较好卖甚至已经开始被人“炒热”起来的款式,在国内却可以很容易找到,甚至有折扣可以谈。如宝玑的La Tradition系列——7027刚一露面就在全球引起轰动,各地市场都在叫“断货”,但在上海、北京、大连的几家店里,7027不仅有货,而且可以与店员讲价钱,这让一些先得到海外流行风气之先的表迷狂喜不已。再次,国内的零售店数量庞大,而国内表迷对于手表的研究与认识当然总体上远远落后于日本、新加坡,于是一些限量制造或者已经断货的老款表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人们面前。记得上世纪90年代浪琴推出的林白、威姆斯等复克手表,也有一部分分到中国市场。直到进入新世纪,这些尺寸较大、盘面古雅而且个性独特的手表依然在一些表店里能够买到,有些店甚至因为它们属于长久没有售出而愿意给人打大折扣——从6折、对折到3折都有。其四,那些经常托人在海外买表的人几次下来,也发现仅靠几张图片来决定购买一件昂贵的东西,实在要冒比较大的风险,只有亲自在腕上试过,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一款表的优与劣。最后,越是昂贵的手表就越讲究维修与服务,随着劳力士、欧米茄在国内的服务越来越完善,一些人也更加乐意在本地买表以享受比较便捷的售后服务。
近10年来更大的变化来自二手与古董表交易,从北京、上海等地眼下越开越多的二手与古董表店来看,这方面的交易应该是趋热的。不过,让人多少觉得遗憾的是近十年来,国内表迷越来越多地了解了国际同好们约定俗成的市场行情,但如何正确评判各种来自海外的信息却仍把握不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发生在1997年的上海国际钟表展上:有位本地的收藏家带来了一只产于十八世纪的法国无名小厂金壳怀表,请我帮他估个价。该表外壳呈古老的心形,工字轮加朝天摆,保存状态一般,但确实没有经过大修,尚能正常行走,于是尽量高估其价值,开出3000美元。没想到这位藏家竟像是被人诈了钱似地生气,拿出一份国内出版的小报理直气壮地说,海外某拍卖行刚刚拍买成交过一只类似的怀表,价钱超过了6000美元。于是立即请教两位来自瑞士的行家,日内瓦的钟表评论家帕斯卡-布朗特估价2500美元,而让-拉莎尔的老板兼珠宝钟表鉴赏家伊恩-肖只开出了2000美元。看着那位藏家一脸郁闷的样子,忍不住向他解释说,这只表虽然有二百多年以上的历史,但并非出于名家之手,在欧洲很容易找到类似的货色。至于那些在索斯比、克里斯蒂成交的古董表则往往有照片上看不出的妙处,仔细研读一下它们的文字说明可以发掘出许多有趣的被景资料。退一步说,即使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大拍卖行的信誉与服务也必然成为开出高价的卖点,藏家私下的交易与一般的小二手店叫价比SOTHEBY’S、CHRISTIE’S低一半是极为常见的事。
其实,直到今天不少人还是没有想清楚这些并不复杂的道理。一位开古董表店的朋友特别热衷于收集各种有关拍卖的图片、价格资料,如今还经常上网了解行情,依据这些为自己店里的货物标价。通常,他会按照“国际价格”的80%定价,再让人还去一些价钱,生意开始居然做得很好,那些来上海旅游的海外客人尤其愿意买他开价不高的小东西。不过,最近他的货开始向高品质发展,价格也屡屡过万,老顾客纷纷抱怨他价涨幅太大,成交马上清淡。究其原因,显然是他与“国际接轨”的定价有关。对见惯高价好货的海外藏家而言,看到价值偏低但较有特色的东西,掏钱购买除了作为旅游纪念之外,还可以稍补自己藏品所缺,所以会不不太斤斤计较。但当价格高过一定限度以后,他们就会很认真地衡量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比较下来的结论大多是——海外的古旧钟表的保存状况好,款式也往往变化多端,价钱虽高但肯定更加物有所值。由此看来,表迷们对于国际行情的理解应该更开阔一点,尤其是价格不能够简单地与国际“快速接轨”,许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知识还有待于加强。
这些年来中国表迷的迅速成长已经使得国际著名的手表拍卖机构越来越对这个大市场感兴趣,也越来越频繁地来到中国探路,ANTIQUORUM、 CHRISTIE’S等已经习惯为其重要的拍卖会在国内大城市举行预展。拍卖行里买手表肯定比新表店里的东西便宜,而且往往不比市面上的二手表店里的贵,于是就成为了不少“超级表迷”的淘表殿堂,这也让人们玩起手表来更加地有趣味。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