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品首页 | 尚文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品

《南方周末》袁蕾:时尚之美在于“得体”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8日 14:51 新浪尚品

  “娱乐”沦落成了“玩物”,做得千篇一律,没有趣味,不搞怪也不够贱,想法又不够新,这样娱乐就慢慢变成了低级的事情。

袁蕾袁蕾

  关键词:娱乐时尚化  时尚控  新媒体

  袁蕾(媒体人)

  简单介绍:又名奶猪,供职于《南方周末》,以访谈、深度报道见长,精通电影,曾开设个人采访专栏:“袁蕾会客室”等,推出作品有《我呸》。

  时尚与娱乐的水乳交融

  袁蕾:娱乐产业以前一直被定义为电视、电影、音乐等,音乐这个产业基本上已经没了,电影的产业对于明星来说,一年有多少大的投资能够拍下来,而电视剧的产业,也不是太有成就感。最方便,最快捷的应该是走时尚路线,它是一个加分的状态,你哪怕没有作品,到了时尚圈能时尚起来,就形成了新的突破。

  关键词:时尚圈  娱乐圈

  袁蕾:时尚目前还是一个加分的工作,因为接了一部很烂的作品被骂的有,拍时尚拍得被人骂,那只能说是极少极少的极品。

  关键词:全民娱乐与全民时尚

  袁蕾:娱乐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只是现在被做成了鸡毛蒜皮。

  19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正在开眼看世界,突然发现原来不是所有东西都是严肃的、高不可攀的,所以全民几乎是“跪等”娱乐大众化;整个1990年代也都还是观摩娱乐的过程;2000年之后,大家开始学习把娱乐拉下来,学习怎么放松、怎么自由地笑,你没觉得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几乎是不会笑、不会玩的吗?到了后来,送快递的都可以嘲笑记者,说:你不就是一个娱记吗?

  “娱乐”沦落成了“玩物”,做得千篇一律,没有趣味,不搞怪也不够贱,想法又不够新,这样娱乐就慢慢变成了低级的事情。

  狗仔不低级,只是我们的没有别人狗仔厉害。狗仔你要够狗,要有职业精神,真的能在别人的门口每天24小时盯着。娱乐也不光是娱乐圈,在国外,政界、经济界都有娱乐角度,不能自己把自己做小了。

  哪怕最娱乐,最八卦,最低俗的东西也要用最直接最专业的精神去做出来,这是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时尚要想做好,也是如此。

  现在大家也开始慢慢知道了“时尚”这个名词,也慢慢开始学习怎么“时尚”,如果时尚被简单定义为穿衣打扮、涂脂抹粉,那估计时尚也将迅速走向低级。

  关键词:娱乐圈的时尚进阶之道

  袁蕾:明星在上时尚杂志封面,参与时尚PARTY,肯定是明星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明星宣传包装的一种方法。

  《让子弹飞》上映前,姜文他们为什么要上时尚杂志?就是因为时尚杂志占据了很多路牌广告,上了时尚杂志的封面,相当于免费拿到了几个路牌广告,这对宣传来说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娱乐产业以前一直被定义为电视、电影、音乐,音乐作为产业,基本上已经没了;电影这个产业对明星来说,虽然一年有300多部电影,但被人记住的也就30多部,大牌明星一人上几部的也有,一年下来,能有多少演员被记住?电视剧的产业,最近几年发展不错,也有很多新人出来,但电视剧拍起来既耗时又耗精力,最关键的是好的电视剧一年最多那么十几部,接下去如果没有好剧,一个演员积累下来的名声能干嘛?

  最快捷、最安全的就是走时尚路线。

  时尚目前还是一个加分的工作,因为接了一部很烂的作品被骂的有,拍时尚拍得被人骂,那只能说是极少极少的极品。

  比如徐濠萦,作为艺人,很少有人知道她有什么“作品”,但很多人知道了她,因为她是时尚的人,她的穿衣打扮也形成了一种品牌。

  无论娱乐被时尚化,还是时尚被娱乐化,不会是一件坏事,时尚品牌能让名人来推广,而明星也可以更养眼。

  时尚,必须被普及

  袁蕾:时尚需要有天赋的人,对潮流有领导,但时尚也必须被普及,哪怕只是“时装”的概念。

  关键词:时尚应该被普及

  袁蕾:时尚需要有天赋的人,对潮流有领导,但时尚也必须被普及,哪怕只是“时装”的概念。打个比方,《南方周末》一直被认为苦大仇深,对应的服装也有固定印象:衣服颜色,蓝灰、深咖啡、酱绿色……总之就是暗淡的颜色,90%以上是夹克;牛仔裤,不会贴身,也不会太宽松,像电视机没信号时的花白色;脚上穿的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摸得很破的登山鞋,一种是咖啡色说不清楚皮鞋还是旅游鞋的鞋……这就是人们对《南方周末》记者的固定印象。

  我去年拿相机把很多同事拍了一遍,只拍细节,比如头发、领口、裤子、鞋子,我把这些细节放在一起,登在我们的内部刊物上,有些人甚至自己都认不出是自己。把大家冬天的外套集中在一起,有些人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哪件是自己的。

  南周在这方面绝不是特例,放眼看去,中国大部分的机关、单位、公司,都会有这样的现象。时尚跟“爱心、正义、良知”是不敌对的。

  关键词:时尚普及的方式

  袁蕾:我不爱看中国的时尚杂志。时尚杂志的采访尤其令人发指,问得都是养猫、养狗、养树、养生这些不痛不痒的问题,而拍出来的照片却都不怎么“养眼”。

  几乎所有时尚采访稿里都会出现“宁静的下午”、“静谧”、“微笑着”……让人简直觉得其实可以不用麻烦每次去采访别人,只要有一篇固定格式的稿件,下次把人名换一下就可以直接发了。

  不是要求时尚杂志也有思想性,而思想性也不都是苦大仇深。刘瑜写《民主的细节》,但这也不影响她逛街、玩乐。没有思想性,只要要有时尚的趣味,比如台湾的《男人帮》,它虽然是一个色情杂志,但文笔犀利耍贱,它以前有一个栏目,让一个巫婆去采访已死的人,比如跟迈克尔-杰克逊讨论今天的流行音乐。这都是只有时尚才有的趣味,很好玩,但国内时尚媒体还没有玩起来。

  纯资讯类的时尚杂志我也看,比如香港版的《MILK》,没有思想性,也没有什么犀利的文笔,但胜在资讯更新得及时、精确。我跟他们的国内版编辑讨论过,我说我爱看香港版,但却不看大陆版。她说,其实编香港和大陆版的都是同一拨人,只不过在香港的商品丰富,所以图片、资讯也养眼;大陆版的商品更新慢又少。

  那如果在中国做时尚,中国又没有太多时尚品牌的情况下,能不能找到真正国外的时尚前沿的东西?

  关键词:做不一样的时尚

  袁蕾:《南方周末》也做时尚。我们也曾疑惑过,《南方周末》的时尚应该怎么做。我们曾经做过一次“衣服上的奥巴马”,奥巴马刚刚当选不久,一个街头涂鸦的艺术家说要给奥巴马画像,他写信给奥巴马,希望能征得奥巴马的同意。奥巴马回信,大意是:我不知道我的形象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但我愿意把形象给你使用。时尚界总体倾向于支持奥巴马,所以很多设计师用他的外形,设计T恤、包包,甚至鞋底。

  一个美国总统,对时尚、潮流的年轻人进行鼓励,这是很好玩儿的事情,从“服装上”也能读懂为什么奥巴马当时的支持率那么高,以及怎么高的。这就是南方周末做的时尚——泛社会化的时尚。

  时尚可以跟政治、生活、社会关系、学者等等挂钩,时尚本身产业的发展,也跟电影、音乐等产业的发展一样,都需要被关注。

  时尚归根结底是更“得体”

  袁蕾:我觉得时尚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得体,“得体”这两个字挺难做到的。你要让自己变得时尚,就需要24小时保持得体,这其实是一种自律

  关键词:时尚是什么?

  袁蕾:我觉得时尚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得体,“得体”这两个字挺难做到的。你要让自己变得时尚,就需要24小时保持得体,这其实是一种自律。

  保持得体,行为并不复杂,比如在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遵守秩序、排队,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也不会扔垃圾、不会吐痰,不狰狞地挖着鼻屎。如果每个人24小时都保持自己的言行得体,整个社会的文明就也就轻轻松松搞定了。

  以前流行过一本书《格调》,《格调》里定义的上流社会的人,并不是浑身堆积着品牌,也不是每天都更换无数新的电子产品,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上流社会男性,整个冬天也许只有一两件外套,但每件都很得体,面料考究,剪裁得很好,手工也很好,好到他真的能穿很久。上流社会的人,开的汽车也不是经常更新换代的跑车,也许只是老式,但性能很好的车。时尚也可以是“能够流传”的东西。

  关键词:我的时尚生活方式

  袁蕾:《花样年华》里,大家会讨论张曼玉下楼买一碗馄钝,都要仔细梳头穿旗袍,太夸张了,但我觉得从得体的极端讲,那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举动。我有过亲身体验,以前出去买个冰激凌什么的,或者到单位晃一圈,觉得见不了什么人,或者见到的也都是老熟人,无所谓,但基本上就像墨菲定律一样,你但凡随随便便打扮,以为见不到什么人,出去之后一定会碰到需要马上出席的大事;而你预先知道今晚有重要活动,精心打扮了出门,这个活动基本上会因为各种原因取消。

  所以你随时保持各种得体,你就会24小时放心,而经常保持这种得体,也不会有临阵磨枪那种不习惯。

  关键词:时尚控

  袁蕾:时尚发生在24小时,不光是指穿衣打扮。我有一个同事,他是租房子住,但他把自己家里的水龙头给换了,几年前,花了几千元买了一个水龙头。我们都问,这是为什么啊,哪个水龙头不是一样出水。他是学机械构造出身的,他说你想想,水从这么个复杂的管道里,这么曲折地流出来,想想这个过程难道不爽吗?

  这是他租的房子,一般人在租房子的时候,都不愿意把家里弄得太好,都是很临时的状态,等待自己有钱之后,把钱砸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但你也许在出租屋里生活一年、两年,这一年、两年的生活品质怎么保证?我这个同事现在仍然租房住,敢于依旧租房,也是现在开始流行的时尚吧。

  传统媒体在中国不会“死”

  袁蕾:社交网络变成了舆论监督工具,这是很多中国特色造成的。

  关键词:中西方社交网络差异化

  袁蕾:中国的社交网络跟国外的社交网络有很大不同,一个典型的例子,前段时间有一个美国人在Facebook上直播自己杀人的全过程,大概有100多人围观,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是在中国,全微博都会炸掉了。

  在国外的话,很少有人使用即时聊天软件,大家不会有那么强的24小时沟通欲望,而中国打开办公室肯定MSN,、QQ、gtalk都开着,很多人都多少有信息恐慌症,如果一两天断网,就会觉得消失在人海。

  国外的社交网络,基本上是一个个小圈子构成,他们互相认识,发布的大部分是跟自己相关的生活,不会有那么强的公共性。而微博在中国,是让不同圈子的人,对同一话题在进行讨论。很多本不是名人的人,因为微博变成了公众人物,而大家的话题也都集中在一些固定的话题上,成为关注、改变社会的手段。

  社交网络变成了舆论监督工具,这是很多中国特色造成的。

  关键词:传统媒体的生命力

  袁蕾:纸媒和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我认为纸媒不会那么快地死,尤其在中国。传统媒体对国家管理而言,肯定要比管新媒体方便;做纸媒的人都进行过专业培训,对于事实把握、分析,会比网络公民要专业、冷静一些;短小的内容和长篇的内容,也不会是非此即彼的,人们在短小的内容之中得到的是信息,而长篇内容是经过挑拣、整合、分析之后的信息加工,能呈现重大事件的全貌。我喜欢纸媒还有一个原因,可以给我家狗狗当厕所,纸媒死了我总不能把ipad放在地上让狗狗尿尿吧。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