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以文学铭刻一场灾难的印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30日 07:38 精品购物指南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断抗争的历史。绝大部分文学经典以及影视作品都与灾难有关,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化自觉,不如说这是一种必然。因为当灾难没有把我们摧毁时,就成了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关于从灾难中得到力量的文化专题,关于微笑与希望。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断抗争的历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断抗争的历史

  永生的精神:灾难带给文学的“礼物”

  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似乎从未停止过对毁灭性灾难的追忆及对世界末日的猜测和臆想,自然造就了强烈的危机意识。灾难事件的出现,不单在人群里成为集体回忆,亦在社会内塑造新的精神意识形态,在人与人间产生关爱氛围,灾难文学基于此形成。

  法国学者狄德罗曾说过:“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后,作家的想象力往往会被悲惨的景象所激发,就能描绘出那些后世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成就传世经典。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灾难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灾难激发起人类前所未有的精神波动,带来了新的创造契机,促使了新文学流派的诞生。在以往的灾难题材作品中,多半会表现出强烈的末世情结,以及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脆弱现实,而创作者又在不断寻求通过毁灭和重建来激发一种精神力量。故借灾难题材来实现的艺术创造,往往能通过进入类似古典悲剧作品那样的身心震撼,从而达到精神的提升与净化。已知的文学或电影经验中,不乏对空难、恐怖袭击、科技灾害甚或世界末日之类的想象性复现,从中可以看到的人的作为,都是对勇气、怜悯、责任、荣誉等高贵品质的重申,灾难之感沉淀为一种文化记忆。

  “死亡是另外一条道路的开始。”作家李西闽曾在小说《幸存者》中这样形容灾难中的死亡。所谓“天不恤人”,在灾难面前,焦灼、恐惧、内省、绝望……无数种情绪附着在人类脆弱的生命体上。“那巨大致命的灾害,似乎已经静静地,从脚底下将他的生活样貌改变了……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

  在地处濑户内海海岸,辽阔平坦的日本太田川三角洲上,世界上第一个被原子弹严重破坏的城市——广岛的重建已经历了50余个年头。这座在人类历史上曾蒙受巨大灾难的城市如今以略显温情、宁静厚重的姿态,覆盖了曾经残忍的记忆。在和平纪念公园里,原广岛工业展览中心残骸遗址、千羽鹤纪念碑、和平纪念馆等一系列建筑中,昭示着这个在灾难中喘息的民族令人敬佩的坚定与恪守。

  人类在灾难中流血,记忆创痛后结痂,承受无法忘却的恐惧。灾难文学传达给我们的,不是灾难过程的浅显记录,也不是痛苦情感的放肆宣泄,而是以一种特殊的“礼物”形式,带给文化沉思的机会。

  反思与复建:灾难文化式思维构筑

  文化的内核是人学,这一使命决定了它要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和生存前景。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打开疼痛的记忆亦是切除精神死肉的寄生。肉体的消失无法毁灭信仰,灾难文化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情感的追溯,也是精神的重生。

  加缪用鼠疫象征着法西斯强权,麦尔维尔用一条白鲸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灾难,而詹姆斯·鲍里克在《海变》中描述的则是人类研制出的新型病菌。乍听起来好似好莱坞大片中的桥段,但由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写来,在英雄赴难的模式上被重新赋予极为严肃的主题,没有刀光剑影、战火横飞,人类自己也难逃“高科技”的泥淖,深陷歧途,并已沦为现代技术理性的天然“婢女”。

  所以薄伽丘历时5年,写下了这部与《神曲》齐名的《十日谈》。在1348年曾一度美丽繁华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发生的瘟疫浩劫中,10名青年男女侥幸存活,从一座触目凄凉的死城出逃,来到阳光灿烂、歌声欢畅的人间乐园。而村上春树的《神的孩子全跳舞》作为日本灾难文学的代表,通过灾后日本人生活的纹理展示,关注地震所引发的种种现存人类精神危机。地震无疑伤害了村上春树,带给他无可奈何的失落感,当思考超越了天灾本身,最终揭示出只有爱才能使人走出心理阴影的主题。用灾难场景演绎出复杂的现实状况,在这强烈的对比中,灾难后的重生与封建主义的挣脱解放完美呼应。

  灾难带给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深刻反思与自省,人生况味、人性善恶、自然法则等命题让人类不得不从灾难中重新面对自己。灾难题材的文化作品,在展现灾难真实、挖掘灾难背后人祸因素的同时,对人们抗争历程和人类精神的伟大的描写,命运压力之下,对人性真实、人类存在普遍意义的探索,都是它所带给人们的巨大的精神构筑。灾难最可怕的是对人类精神的毁灭。

  灾难文化创作中,其开解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看待灾难,如何尊重生命。学会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和镇定,提高自救能力,乃至拥有“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我们以文化铭记灾难,纪念逝去的人们,剥离生死的苦痛,呼唤心灵的重生。

  文字记录

失明症漫记失明症漫记

  《失明症漫记》

  本书虚构了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势。政府在惊恐中将失明的男男女女关进了废弃的“疯人院”,以期在隔离中令患者自行“消失”。以轻松语言演绎了一段沉重的悲喜剧,人性中的恶与善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孤海8日谈孤海8日谈

  《孤海8日谈》

  宣称为国内首部灾难励志书的这本小册子,虚拟了2003年SARS横行时,8个人乘着游轮乌拉号逃离城市,每天讲述一个寓言,其主题包括恐惧、孤独等人性弱点,人们从最初的不安到恢复勇气,最终回归城市奋斗。

《蝇王》《蝇王》

  《蝇王》

  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最成功的哲理小说,曾被誉为当代灾难小说的开山之作。故事描述了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6~12岁的儿童在躲避核战争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借孩子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 文学 灾难 艺术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