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我见过你的微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30日 07:38 精品购物指南

  我见过你的微笑

  显然,灾变才是我们身处的星球的常态,如黄也平先生曾说的那样: “世界是从灾难开始的”,“苦难是我们的故乡”。

  不知道2008年后的这几年里,有类似感悟的人多不多。世纪初的几年,是风头浪尖上的几年,让人格外有身处大时代的快感,然而,突然间,冰雪暴来、地震来了,而且接二连三。那些与人类历史有关的传说,多半与灾难有关,女娲、精卫、诺亚方舟、摩西出埃及,都是灾变画卷。

  检点一下曾经触动过自己的灾难片,倒不是天崩地裂的那些个大制作,而是李安的《冰风暴》。

  故事发生在1973年,其时的关键词是水门事件、性解放,是更深的变革,也或许是更深的灾难。从前的革命、变革动摇的是社会结构,这次撼动的却是整个世界的最小细胞——家庭。康涅狄格州的小康之家,从父母到儿女,都在这个风头浪尖上,一家人都以为自己要找的是自由,积极或消极地对一切约束进行反抗,于是放浪形骸,各有各的天地。记忆里最清晰的一个细节,是在换偶派对上,所有人把车钥匙放到一只盘子里,抓到谁的钥匙,就是谁。就在这个时候,冰风暴来了,邻居家的孩子死在了风暴里。劫后重逢的一家人,心有余悸地,一点一点找回往日的温情,最终发现,他们所能够依傍的,不过是身边的家人,所以要格外珍惜。

  灾难也有正面意义,视野里的一次灾变——不论是真实的灾难,抑或灾难片,都足以让此前飞驰着的、昂扬的我们,稍微放慢一点脚步,像是在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兜头来的一盆凉水,将我们稍稍打回脆弱的原形。不免开始打量自己和所在的世界,开始细细琢磨,自己和这灾难之间的关系,犹如一只蝴蝶,开始琢磨自己和一场风暴的关系。

  灾难也是种免疫激活,有些情感,在平静生活下,会逐渐进入沉睡状态,灾变却将它们唤醒,比如爱情、亲情、友情。“冰风暴”之后,我们才更愿意在人和人的关系里,找依傍,找桃源。

  所以,我们记住了风暴,却也记着深圳打工仔杜登勇在零下四度的结冰路面步行100多公里,去找他失去音讯的女友,湖南衡东的一位村民将44名翻车的大巴上的乘客带回家去,还有车站维持秩序的那个士兵,抱着一个孩子微笑。

  犹如王菲《新房客》歌中所唱:“我见过一场海啸,也见过你的微笑。”

  那些未发生和已发生

  马尔代夫——沉没倒计时

  从高空望去,马尔代夫不愧为印度洋上的一串明珠:1190个苍翠群岛镶嵌在蔚蓝的海面上,被称为“人间天堂”。不过残酷的事实是,马尔代夫的全国平均高度仅高出海面1.5米,如果联合国对全球暖化下海面上升速度计算准确的话,最快一个世纪这些岛屿将被海水逐一吞噬,成为地球村上最早一批承受恶果的“气候难民”。

  生化危机——最有影响力的灾难游戏

  《生化危机》是一款Capcom开发的游戏,这个系列自从1996年3月22日登陆PS平台以来,开创了生存恐怖游戏的新纪元。故事发生在安布雷拉公司的生物工程实验室,一种病毒突然爆发了并迅速传播着, 面对着几乎无法控制的局面如何展开自救和救援。这个游戏系列除了有大批死忠粉丝外,曾被翻拍成电影,如今《生化危机4》已登陆iPad,《生化危机6》也即将推出。

  无远弗届

  史上最伟大的图片社马格南成立于战火纷飞的20世纪40时代。马格南的创始人之一、史上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有句名言: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史上最伟大的图片社马格南成立于战火纷飞的20世纪40时代。

  马格南的创始人之一、史上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在全盛时期,世界上无论何处爆发战争,都会立刻出现马格南摄影师的身影。卡帕、马格南和那些战地纪实照片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最初的摄影情怀。实际上,灾难和战争不仅是这些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在图片为王的平媒时代,马格南作品是记录灾难的一手材料——它们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世界政局。

  然而,在最初的震撼过去后,争议应运而生。卡帕最有名的照片《士兵之死》因拍下了一名战士中弹的瞬间而著名,但作品发表后不久即出现了对其真实性的质疑。有人认为它只是卡帕在训练场上的抓拍,因过度演绎而成为经典。卡帕本人一直回避谈及这幅作品,直到他最终在战场上触雷而死,对《士兵之死》的争论仍未平息。

  1993年,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了《饥饿的苏丹》,因照片记录下了死亡威胁下的饥饿儿童而备受道德谴责,并引发了对记者伦理道德的普遍讨论。卡特在获得普利策奖两个月后自杀,他留下的名言则是“追求真实的人,只有去死”。2010年,中国摄影师卢广在拍摄大连漏油事件时无意中记录下了一名消防队员的死,虽然后来这组照片获得了国际大奖,但他因此陷入了长时间的自责──卢广的偶像正是马格南第一代战地摄影师尤金·史密斯。

  马格南的前几代成员每一个都是杰出的战地摄影师,几乎每一个都死在战场上。凯文·卡特以生命为他的名言佐证,这似乎已经成了灾难记录者的魔咒。

  而今,我们从乱世走到相对安稳,战乱和天灾不再是常态,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也从平面走到立体: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可以说我们离灾难更近了。但是卡帕所说的“不够近”是否依然成立?人们对灾难的近距离记录是否侵犯到了最底线的生命尊严?对灾难记录的真实性要求,是否超过了人道关注?──或者回到根本,我们为什么要记录灾难?

  几十年过去,马格南摄影师的创作重点已经从灾难纪实逐渐转到商业和艺术摄影。然而2008年,卡帕死前的最后几卷胶片忽然面世,仍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时隔几十年去看,那些粗糙的黑白影像依然令人惊叹。走在平静草原上的士兵、战场上温柔的笑脸、直视镜头的坚定目光,与《士兵之死》一样,这些照片的魅力在于影像内里最本质的人性的美好,在残酷环境中对命运的抗争。也许人们记录灾难的初衷正在于此:虽然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但我们依然有希望。

  卡帕毫不讳言地说过:“我认为战地记者比起军人,能获得更多的酒、更多的女人,更好的收入和更大的自由。”但重要的是:“就这场游戏而言,拥有选择立场的自由且被准许做个不受制裁的懦夫,却能叫一个战地记者备受折磨──生命,是操在自己手中的。”

  纪实作品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发生背景,更取决于记录者的胸怀。生命操在自己手中,对于那些记录他人生命的人,他们的手也许更为沉重。灾难无可避免,对灾难的记录和对记录的争议也必将持续下去。一张好照片仍然需要我们离得更近,但在今日,也许不再是炮火,而是我们自己──正如后人对卡帕作品的评价:心灵的见证。相由心生,无远弗届。

诺曼底登陆日诺曼底登陆日

  在诺曼底登陆日,卡帕甚至跑在了士兵的前头,他的背后就是德军的机枪扫射和炮火连天的轰炸,最后仅有10张模糊但珍贵的底片幸存。

遗留下来的城池记忆遗留下来的城池记忆

  遗留下来的城池记忆

  意大利:庞贝古城

  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的庞贝城,在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1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9月24日,这座古罗马帝国最繁荣的城市因维苏威火山爆发,在18小时之后消失。由于被火山灰掩埋近2000年,如今被挖掘出的庞贝古城墙体的红色依然能保持色彩绚丽,300座位的斗兽场、5000座位的圆形剧场,以及4万个座位的大型体育场几乎都保存完整,天灾令它获得了另一种永生。

  中国江苏:古泗州城

  泗州城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曾经是历史上淮河下游的一座重要都市,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没顶之灾,16年后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如今这是全国唯一 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完好保存下了300年前的城市状况,堪称中国的“庞贝古城”。

  欧亚黑海:诺亚洪水遗址

  美国探险家曾在黑海海底发现了史前建筑,这座水下建筑具有7000年前石器时代土耳其内陆地区远古人类建筑的明显特征,不但能为《圣经》中所记载的数千年前致使人类遭灭顶之灾的“诺亚洪水”提供重要佐证,甚至有可能改写中东乃至全世界的人类历史。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事故共造成31名消防人员死亡,数千人受到强核辐射,数万人撤离,保守估计苏联共花费了180亿美元以及50万军民处理此事件。后有游戏《潜行者:切尔诺贝利阴影》以此事作为背景。

  文人灾难论

  瓦当  出版人、作家

  当已发生或未可知的灾难以文学或者影视作品形式呈现时,能打断人的日常松弛,使受众在一段时间内将精神集中到紧张状态,最后形成对生命本体的艺术反思。但电影这样的艺术载体很容易演绎成商业大片,无论《2012》或者《日本沉没》这样的灾难片,多半以浮光掠影式的末世场景营造感官刺激,而灾难文学所能在脑海中展现出的苦难画卷更能将我打动。对于这点国外作家做得很不错,笛福写过《伦敦大瘟疫》,伏尔泰写过《里斯本地震》,而国内作家这方面的反思能力相对表面一些,很少能看到基于灾难所产生的伟大作品。直面灾难文化能让我不那么狂妄,对不可知的宇宙产生敬畏,从而明白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索取的观念,生活得警醒,学会谦卑,学会不去惊扰生存环境。

  李莹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博士

  在日留学8年,经历过一届地震中的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当时震感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已有外国人当场叫了出来,可台上的表演者还有台下的日本观众均安之若素,那一幕至今印象深刻。从小所受各种防灾训练,似乎已让他们做好了面对灾难的准备。灾难电影当然有耳熟能详如《日本沉没》《龙卷风》《后天》等,但我始终觉得真正能最大范围内作用于人心灵的,反而是一些讲究平民精神的作品。不一定表现地动山摇、千钧一发的时刻或场面,却以一种平实人文的视角去写人在困境中的不屈和向上,如《犬の物语》等,关于人情味和奋斗精神,对于灾难展现出一种打动人的淡定视角。

  陈峰  酷6网总编辑

  我学的是历史,看过很多历史上的天灾人祸事件的记载,但那些多半只是概念化的数字。虽然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很大的灾难,但无论是诸如《地动天摇》一类的灾难片,还是刘震云那部纪实文学《温故1942》,现在越来越感觉到现实环境的残酷跟历史事件不同。尤其我身为河南人,看到《温故1942》里的河南大旱灾场景,细节描述处几乎惊心动魄,从此牢牢树立了一个观念:遇到灾难时,人的生命比什么都更重要。

  (撰文:漂漂   插画:剑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标签: 文学 灾难 艺术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