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绝密》:新闻理想主义的胜利

2013年06月03日 07:50  精品购物指南 微博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新闻媒体谴责军方对新闻记者的控制。话剧《绝密》就在那一年诞生。它讲述了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而新闻与政治的较量,在事件过去二十年后仍然继续。而今又过了二十年,这部讲述美国“家丑”的舞台剧,在美国大使馆的支持下,将于6月4日起登上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绝密》:新闻理想主义的胜利 《绝密》:新闻理想主义的胜利
《绝密》:新闻理想主义的胜利 《绝密》:新闻理想主义的胜利

  新闻撞政治,谁能赢?

  《绝密》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67年,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设立了一个专门工作小组,编写1945年起美国对越政策的历史。调查报告在1969年完成。这份长达7000多页的长篇大论被定名为《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一份国防部预先研究》,但人们多直接称之为“五角大楼文件”。

  《绝密》的大幕就从《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获知这份秘密报告开启。1971年6月12日,在《纽约时报》记者斯考蒂-赖斯顿儿子的婚礼上,刚刚执掌邮报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得知了“五角大楼文件”的存在。她用最快时间找到电话,拨通了执行主编布拉德利的号码。

  “真见鬼!这是一个华盛顿的故事,而我们却被别人抢了先。”布拉德利在电话那端恨恨地骂道。

  然而几天后,事情发生变化。白宫对《纽约时报》披露“五角大楼文件”恼羞成怒,下令停止关于这一报告的任何刊登。而凯瑟琳决定迎头赶上。她清楚政府的枪林弹雨会瞬间转向自己的报纸,但在那一时刻,这位新闻人发愁的,仅仅是自己从未见过这份文件。

  要不要刊登这份绝密文件?在这部仅有两幕的话剧中,这是第一幕最重大的议题。记者抱着内含4450页文件的纸箱从波士顿来到布拉德利家中。这些没有页码、甚至也不按照时间排序的文件,光整理就是一项浩大工程。布拉德利坚持他们必须在第二天刊发这一报告。一边,编辑、记者正手忙脚乱,而另一边,布拉德利还要面对专程从纽约赶来的律师凯利。是为了避免刑事起诉而知会司法部长,还是为了爆炸性新闻放手一搏?在布拉德利的客厅里,编辑、记者、律师为此事争论不休。最后,电话打给了凯瑟琳-格雷厄姆。

  当凯瑟琳-格雷厄姆在电话里说出那一声“Yes”的时候,美国新闻自由的疆界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这一事件被视作美国新闻自由的响亮号角。白宫的暴怒完全可以想象,接踵而来的起诉、辩论也并不令人意外,但在政府隐秘与公众知情权的较量里,天平偏向了后一边。

  职业、良心与历史

  “我为什么那么做?我为什么决定刊发?我知道刊发的风险不可估量。我们可能会挑起与总统的灾难性对抗……我朝外看着阳台,看着那些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投入到我的报纸的男男女女,并且从中找到了勇气。我知道要做出什么决定。”

  在第二幕开头,凯瑟琳-格雷厄姆面对观众,做出了这番独白。

  这部话剧讲述了《华盛顿邮报》的抗争与胜利,却没有述尽这些新闻人的委屈与不甘。在后来出版的自传中,格雷厄姆透露,因为最初没有拿到绝密文件,新闻编辑部只得加工别人稿件,编辑们“一边做版,一边抱头痛哭”。

  “逼迫”手下记者、编辑在七小时内完成四千多页文件整理的布拉德利,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搬上舞台。在让达斯汀-霍夫曼崭露头角的电影《总统班底》中,布拉德利也是那个立场最坚定的人。年轻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对水门盗窃案持续深挖,《华盛顿邮报》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遭到威胁。但布拉德利一直站在支持记者和新闻自由的这一边。他的坚定也使日后“水门事件”公之于众及尼克松下台成为可能。

  同样是尼克松、同样是新闻与政治的对抗,相比引发总统辞职的“水门事件”,“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的知名度要小很多。虽然创作空间巨大,但是《绝密》选择了忠于历史事实。

  “基于事实的戏剧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经久不衰并且引以为豪的传统——该体裁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威廉-莎士比亚。纪实戏剧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他们理解自身所处的世界以及先辈们的生活。”编剧杰弗里-考恩说。

  杰弗里-考恩当过记者、写过剧本,同时也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的教授。另一位编剧勒罗伊-阿伦斯也是记者出身,在“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期间,就任职于《华盛顿邮报》。一位学者与一位当事人的创作搭配,让这部剧作对于事实更为苛刻。事实上,除了考虑舞台呈现,将几位次要当事人合成为一个角色,《绝密》的故事几乎可以当作历史进行观看。

  这出戏剧的色彩显然无法与历史剥离开来。从1950年代末开始,美国就陷入越战的泥潭。1965年开始,关于越战的讨论越来越多,声音也从大学校园逐步扩散至社会。除了新闻人的职业敏感,对几千英里外战争的拷问显然是促使《华盛顿邮报》人决定刊登“五角大楼文件”的重要原因。在说服发行人格雷厄姆时,布拉德利相当激动:

  “我们都觉得《华盛顿邮报》掌握的信息涉及我们的政府所极力隐瞒的越战真相。这些文档表明,政府一直都在对我们撒谎。如果我们屈服,那《华盛顿邮报》就可能会沦为购物中心的免费赠刊了。”

  历史已经写成,但从未成为往事。2008年,《绝密》在美国巡演。看罢该剧,《费城问询者报》的霍华德-沙其诺写道:“这部剧与整个70年代的历史发生了共鸣,我在舞台上看到了越南战争,而我心中,想到了伊拉克战争。”

  美剧“熟面孔”大聚会

  在这部仅有100分钟的两幕话剧中,很多情节都在高速间闪过。白宫里尼克松的暴怒,编辑室中布拉德利的激动,电话一端格雷厄姆的犹豫和思索……空间场景的转换大多依赖灯光的转换完成。虽然角色众多、场景复杂,《绝密》的舞台和灯光都非常简单。

  “这些演员开始也有疑虑,毕竟他们是见过大世面的。”导演斯蒂芬-萨克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解释道。

  说他的演员们见过大世面并不夸张。在《绝密》中演出的几乎都是好莱坞的老戏骨。在热播的美剧《欲望都市》《豪斯医生》《CSI犯罪现场调查》《24小时》《绝望主妇》中,他们的面孔都时常出现。而饰演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则是《绯闻女孩》中Queen B的妈妈玛格丽特-科林。脱离了美剧中惯用的华丽场景与各种视觉效果,在《绝密》的舞台上,完全要靠身体和声音去说服观众。即便对这帮老戏骨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两幕中,几个关键人物都拥有大段的台词。第一幕中,三个记者在布拉德利的密室中整理文件,通 过三人的你一言我一语,不仅将文件的内容交待出来,更透露出《华盛顿邮报》的新闻运作制度。而在客厅里,布拉德利与律师凯利唇枪舌剑,前者的立场、后者的担心都一览无余。而到了第二幕中,法庭辩论完全倚赖凯利的个人发挥,庭审的紧张气氛,也全凭对白营造。面对大段对白,饰演凯利的亨利-克拉克也有不小的压力。“幸好我大学念的是哈佛,不然可能都背不下来这么多词。”他笑道。

  2011年,《绝密》曾经来中国走过一遭。在上海,虽然用英语演出,但格雷厄姆的每段独白完毕,都会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而在北京,除了在剧场里演出,编剧杰弗里-考恩还与大学生们座谈。前来的学生大多是新闻和法律专业,在他们青春的脸上,洋溢着对新闻理想主义最终获得胜利的欣喜。

  这也许是最具有百老汇特色的大团圆。为之佐证的是刚刚获得托尼奖提名的话剧《幸运儿》。剧中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记者正是因为勇于揭发政府黑幕,最终获得了普利策奖。即便仅仅在话剧舞台上,这样的胜利也足以感动台下的观看者。(文/水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