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制陶者可可:日用即道

2013年03月29日 14:30  新浪尚品 微博

  抟土为器,在中国已有近万年的历史。陶器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孕育了我们的审美传统。

可可女士可可女士

  文 张依萌

  低调是陶的美德。它虽不具青铜的阳刚,又无玉石之温婉,却以人类第一项伟大发明之神圣,携道法自然之质朴,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如影随形。

  出于对陶艺的热爱,现代设计专业出身的可可,在清华美院陶瓷系进修学习之后华丽转身,成为一位快乐的“和泥者”,沉溺于抟土制器的愉悦而不能自拔。技艺稍进之后,她更于京郊上湖之滨建起了属于自己的陶艺工作室。

  每一个制陶者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可也不例外。成长于三秦大地,接受了黄土地的滋养和厚重历史文化的熏陶,可可的身上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文底蕴。与陶土结缘,或许正因为此。

  “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在满足生存需求之余,人类还有着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对“美”的追求。

  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有着不同的面貌。或具体,或抽象,或陈列于神殿庙堂,或深入于城乡市井。其存在的状态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性格与审美,更留下了制作者深深的烙印。

  可可对陶瓷也有着自己的解读。习艺之初,可可便以"师法传统,尊崇自然,日用为主,自成器象"为旨归。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力求完美,但不刻意雕琢,唯用“朴”与“拙”来成就“雅”。她在认真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努力寻找适合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除了拉坯成型之外,又尝试了手捏、泥条盘筑等多种制胎方法,而陶质又常以夹砂为之,其所体现的稚拙淳朴和典雅厚重的感觉,为当代陶艺作品所不多见。

  在釉的选择上,可可喜以单色,或以简单线条写意勾勒,从不施繁复的图案,而是用浑厚饱满的器型给釉色的鬼斧神工留下一个自我施展的空间。窑变的锦上添花,使我们在可可的作品中有时能看到金属或玉石的质感,有时又见“金丝铁线”意味的开片,有时又能看到宋代流行的鹧鸪斑、兔毫效果,陶土和釉色的各种表现可谓淋漓尽致。因此,她常常说自己的作品是“半为人造,半为天造”。

  或又试想瓷坯细腻如宣纸,单色釉下衬以寥寥数笔的花草,尽得水墨画之意境,而淡雅更胜一筹。传统与现代非常完美的统一在一壶一盏上。

  她爱茶、爱花、爱美食。因此制作了很多相关的不同功能的器皿。她的家和工作室,都如同一个居家艺术馆,自制陶艺随处可见,件件都极富情趣。

  可可的先生是一位考古学家,这也使得她有更多的机会与文物精品零距离接触,并从中获得启发。可可的陶艺因此有更深厚的文化积淀,既轻盈,而又不失厚重;有抽象,也有具象。除了精致的小物件,也制作大型器皿。如令人印象深刻的仿铜犀尊。以动物形象为容器造型,自远古已有之。犀尊虽仿自商代吉金,而观其气质,却使人不难联想起华县元君庙遗址所出的陶鹰鼎,器身所施的釉色又极具犀皮的质感,犀尊融合两代形意于一身,可谓深得古器意趣,而不失新意。

  可可的作品力求平实、自然,希望使用者能够与之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得用为先,而不失朴雅。在浮华之风日盛一日的今天,她的“日常用器”有如一阵清风,带给我们无上的清凉。

  不同于一般的陶艺家或工匠,可可制陶的出发点纯粹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她不仅沉迷并陶醉于和泥、拉坯、施釉、装烧的劳作当中,而且还以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乐。每每一窑作品出炉,便迫不及待的分送各位亲朋好友。由己乐而众乐才是她的大乐。

  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一方面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使我们与自然渐行渐远。在充满各种先进的电器和工业制品的家居空间,实在应该尽可能地添置一些手工的生活用品,让我们的生活有些天然的趣味,有些只有由手工的劳作才能产生的温暖。艺术决不是高高在上只可观赏的对象,艺术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可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带给我们喜悦,正是由于它们是如此的平常,而又是如此的不平常。这些盆盆罐罐既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同时也是我们的日常所需。“日用即道”此之谓也!

  可可简历:

  现代设计专业出身的和泥者。出于对陶艺的热爱,入清华美院陶瓷系进修学习,遂沉溺于抟土制器的愉悦而不能自拔。习艺之初,便以"师法传统,尊崇自然,日用为主,自成器象, "为旨归。希望能够自娱之同时尚可娱人。技艺稍进之后,建上湖可可陶艺工作室,以馈赠亲友之礼品的制作度时消日。经年累月,所做器物虽然多属日常,如饮茶、文房、插花、焚香之具,但亦有可观可賞、足以自珍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