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已久的“茶百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6日 07:53 《天下美食ZEST》杂志
赴今人宴,主曰“为君泡茶”;赴唐人宴,主曰“为君煮茶”;赴宋人宴,主曰“为君点茶”。
“泡茶”、“煮茶”都是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饮茶方式,那么“点茶”是怎么回事?“点茶”和失传已久的传统技艺“茶百戏”是什么关系?
失传的宋代技艺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茶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很多人都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热爱“分茶”之人,他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有“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十分盛行。向子諲《酒边集·江北旧词》有《浣溪沙》一首,题云:“赵总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茶、弹琴”。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茶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Tips:
斗茶、点茶、分茶的关系
斗茶:可以理解为是评比茶叶品质和比试品饮技艺的一种活动。宋代的斗茶比试的内容主要是茶的品质和点茶、分茶的技艺两个方面。
点茶:是一种能使茶汤中形成丰富泡沫的技艺,带有艺术性和娱乐性。
分茶:是随着点茶技艺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不仅能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还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案,更加提高了点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也使斗茶活动更为兴盛。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茶汤”,都是茶叶磨制成的茶粉冲成的,不是现代人们日常饮用的茶叶泡出的“茶汤”。
点茶流程图
编辑手记·一根筋的学者
彼时读书,也曾因“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而疑惑,却从未深究过渊源。有时生活的亮点就在于,自己和他人经历了同一想法,这想法在自己这儿不过一闪念,而别人却把它延续了下来。
初见章志峰,全然不像想象中“学者”的考究样子,反而更像自家舅舅。他大眼睛,须发黑密,语速很快,举止自然,没有因为任何杂念而显得拘谨。交谈中,他对提问几乎没有过犹豫,即问即答。只要提到他的“茶百戏”,他的大眼睛就会闪烁着孩子般单纯的光亮。
为了复原“茶百戏”,章志峰苦学深究,举家借债,心力交瘁,一切付出仅仅源于那你我都曾读过的诗句。末了,我问:“茶百戏”于你算是什么?他说:“它已经和我的生命分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