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人物 > 正文

何亚雄的中式筑建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22日 09:40 三联生活周刊 微博

  正如同国学成为当今显学,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养分的建筑师们,虽是“非主流”,倒也创造了不在少数的新中式作品,唤醒潜伏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院落情结,重构家族文化、建筑审美。何亚雄,当属其中佼佼者。

  大院已被雨打风吹去

  与学术意义上的王澍不同,自称草根建筑师的何亚雄似乎更多拥有商业意义,这些年花着开发商的钱,从南到北一直践行着新中式建筑梦想。

中国式庭院中国式庭院

  “庭院深深深几许?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欧阳修一首《蝶恋花》道尽东方庭院神韵。中国人心中的庭院不仅是建筑格制,更是精神家园,意味着栖居的传统和诗意。而当今城市已变得不再像中国城市。庭院深深、寻常巷陌、柳絮斜阳不再。高楼里的人,忘了从哪儿来、又往哪里去。于是有人怀念起文化意义上的大院。“在大院里,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一个人跟群体关系的处理问题。在大院中生活,你随时随地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知道别人的安危冷暖都是跟你息息相关的,你自己的安危冷暖呢,也跟别人有关系,这是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代化,就是要把一盘散沙的国民组织起来,不是让大家关起门来各顾各。”这话居然是孔庆东说的。

  在前行中回归

  何亚雄,著名建筑师,60年代生人,钟情于中式院落建筑,致力于用有诗意的作品诠释自己的中国情怀。

  “中国建筑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院落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院落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而且是家的核心。有院落的地方,就有我们最真实纯朴的情感与记忆。巷、道、瓦、檐、廊等这些元素,形成传统院落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感,形成了我们独特的院落空间氛围。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怀,这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栖身的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特征识别,而院落就可以将这一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常年旅居加拿大,比较寡言,谦和多礼,却也造型时尚,还酷爱高尔夫,让初次相见的人很难把他跟那个对中国建筑有深刻思考的人联系在一起,很难相信各地清华坊系列、青城山上善栖、成都中国会馆等这些声名远播的新中式建筑佳品出自他手。

  2011年的中国会馆落址于成都金堂的中河畔,立屹于河边上的院子、“私人外交馆”,以新东方主义元素更加扩展和丰富了中国风内涵。他一心用最当代的形式,建造西南最大的四合院民居群落。“这会是我自己都很难超越的作品。”说这话时,他语气十分认真。

  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行走于国内各地,从那些正在消逝的古建筑中寻找灵感。这是他的回归方式。

  他说,从房子的选择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志趣性情,而背后的意义,是中国人“外儒内庄”的处世态度、人生哲学的隐喻和表达。社会发展越现代,在居住空间上对传统的回归意愿越明显,比如对中国宅院的向往。回归就是回到生活本身,回到心灵深处,只有具备历史和时间记忆的环境才是心灵栖居。中国的建筑应该反映一种“隐”的文化,把这种回归内蕴其中。

  中国会馆远离闹市,依山傍河,在重重院落深处藏山纳水,隐含东方的处世哲学和“天圆地方”的世界观。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回归。

  漫漫求索路

  “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探索怎样将新东方主义的建筑风格,从做作变为自然,让这些建筑在风格上浑然天成,而不是通过外在元素的叠加来实现。所谓的自然,就是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结合得更贴切、更舒适。这个过程从刚开始的由简入繁,发展到后来的去繁就简,我们感觉到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更接近了。”何亚雄这样评价近10年自己的心路历程。看得出来,他对早前的清华坊系列作品并不十分满意,那里面或许就有他说的繁琐与做作。

  他行走于各地,广泛深入考察古建筑遗产,对比各地建筑特点,做了大量的系统整理研究。越是了解得深入,他越坚信自己的坚持是正确和必要的。他说,中国的院落实际上是非常重视实用性和舒适性的,对采光、节能、保暖、通风、起居都有非常人性化的考虑。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苏州园林,无论是徽派建筑还是川西民居,在建筑构架和空间尺度的把握上,都与地域气候、日照、地质、地貌、景观有着完美的结合。“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是将人、建筑、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这种设计理念非常先进,即便放在全球化的今天同样值得推崇。”

  10年来,何亚雄一直在新中式建筑领域探索,他的作品需要业界与市场的共同检验,所以他既需要保持创造力,也需要保持对市场的精准判断,力求建筑创新和商业性成熟的无缝对接,这是他多年来一直试图把握的平衡。2004年,广州清华坊被《新周刊》评为年度建筑;而中国会馆,去年到今年,又是殊荣连连。

  中国建筑也当与时俱进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他认为需要“得其神而变其形”。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工艺技术都得到飞速提升,建筑新材料推陈出新,建筑师必须与时俱进,中式建筑必须要与最新的建筑技术、最新的建筑材料接轨,才能真正更好地传承中国建筑精髓。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建筑,但建筑除了是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之外,还与精神生活和审美息息相关。除了尽可能强大的功能性,它还需顺应时代生活潮流和文化取向,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适合生活的心理环境。新中式建筑尽管讲究回归与传承,但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扬弃,正如中国会馆暗含传统哲学思想、中国风味浓郁,却又更强调与时代契合的交际功能和商务功能。一个器宇轩昂的超五星级酒店成为它的门户与中轴重心,再依次铺展开一个个的私人宅院。在用材与工法方面亦如此,屋瓦远看是传统建筑的青瓦形色,有熟悉的外观、色彩、肌理、光泽,却采用的是独特的铝合金材料,这样会在防水、耐久与保温隔热等性能上表现更好,质量和使用性更好。又如水循环处理也十分成功,用现代科技净水技术,将天然河水经净化处理达到中水水质再引入园区内河网,再通过湿地与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二次天然净化,让流淌着活水的河道恣意环绕在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

  何亚雄

  有义务重拾中国传统

  对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建筑风格的普遍西化,何亚雄说,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他不反对将西方建筑风格融入中国,事实上,中国建筑发展史从来都是一部让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兼收并蓄的历史。

  他十分欣赏民国时期的一些建筑,他说,那一代的海归建筑师,具备当时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及手法,但他们的作品却仍然传承了中国的文脉,这些建筑至今仍充满了生命力。近年的城市大开发过分重视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致使千城一面,这种状况会随着时代推进而急需改变。上世纪80年代国内建筑学术界就已有人开始倡议,将民族性的建筑文化传承下去。尽管当时反响甚大,但很少有人付诸实践。因为不仅建筑材料、工艺手法完全不同于过去,公众与市场的建筑审美观也发生了裂变。即使如此,有人也做了些尝试,譬如,一些城市想在楼顶统一加盖绿色琉璃瓦,这些做法不外乎希望表达一种传承。而何亚雄看来,这种粗浅手法如同在西服领带之外加一顶瓜皮帽,这是对中国建筑十分肤浅的理解,徒具形似而已。

  他认为,西方建筑是在不断进化过程中丰富起来的,中国建筑也应该有一个进化的历程,目前的问题是对传统的东西丢得太多,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建筑师甚至企业家,都有义务重拾中国传统,让它发扬光大。

  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近几年来,“文化安全”这个概念被祭出,前所未有地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就这个角度而言,肩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筑师,责任更加重大。对于这个问题,何亚雄承认他一点儿都不轻松。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