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剧本之争:妥协的产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15日 09:42 21世纪网
现在上映的版本最大的争议在于,它是妥协的产物。因为不断地妥协,我们看到了一部面目模糊的电影。
据昨天的统计数据,电影《白鹿原》经过一波三折的上映后,两周共计十一天内,斩获了八千多万的票房,不但过亿毫无压力,加上接下来的十一黄金周假期,估计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对于一部艺术风格的电影而言,这已经是不俗的成绩。但是相对于票房,估计更吸引人眼球的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剧本之争,愈加扑朔迷离。
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导演王全安接受媒体采访中说,《白鹿原》的剧本命运多舛,可称之为史上最难拍的电影。
早在2002年时著名编剧芦苇接受了改变小说的工作,从2003年到2007年之间,他共写七稿剧本,每稿都超过了六万字。2005年国家电影局研讨电影剧本时,他突然发现提交的剧本与自己写的剧本差异很大,导演王全安解释说,因为当时芦苇提交的剧本没有通过,他亲自上阵,用了十六天时间写出了新的剧本,并一次通过了电影局的审查。当时的情况,芦苇建议删掉自己的署名,因为这个剧本已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事情到此算是告一段落。
随后的《白鹿原》还是经过了一次次磨难,甚至遭受了上映之前的前两天突然“技术问题”推迟上映的蹊跷事件,才终于在大屏幕上与观众见面。但是争议随之而起。在上映之前,导演王全安私下里请过文化圈的一些名人观看过三个小时的版本,众人称赞不绝。但是等到在电影院看到这部影片时,原来三个小时的版本已经缩减到两个半小时,而且更为人诟病的是,其中的剪辑很多莫名其妙之处,故事的衔接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结尾部分,很显然是仓促为之,根本是没有结尾的结尾——任何一个愚蠢的导演都不可能用这种剪辑方式上映自己的电影,除非有不可控的力量操控。
此时,原来的编剧芦苇子在看完电影后,先是芦苇向王全安开炮,指责王全安2005年在剧本送审过程中“狸猫换太子”,还针对王全安的剧本和电影本身,批其没吃透小说,散乱无章。没两天,王全安这边奋起反击,制片人王乐和宣传总监周洲指责芦苇是胡说八道,甚至称对方是在走向疯癫。
让事态白热化的是,9月23日,网上出现了两版《白鹿原》的剧本,一版是芦苇的,一版是王全安的。从这两个剧本,很明显的一个差异在于,王全安选择了田小娥的情欲故事作为主线,而芦苇的剧本更侧重白鹿两家的家族之争。其实很难比较这两个剧本之间哪个更加优秀,剧本创作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只是因为饰演田小娥的张雨绮正好是王全安的妻子,于是很多人就顺理成章的认为,这是王全安的私心,是为了捧红自己的妻子才这样创作的剧本。但是从剧本提交的日期看,王全安提交审核的剧本时,与张雨绮并无深交,他们正是通过这部电影结缘成婚。私心一说很显然不成立。
从小说原著来看,想要很好的改编这部作品确实有着巨大的难度。
电影需要借核心人物作为线索,很好地串联起故事的发展。因此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必定会作出取舍。虽然芦苇的改编更加侧重原著的核心,从白鹿两家的家族之争全景地折射出了晚清到建国之间的历史发展,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段历史之间蕴含的许多敏感之处,导致了剧本审查的严苛。而王全安选取田小娥的故事,无论是出于市场方面的考量,还是出于故事改编之初的便利,都无可非议。毕竟田小娥是《白鹿原》中一个很重要的线索,而且从这人物身上也反应出了整整几代人对命运无常的窥探,对压抑情欲的消解,对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的关注,对土地的讴歌与深情。
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这个人物的内心,我们也相信王全安能够讲述一个完满的故事。但是王全安创作了这个讨巧的剧本,却没有想到情欲故事的电影注定会受到政治敏感之外的另外一重敏感的审核和阉割。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三个小时版本的《白鹿原》,只能猜想着,如果是原来的这个版本上映是不是这种争议就不复存在了呢。
但是现在上映的这个版本最大的争议就在于,它是妥协的产物。因为这种不断地妥协,我们看到了一部面目模糊的电影。导演一直声称这是他拍摄过的最难的电影,这种难度不是因为资金从最初的两千多万到现在的一亿多;也不是因为剧本一再难以通过审查;更不是拍摄过程一波三折。更为集中的体现是,它是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它不遵从电影的创作规律,不是作者导演风格的作品,不是艺术的艺术电影。它是一部受到各种隐秘的权力控制,谁都想对其施加影响的电影。
芦苇与王全安的剧本之间,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追求,但却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之间妥协的产物,这种妥协意味着我们距离电影市场的成熟还有很长一段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