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罗杰-伊伯特:影评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13日 09:34 21世纪网

  “过去的二十五年里,我可能已经看了一万部电影,对其中的六千部做过评论。其中绝大多数我都已经忘记了,我也希望能这样。”罗杰•伊伯特在1992年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中说,“不过,那些值得记住的,我都还记得。它们都被放在了我脑海中同一个架子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老电影……之所以这么说,还有一层意思在于老电影已经摆脱了时间的牵绊。”

  影评只是电影的附庸吗

  多么迷人而有力的说法。十年过去了,罗杰的声音和他的大拇指(“Thumbs up”)依然是衡量电影的权威。这些年他又看了多少电影?写了多少评论?这些依然是个迷。或者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依然能读到那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回响于每部电影上映之时。罗杰的存在代表一种影响的力量。我们阅读一篇影评时,或是寻找认同,或者寻找质疑,但很少会相信别人的分析,我们更乐意相信自己的判断!弗朗索瓦•特吕弗曾戏言,在好莱坞人人都有两份工作,除了自己那份,另一份就是写电影评论。在这个大众化的阅读时代,任何文字的深度和力量都会被消解,更何况这样的评论只是电影的附庸?对大多数而言,影评只是一种媒介,我们会看,或是不看某部电影的一种引诱性的介质。

  很少有影评人像罗杰一样,能够达到一种高度,让你放下某种戒心,信任他的判断。他持之以恒、喋喋不休,日复一日地推荐某些电影,没有让你厌烦,反而觉得他的眼光独到,选片精准,分析深入内心,不由自主地去认同他的标准和判断。我们不信任影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我们看完电影具有了自己的认识后,影评的存在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在阅读完《在黑暗中醒来:罗杰•伊伯特四十年精选》和《伟大的电影》后,我突然意识到,收录到这两本书的文字已经脱离了电影评论的范畴,成为了极具魅力的文艺作品。形成这样风格的一个标志就在于,你在阅读罗杰的影评,尤其是关于伟大电影的评论时,尽管没有看过他说的电影,但是你仍然能被他的文字所吸引。他所描述的细节,所分析的镜头,所提及的导演以及演员,都仿佛是如此熟悉,我们开始意识到,尽管我们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想去看他提及的电影,而且有种迫切的愿望去一点点印证文字中提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伟大细节,是否像他所言的那么具有魔力。

  伟大的电影标准

  在《伟大的电影》的序言中,罗杰提到了入选本书的一百部影片“不一定是电影史上最了不起的一百部,因为真正的杰作是无法排行归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佳片榜单都是愚蠢之举。但是不妨这样说,如果你想纵览电影诞生后一个世纪内的里程碑之作,那么请以本书作为起点。”话是狂傲了些,但是完全有资格担当得起。一百部电影相对于浩瀚的电影史当然不算什么,但是一百部“伟大的电影”就意味着一种影响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滋生全靠这一篇篇文字的魅力。电影博士李洋在《伟大电影的标准》一文中,提到了罗杰的标准:“‘伟大’这个标准是复数的,它是经典、独特、催人泪下、激动人心、过目难忘等等形容词的另一种说法。当罗杰•伊伯特告诉我们一部影片是‘伟大’的,往往没有具体的标准,他只是在提示今天的青年不要忘记历史中的杰作。伟大本身不是一个标准,它是从不同标准中升华出来的对电影最高的尊敬和热爱。‘伟大的电影’不会按照某个标准以相似的方式再次出现。它一旦出现,立刻带来新的标准。”伟大的电影不是标准,它只是以一种影像的方式揭示某种真理、揭露真相、揭发困境;诉说人性的伟岸与渺小,丑陋与死亡等。这是个诉说不清的标准。

  到底什么样的电影才是伟大的呢?我们也许可以借用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十四个定义中提到的,每次观看仿佛是第一次观看,每次观看都有新鲜的感受,都会发现新颖的观点,都会有着悸动的体验的影片就是伟大的电影。罗杰也提到了他自己的观影经验,他说本书中电影有许多都是看过十几遍,其中有将近五十部他曾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研究过。他还提到了英国影评人德里克•马尔科姆的选择伟大电影的标准,那就是“一想到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些片子就感到无法忍受”。对照这个标准,难怪我们对身边的越来越多的电影感到不耐烦,想想正在影院上映的国产大片,我完全可以说,一想到可以不用看这些电影,我就欣喜若狂。

  电影是时间的碎片

  罗杰在关于斯皮尔伯格的一篇评论中辛辣嘲讽了一下好莱坞电影,他说在好莱坞,笨蛋根本就不可能走多远。所以即使是拍烂片的那些人,通常也够聪明,很清楚自己都是拍的烂片,“好莱坞就是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你必须足够聪明、有天赋、有运气,才能一路往上爬,最终获得拍摄烂片的机会”。对照这段足够幽默话,观照下现在国产片的很多导演,真是愚蠢得厉害,明明拍摄的是烂片,偏偏要捧上了天,容不下任何批评和冷眼。一个烂片都不敢承认的电影导演,你还能指望他能有一天拍出好电影么?

  当然了,有烂片自然会有用之不竭的恶评。正像大导演罗伯特•奥特曼所说的,他不在乎恶劣的评论:“因为如果没有恶评的话,那好评还有什么意思?”一部电影史,能够流传下来的当然是好电影,伟大的电影,而那些大多数湮没无闻的呢,难道一定是烂电影么?电影是时间的碎片,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很多电影都会失落,这其中有好的,自然也有坏的。现在还有谁在观看那些默片,或者黑白影像?至少大众不会,他们更喜欢在电影院里,高声大笑,或者窃窃私语,他们喜欢的正是这种逼真的影像。如果偶尔有黑白电影上映,那也是为了可以营造出一种怀旧情绪,换句话说,与黑白色调无关,与人们的情绪有关。

  黑白影像的魅力

  《伟大的电影》的一百部影片中,有六十多部都是黑白片。《在黑暗中醒来》中,虽然写到了很多彩色片,但是你会注意到这种细微的差别,罗杰所写到的美国电影与外国电影有着极其鲜明的文字界限。美国电影大部分都是彩色片,而外国电影大部分都是黑白片,前者的评论文字显得极其漫不经心,说白了,像是为了每日的版面例行公事的交差;而涉及都爱到了外国电影和黑白电影时,他的文字迸发出了极其犀利的锋芒。这种区分当然不是绝对的,至少有人如果说不喜欢黑白电影时,罗杰会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庸俗。

  他在《在黑暗中醒来》提到这种区别时说:“彩色片太逼真恶劣。太令人分心。投射出肤浅的情感暗示。演员的地位反而被大大削弱。黑白片能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梦境,一个由形状和姿态构成的更加简单的世界。”

  在《伟大的电影》的序言中,他同样强调了这种黑白影像的重要性:“如果你想了解电影的历史,想真正爱上电影,就一定要了解为什么黑白电影的效果不但不比彩色电影差,而且可以彩色电影更加丰富。”黑白电影似乎更容易令人专注于演员的表演和精彩的对白。说起这点,突然想到,现在的电影烂片很大一部分是剧本太烂,根本没有什么精彩的对白。演员念出那些干巴巴的句子,像是在课堂上课的小学生复述课文一样,表演成了特效,特效成了主角,演员变成了背景。而过去黑白电影中,演员的灵魂主导性不可忽视。他们说出的每句话,每个句子都是如此的抓住你的心,让你反复回味其中的含义。当代电影中,唯一一部充斥着对白的应该是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吧,但是那部电影到底是好在对白是电影史上最多的?还是好在了这些对白其实大部分与电影无关?换句话说,这仿佛成了一种反讽,如果把那些无用的台词抽出来,这部电影的剧情其实不受什么影响,但是如果真的抽离出来,这部电影的灵魂就没有了。《低俗小说》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罗杰也说,“它之所以伟大也是由于其无与伦比的对白,对白是一切的基础。”但是现在的电影大部分都不用对白了,仿佛在声嘶力竭的呐喊,回荡在空无之中。

  罗杰对影评写作有种观点是,爱电影本身并不值得赞扬,一个不爱电影的人其实也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但是——注意,我要引述原话了,我觉得他说到我心坎儿上了——“你必须要做到的是,严肃地对待电影,把电影当作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如果你轻视电影,看不起电影,你没法成为一个有用的影评人。每部电影,拍摄者其实都希望最终能实现自己当初的想法,观众也都希望看完后能为它击节叫好。如果你觉得某部电影是糟糕的,或者某部电影以并非光明磊落的方式赢得了观众,不错,这可以是一篇影评精彩的开始,但你必须记住,拍摄它的人和观看它的人都为它放弃了自己生命中的某一部分,以求它能不辜负那几个月或几小时的付出”。

  尊重电影,爱看电影,你才可能写出好的影评,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作者简介:

  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1942— ),第一位因写影评获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作者,生于伊利诺伊州厄巴纳,在伊利诺伊大学、开普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主修英语,于1967年成为《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 Sun-Times)影评人,1975年获普利策奖。他的影评每年都会结集出版。

标签: 影评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