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影视剧对媒体女的十种误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30日 07:04 南都娱乐周刊 微博

  最近的电影电视剧显然盯上了媒体工作者,尤其女性媒体工作者。陈凯歌电影《搜索》让姚晨演了个女记者,电视剧《时尚女编辑》看名字就知道讲什么,再加上《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里李小璐演的女记者,《北京爱情故事》里杨幂演的女编辑,诸位大小导演对女媒体人题材的热情之高,几乎要感天动地了。然而,我们不得不说,亲,您真的误会媒体女了。

姚晨扮演的女记者陈若兮工作超忙,但还是被媒体同行认为不够“残”。姚晨扮演的女记者陈若兮工作超忙,但还是被媒体同行认为不够“残”。

  陈凯歌等导演,你们误会我们了—

  最近的电影电视剧显然盯上了媒体工作者,尤其女性媒体工作者。陈凯歌电影《搜索》让姚晨演了个女记者,电视剧《时尚女编辑》看名字就知道讲什么,再加上《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里李小璐演的女记者,《北京爱情故事》里杨幂演的女编辑,诸位大小导演对女媒体人题材的热情之高,几乎要感天动地了。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亲,您真的误会媒体女了。媒体女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们没有时间和情调每天在咖啡馆里泡着翻翻时尚杂志、没有那么多机会参加国际大牌的秀场穿着小礼服端着香槟social、没有接一个电话就得到一个宇宙级的新闻线索并立马驱车前往全线出击、没有拿着话筒对着新闻发言人掷地有声地责问让对方给出回答。通常而言的媒体女,其实就是一副屌丝的臭皮囊,外加一颗文艺女青年和二逼女青年合体的心。接下来这六个版面,写稿的是女记者,编版的是女编辑,亲自现身讲故事的是我们的媒体同行—自然,性别也是女,让我们告诉你,真正的媒体女是副什么德性。

  PS:特别提醒各报社领导,以下吐槽凶猛,您要是没有承受力就甭看。  采写_本刊记者 魏頔  林楚捺  吴笑丛

  影视剧对媒体女的十种误读

  误区1媒体女不可能像陈好演的那样年薪50万!

  影视范例:《搜索》、《美女也愁嫁》

  非常sorry,作为媒体女,这些年来哀家的收入,一直给国民生产总值严重拖了后腿。和姚晨饰演的陈若兮一样,买房买车这些事儿,对于工作时间不长、依然是初级阶段的媒体女来说当然是遥不可及的;而新入行的嫩雏,和王珞丹片中饰演的杨佳琪一样租不起房,也很正常。媒体女的收入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通常来说媒体女有千元左右的底薪,若是加上通话和交通、餐饮的补贴,一个月一个字也不写的收入大约两三千元上下;稿费按每千字300左右来看,一个媒体人通过写稿赚钱,以通常人可以承受的劳动强度来看,一个月大概有五千到七千元左右的收入。编辑按照版面赚钱,收入也大多如此。当然,若是已经在行业内混迹多年,总有些机会赚到外快—有撰写评论这样光明磊落的方式、也有帮企业或者客户写软文这样偷偷发财的途径,但想要像《美女也愁嫁》中陈好那样,成为名符其实的白富美,坐拥年薪50万的收入,每天担心的就是自己嫁不出去,那真是……我只能说,我不仅耽误了国家的发展,还拖了行业的后腿。

  媒体女亲述

  孟静(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陈若兮和陈好两个案例都有夸张。陈好那个年薪50万是完全不真实的,我所知道的能够年薪50万的杂志,至少得是主编,记者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人会为内容出这么多钱,我知道最多的就是2万块钱,但如果是做经营的可以。如果是外企化的杂志可能会好一些,但也是严格按照职位的,普通的编辑记者拿不到这笔钱。不过,这不代表某些记者的年收入达不到这个。我所知的甚至有些跑娱乐的记者也有可能达到这个收入,很多跑会的记者都是靠车马费来支付日常的开支,工资是不用动的,所以她们有房子很正常。但是很多刚入行的记者的确很穷,现在的记者越来越低端了嘛,我们的实习生其实都是很好的学校毕业的,但是她们拿的钱很少,大部分基本工资都是两千块钱再加稿费,干得好的话拿一万块钱,干得不好可能四五千块钱。

  误区2媒体女不可能像杨幂演的那样天天逛街泡吧!

  影视范例:《早间主播》、《搜索》

  陈若兮每天都写稿子编片子,桌子旁边还放着一盒随便扒拉了两口的方便面,直到自己细心呵护的煮熟的男朋友都飞了;而《早间主播》中的贝克丽·弗勒尔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整个人生都围着收视率转,做不上去就辞职;同样是媒体女,杨幂却天天逛街泡吧谈恋爱,这差别怎么这么大呀!

  坊间相传:上辈子做坏事,这辈子做电视;上辈子太放肆,这辈子做杂志。可见“媒体女”三个字本身,就带有着强烈的报复性和歧视性,只要名片上印着“我是媒体女”,就意味着命运开始露出了青面獠牙般的笑容。大多数媒体人的生活都是看似不坐班,事实上却是除睡觉外时时刻刻的待命状态,跑突发新闻的记者,更是视半夜三更奔赴新闻现场为家常便饭。有夫妇二人都是媒体人的,大多只能在发布会上互相碰面的;也有跑了三年突发新闻,事实上是连去了三年火葬场的;还有跑春晚的记者从大年二十九到初一一大早,一直没有合过眼的……姚晨发上微博的“深夜赶稿图”,就有记者提出修正意见,他们表示应该是“头发糟乱,眼光发直,精神萎靡,印堂发黑,处于爆发与爆破的边缘”。

  媒体女亲述

  诗珊 (网站娱乐编辑)

  总体来说,女媒体人的工作还是很忙的。网媒是一个非常即时性的媒体,几乎随时都有新的新闻,必须时时刻刻关注新闻动态,所以网编是一个劳动强度很大也很辛苦的职业。早上7点上班,开始发稿更新新闻,那个时间段最忙,如果起来晚一点完全没时间吃早餐。如果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比如某些艺人去世,出车祸之类,可能半夜就要起来做专题。最忙的就是直播艺人结婚,一般都是从早上7点忙到凌晨1 2点,吃饭全部点外卖。记得前年周立波和杨千是同一天办婚宴,全组人分成两拨,一拨忙着周立波,一拨忙着杨千,负责改推荐位置的编辑几乎要崩溃,因为要不停地改。直播结束后,还要整理专题,也非常耗费时间。杨幂天天逛街购物泡酒吧(偶尔去借衣服拍片)这种,可能是月刊吧。电视媒体也是非常辛苦,因为他们回家还要找素材,编片子,非常耗费精力和事件。

  误区3媒体女不是杨幂般的时尚魔头!

  影视范例:《北京爱情故事》、《时尚女编辑》

  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杨幂扮演的时尚编辑造型非常不亲民—她蓬松的大波浪卷发、紧跟潮流的妆容和华丽丽的服装,在吃穿用度都奢靡浪费的形象,已经完全脱离了人民大众,也彻底向众多媒体女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时尚编辑是不是都够时尚?有一句话这样说,所谓“时尚杂志”,是一群月薪八千的编辑,告诉一群月薪三千的读者,月收入三万的人怎么花钱。最近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时尚女编辑》(原名《穿动物园的女编辑》),就把女编辑的所谓时尚彻底地解构了—原来女编辑身上的那些珠光宝气的装饰品,有很多都是20块钱一条,50块钱3条血拼来的。某“高端”直投杂志的时尚女编辑说,几乎所有的时尚女编辑特有的苦逼一面,就是为了拍摄大片从奢侈品牌借来衣服饰品,被拍摄对象弄坏后不得不自掏腰包买下的尴尬经历。该女编辑就用自己将近两个月的工资为一条LV的新款裙子买单,理由是这条裙被对方的烟灰烫出了一个洞。

  媒体女亲述

  孟静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尚杂志的女主编确实像《穿Prada的女魔头》里面一样,因为收入挺高的,有年薪百万的,当然也有月薪一万多的,她们还可能会有品牌的赞助赠送。也有很多时尚编辑是出于这个爱好才干这一行,她们家里可能是富二代,或者老公男朋友很有钱,所以她们穿得很好。其他行业的记者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比如娱记,有的挺潮的,但那种潮是淘宝的潮。社会记者就更屌丝了,尤其是那种需要下乡的记者,我们的社会记者还算是收入不错的,她们可有意思,她们也不是没钱买衣服,但是她们会有一套或者多套专门的“下乡装备”,因为村子里面你穿不了像样的衣服。而她们那种好看的衣服或者小礼服根本就没有机会穿,因为她们很少在城市里面。我有一个同事就特别搞笑,她一次去采访杀人现场,临走之前她穿了一个白色的小礼服在酒店的洗手间里照了一张照片,然后很哀怨地发了一条微博,说她必须要穿这件衣服去杀人现场,因为她没有机会再穿这件衣服了。当时听了以后觉得挺悲凉的吧。电视台出镜记者一般会穿得比较正式,但是穿得休闲也没人管你。

  误区4媒体女不是拯救世界的女超人!

  影视范例:《穿prada的恶魔》、《龙纹身的女孩》

  在电影《穿prada的恶魔》中,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媒体人不仅要精通时尚,还必须能够摆平各方关系,下成为上司的保姆,上能成为时尚晚宴中老板的提词器。电影《龙纹身女孩》中,《千禧年》杂志的财经记者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被凶手吊在冰冷密室中并遭到虐待,记者真的是超人么?记者当然不是超人,也远远没有电影中的经历奇特,更多的就是疲劳和重复,那种一天要跑三个地方一个在中关村一个在北四环一个在通州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但是亲爱的们,那些新闻斗士不是新闻界的全部,那些新闻学院告诉你要向普利策奖进发的新闻理想,更是纸上谈兵啊。如果记者真的是超人,那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报道最平庸最惯常的专题,却时时刻刻用这些题来接近专业、接近真相。

  媒体女亲述

  孔璞(《新京报(微博)》突发新闻记者)

  记者的工作其实很琐碎,很无趣,没有电影表现的那么简单化。也有一些做财经报道的女记者,就有气质很多。突发报道的女记者就会比较土,比较硬朗——其实真正的新闻民工,是调查和突发报道记者。我还遇到过肢体冲突,当时是采访郑玉娇事件,一些身份很奇怪、不属于政府的人,把我推到了水坑里,也有可能是我恰好不小心掉到了水坑里。回来后很生气,心想,我靠,为什么不是我把对方推到水里!一般情况下,女记者是当不了“英雄”和“超人”的——政府和公干机关都很忌讳动手,尤其是公安机关,顶多是推搡、言语冲突和威胁。政府人员会比较克制,他们不会把公务变得私人情绪化。倒是我一个男同事遇到过袭击,做稿件时被人打破头了。我身边遇到这种事情的人还真是颇有几个。某报纸记者总被人打,还每次都被人拍到照片发到微博上,我也想遇到一次——这得摸到多少六合彩,才能总被打翻在地,还总能被人把照片发到微博上啊!

  误区5媒体女几个月不发稿一定会死!

  影视范例:《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丁丁历险记》

  这世上最令人羡慕的记者就是《丁丁历险记》中的丁丁了,他作为一枚记者,环游了整个世界,最终一篇稿子都没写,竟然还没被主编骂!第二个令人羡慕的记者,出现在海岩的作品《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里,杂志社女记者林星,几个月的时间一篇稿子都没发过。她试图联系知名企业家采访没采到,倒和人家的儿子相爱了,这之后辗转获得采访机会,却一直没有发过稿。苦逼如记者,怎么可能不发稿呢?日报女记者白天写稿子,那编辑就是彻夜劳动;晚报的编辑倒是白天做版,可是晚报的记者们都是彻夜写稿的呀。即使是一篇篇幅大含金量高的大稿,也别指望太长时间—M姓记者供职于某知名《xx周末》,该报周四上摊周三必定截稿,结果周一突发了煤矿坍塌事件,也就是说,连联系采访对象到去采访带写稿,也只有48个小时时间哦亲!

  媒体女亲述

  魏蔚(《城市画报》记者)

  像影视剧里几个月不发一篇稿子的记者是不存在的。记者的工作时间相对机动,工作地点也可以灵活选择,所以前辈有说过:“你可以不出现在办公室,但是你不能不发稿”。记者是靠稿费吃饭的,稿子多,钱就多。虽然不排除部分媒体的记者是拿高额定薪,或者说他们的底薪非常高,但大部分的媒体记者,如果3个月都不发稿,还是等着喝西北风吧!媒体记者的工作往往是多个采访/稿子同时进行,很大的稿子需要长时间操作,但在操作的中间也会有其他的采访和写稿任务。不然,记者干吗熬夜呢?那是因为截稿期以前,需要完成的稿子,太多了。

  误区6官方不可能对媒体女特殊优待!

  影视范例:《英雄无悔》《新闻编辑室》

  早年神剧《英雄无悔》中,公安局长被几个保安诬陷,有许多记者同行追在局长后面问东问西,这样的镜头,一直被真正的媒体女羡慕不已——当地没有发禁令、也没有阻挠采访发通告,真美好呀!最近美剧《新闻编辑室》大火,微博上,立刻有人建议撰写本土《新闻编辑室》,就叫《新闻审查室》:“新闻红灯突然闪起,宣宣临危不乱,电话各大网站删帖,旧华社通稿走起,中北海深夜亮灯……”反正质问公安局长的时机,媒体女真的没有什么机会获得。某团中央报社媒体女,即使是去西部地区采访农家书屋,当地尽职尽责的同志们,也会悉心呵护左右,采访之后再耐心讨论业务呀。

  媒体女亲述

  陈中小路(《南方周末》政治经济记者)

  “质问”这种事情,基本不太可能发生。给他们送提纲的时候都是比较和谐的,提纲列的问题都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的时候也会顺着他们的角度来问,不会很直接。我们不太会跟对方硬来,至少经济这一块是这样,电视记者追求效果,可能会激烈一些。就我的印象来说,突发报道的记者其实还蛮会代表现场群众发质问的,因为在现场大家的情绪都比较激动。能质问官员唯一可能的情况,就是这种突发事件的现场——杭州地铁事故我去采访过,当时好像杭州市长来了,大家就问得比较激烈。记者和基层官员打起来的情况,也都是大家比较激动时才会发生。

  误区7媒体女拿料没李小璐轻松!

  影视范例:《青瓷》、《金太狼的幸福生活》

  不少电视剧中,记者都被塑造成“无冕之王”—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官员发出任何质问、可以偷拍可以卧底,能揭露惊天的内幕,可以掏出证件并说一句“我是记者”!就无所不往。《青瓷》里的媒体女曾真接到线报,直接冲到案发现场,《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中李小璐偶遇坏人就破获一起新闻……网友对此吐槽:“影视剧中的记者,还喜欢把自己弄成一个有着福尔摩斯嗅觉和柯南超能力的强人,尾随着警察,根据蛛丝马迹来破案,在现实中,一个大案没破前,你连大门就进不去,还想跟着四处抓坏人,你那小样不弄死你……”现实中媒体女到底是如何获得信息的呢?讲两个极端的例子:某报社记者通过外媒获得信息,称某乳品中含有三聚氰胺,但该记者无法爆出该新闻,理由是当年该报社已经获得多次警告,于是该记者便宜了自己的同行,另外一家媒体记者,所以,同行之间互通有无,才是好同志。当然,也有屌丝娱记获得信息如此—实在不知道娱乐圈的八卦了,到华谊经纪的办公楼下面的星巴克坐一坐,每日一坐,都有意外之喜,一般人我都不告诉他。

  媒体女亲述

  J(特别报道记者,应其要求隐去姓名和工作单位)

  一般写新闻故事的,需要做的就是联系当事人,找来龙去脉和一些有意思的细节,说白了,主要了解这人干了什么,以及怎样才能把这个新闻故事写得好。线索猛料都是编辑部提供的,“我自己也懒得去找,事实上我很讨厌上访者电话,我不喜欢为了新闻正义献身,因为我需要自己的时间,而且需要很多。对于猛料,虽然听到的时候很兴奋,但是在这方面不会很主动——我属于最懒的那种人,其实不具有代表性。”更颠覆大众想象的是,有些记者完全看喜好来接新闻线索,城市里的采访比较受欢迎——毕竟跑乡下去混一身泥一身土的也不是什么乐事儿。而“如果采访对象是官员,我就不愿意。”假如是跑时政的记者,可能还会跟采访对象斗智斗勇,但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就热点问题去问官方时,官方的一般做法,要么盯得死,吃喝拉撒都包了;要么强烈反弹,甚至威胁到记者的人身安全;又或者打哈哈,不给真实信息。“我个人其实比较喜欢直来直去,不适合斗智斗勇。至于其他同行是不是都斗智斗勇?怎么说呢,一般是以职业道德为上——我身边有些人是采访控,拿到一个线索,几十个上百个电话,挨个打。我不行,我特别怕被人拒绝,这会让我抑郁,别人如果抗拒采访,我也不会强迫。”

  误区8媒体女没那么恨嫁!

  影视范例:《搜索》、《我和老妈一起嫁》

  陈若兮因为是记者,被抢了男朋友;殷桃饰演的十合也因为工作,一直单着不好找,媒体女中剩女的比例真的很多么?答案是,嗯呢。一方面,媒体女真的很难有空平心静气谈恋爱;同时,不少媒体女的家属都反映,自己的太太有审讯的习惯,喜欢对男朋友不停追问直到得出事实真相,又或者需要像他的朋友取证方可对他的陈述表示少许的信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媒体女思想个性独立,坚持不婚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并不认为嫁人是多重要的事。

  媒体女亲述

  孔璞(《新京报》突发新闻记者)

  普遍来说,女记者结婚的年纪都会稍微大一点。我们部门的5个女生都没有结婚,只有张寒一个人结婚了,因为她年纪比我们大一点,80年初的,结婚的时候都29、30了。同行剩女多吗?可能是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加上个性比较强,比较独立。我朋友中蛮多剩女的,我觉得她们会有文学青年的气质,会有浪漫的坚守。但跑突发新闻的女记者,都没有文学青年的气质,虽然没有结婚,但都会有稳定的对象。我不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女记者很多都有独立的思想,敏感的性情,不愿意过将就的生活。而且相对其他行业,女记者自身的家境都会好一些,更不会有生活压力。比如财新的王和岩(音),外柔内刚,还有华商报的江雪(音),很温柔,不会让人感到冒失粗鲁,应该是大家理想中的女性,我觉得真正的女记者应该都是她们这样的。

  误区9媒体女不可能一个电话就让领导给个直播!

  影视范例:《忠诚》《惊涛骇浪》

  电视剧《忠诚》里,女记者钻到正在请愿的群情激奋的人群中,举着个录音机让“大家一个一个地讲”,甚至代表大家公开质问闻讯而来的市委书记。《惊涛骇浪》里,又是一女记者灵机一动,抓起电话就要求电视台领导直播个什么片子,那头还就答应了!媒体女能够这般呼风唤雨,想干吗就能干吗,连领导都不敢反抗,她们到底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呀?据法制条线媒体女说,在公司报道中,自己报道中所用到的证据大概占掌握证据的一半都不到,这是保护自己的好办法——如果对方死不承认或者产生纠纷,就靠剩下的这半来自保啦。而今年年初上公知圈中的一场对战,竟然让媒体女得到了禁令,可见,媒体女的工作尺度,真的不算大呀!如果新闻生产能像TVB的电视剧中那样,任狗仔在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拍,那……家祭无忘告本宫呀!

  媒体女亲述

  赵凌(《南方周末》法制记者)

  要看是哪种报道,如果是重要的敏感事件,开新闻发布会很常见,会很体面、很秩序、很正式,而如果是有很多媒体去参加的重要报道,记者围攻当事人也很常见——比如两会的时候采访官员,大家就会一哄而上。从我经历的重大的事件来看,电视上可能会演得过于夸张,但这种情况也是会有的。我们主要做调查性的报道,所以比较少参加官方的新闻发布会,基本都是直接找过去,甚至想办法闯进去。比如采访任何一个阶层的官员,包括地方很小的县级市,他们的单位都有严格的门卫制度。遇到这种情况就瞎说一下,或者说找一个人,跟对方已经约好了;或者趁不注意溜进去——当然也有失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想方设法在传达室或私人关系里,找到局长的联络方式。如果门卫这一关通过了,能进去办公室的话,就把办公室里的通讯录快速抄下来,或者用手机拍下来。调查报告一般是单枪匹马地去做。被筛选和过滤是常见的,打通私人电话之后,对方一般是很拒绝的,通常会以“需要宣传部门的允许才能做”这种方式拒绝。接下来如果这个报道惊动了官方,他了解你的身份之后,也会给当地宣传部打招呼,也许就和谐掉了。

  误区10媒体女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没那么多乱七八糟!

  影视范例:《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男人底线》

  《青瓷》中的女记者,和最初的爆料人、采访对象王志文展开了虐恋;《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的女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儿子交往;《男人底线》中的女记者和基建部部长交往。媒体女什么时候需要卖身,什么时候需要卖艺,稿债真的要肉偿么?有不少媒体女的爱情诞生在实习阶段—尚未离开学校或刚刚离校的女生,见到圈中前辈,心生爱慕和敬仰之情,渐渐成为了革命战友这也不是没有过,但为了采访去睡采访对象的例子,也未免极端了些。再说了,咱们也可以把媒体女和公司男、媒体女和法院男之间的故事,理解为业务交流你说是么。如果我厚颜无耻地说这是亲历式采访,您还能接受么。

  媒体女亲述

  吴虹飞(记者,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

  作为一个女记者,又身处一份正经的男刊,虽然记者很多都是女人,但采访对象都是男人,所以通常要符合主流男性价值。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女记者会有意识地中性化,写法也会中性化,这才符合主编要求。第一我没听说过什么潜规则,没什么人跟我说这个。第二,《人物》的女记者和男性受访者发生感情的话,也很正常,因为她们的采访对象多数是社会精英,但是我也没有遇到过。而且我们单位很奇怪,至少我们领导压根不想理我,都一副很正派的样子,我也蛮郁闷,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嘛!他们这样整天端着,我都没办法。我同事对私生活都讳莫如深,可能《人物周刊》的风格都是这样,很保守,我在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女性。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