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2012奥斯卡有何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7日 07:15 南方周末 微博

  拍一部讲电影行当的电影,有人认为是冲击奥斯卡的捷径。不过,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类电影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先例。说不定今年会有不同。

2012奥斯卡2012奥斯卡

  2012年1月24日,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在美国洛杉矶揭晓。马丁·斯科西斯的3D影片《雨果》获得为数最多的提名。3D是目前商业电影的最前沿技术,而《雨果》的原著是“翻书动画”这种原始的活动影像。超级影迷马丁·斯科西斯用他的新作向电影历史暗送秋波。CFP 图

  ◤拍一部讲电影行当的电影,有人认为是冲击奥斯卡的捷径。不过,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类电影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先例。说不定今年会有不同。

  南方周末(微博)特约撰稿 magasa

  好莱坞最爱好莱坞

  让·杜雅尔丹粘上了两撇小胡子,有那么一刻,还真有些约翰·吉尔伯特(1897-1936)和道格拉斯·范朋克(1883-1939)合二为一的感觉。这个法国演员与他的老乡兼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合作多年,拿手好戏是恶搞007式的间谍片,所以哈扎纳维希乌斯说他喜欢好莱坞默片,并且要拍一部“仿默片”,法国人、美国人都觉得他疯了。

  现在,这部讲默片时代片场故事的《艺术家》已经成为2012年奥斯卡角逐中的最大热门,囊括了十项提名。它还不是最多,提名数还多一项的是3D电影《雨果》,这是一部向电影历史暗送秋波的复古大作,导演是人尽皆知的超级影迷马丁·斯科西斯。

  都是和影史调情,两部影片的手段刚好相反:一部是法国人到好莱坞拍摄,并向美国电影表达仰慕,另一部是美国人在巴黎制作,要献给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作为厚礼。

  《艺术家》尽可能地模仿二三十年代电影的风格和工作方式。这是部黑白片(使用彩色底片拍摄,后期再消去色彩饱和度,因为导演觉得现在的黑白底片锐度太高,颗粒感不够),以1.37的宽高比拍摄,除了配乐几乎全程无声,摄影机调成22格每秒,这样正常放映时会略微显快,接近一般人心目中对默片的印象。

  为了在银幕上复原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景象,哈扎纳维希乌斯做了不少功课。布置工作人员看大量默片当然是最基本的,他还会在片场放乔治·格什温、科尔·波特的音乐营造环境,叫让·杜雅尔丹学习弗雷德·阿斯泰尔(1899-1987)的舞步,叫贝热尼丝·贝乔研读格洛丽亚·斯万森(1899-1983)的经历。他自己则偷师偶像F·W·茂瑙的《日出》,当主人公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也给他穿上沉重的衣服和鞋子,帮助他进入那种步履维艰的状态。为了搭建出二十年代好莱坞片厂的模样,剧组参考了米高梅1925年制作的纪录片《片厂游记(1925 Studio Tour)》。

  对经典电影(不限于默片)的指涉比比皆是。杜雅尔丹在开场首映扮演的是面具大盗方托马斯,后来他在家看的自己旧作是范朋克演的《佐罗的标记》;詹姆斯·克伦威尔饰演的管家仿佛《日落大道》中埃里克·斯特劳亨的翻版,而那只如影随形的小狗简直像是从《瘦子侦探》里跳出来的阿斯塔。

  但影片用典范围过广,也给部分观众带来困扰。如《公民凯恩》著名的餐桌戏、《迷魂记》配乐借用,还有一些年代错乱的致敬,像《三重门》一样为了掉书袋而掉书袋,对本应围绕无声有声转换期构筑的怀旧幻觉其实是种干扰。

  影片最大的败笔,或许还是男女主角的选用,尽管他们各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提名。两人分别是导演的多年搭档和妻子,或许一早就自动入围选角,但此二人实在不是默片时期走红明星的面相,也不具备范朋克、斯万森那种不言自明的魅力光环,实在给人牵强的感觉。

  影片最后一声“cut”将观众从迷梦中惊醒,杜雅尔丹一句法式英语“乐意效劳”,使人恍然大悟片中男主角为何难以在有声片时期生存。

  和《艺术家》相反,《雨果》采用了迄今最先进的3D技术,以数字摄影机Arri Alexa拍摄。斯科西斯参考了大量由早期染色技术加工影片的彩色效果,最后决定后期处理成类似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Autochrome)的画面,以达到20世纪初静照作品的复古感觉。

  《雨果》原著是部翻书动画(flip book),不是绘本小说(graphic novel),也不是画书(picture book),它同样依赖视觉暂留来生成运动幻觉,说来和电影是种亲缘关系。《雨果》回顾的电影历史比《艺术家》更早,来到了长片出现之前的梅里爱时代,并用21世纪的视觉手段重新呈现百年前的“电影魔术师”传奇,这种故意为之的时代落差,正是要宣告:电影的魅力,与所用的技术手段无关。

  今年奥斯卡种子选手中不那么引人瞩目的第三部关于电影制作的影片,是《与玛丽莲的一周》,它代表着好莱坞电影的另一个黄金时期。很多电影都有自己的“制作特辑(making-of)”,但把一部片子的制作特辑以故事片的形式拍出来就很少了。此片描摹1957年影片《游龙戏凤》的幕后故事。当年和《游龙戏凤》有关的各色人等纷纷在本片登场亮相,除了片名中的主角玛丽莲·梦露,还有劳伦斯·奥利弗、阿瑟·米勒、费雯丽……

  奥斯卡历来偏爱表现演艺圈内幕的影片,最早有《好莱坞代价(What Price

  Hollywood?1932)》获得编剧提名,《一个明星的诞生》被翻拍多次,每次都揽下一堆提名。1951年奥斯卡的竞争发生在两部揭娱乐圈老底的《日落大道》和《彗星美人》之间,之后有同样讲无声有声过渡时期的《雨中曲》。最佳外语片方面,有关电影制作或电影迷恋的获奖片陆续有《八部半》《日以作夜》《天堂电影院》。

  所以有人认为拍一部讲电影行当的电影,是冲击奥斯卡的捷径。不过,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类电影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先例,说不定今年会有不同。

  从明星到玩家

  混在好莱坞,无论你是制片人、导演或是明星,成为一言九鼎的大腕固然是每个人的梦想,但那或许还不是最难的,每个人都想成为在幕后运筹帷幄、掌控全局的——玩家。

  翻一翻布拉德·皮特的年表,人们会吃惊这个银幕小生至今已演了25年戏,而且他在演员职业之外还做着许多事,可不仅仅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对儿中的二分之一。如果不是名额有限让他失去了《生命之树》的制片人署名,他将和另一部自己制片的《点球成金》在最佳影片奖的争夺中上演左右互搏。

  皮特拯救了《点球成金》这个项目,他开玩笑说,这是部“讲数学的电影”。此项目压在哥伦比亚公司手里很多年,因为并非传统的体育题材影片,谁也不知道拍出来会怎样,片厂几欲放弃。但皮特坚持要拍,导演换了几茬,最后选定了《卡波特》的导演本尼特·米勒,但米勒在《卡波特》之后六年一无所成。好莱坞有句老话,如果一个导演多年不工作,那他一定有问题,除非他是特伦斯·马利克。

  米勒解释说他只是因为挑剔,皮特接受了这个理由,之后又找来凭《社交网络》夺得奥斯卡改编剧本奖的艾伦·索尔金重写剧本。所以观众能感觉到《点球成

  《生命之树》,又一个六年没拍戏的导演,正是特伦斯·马利克(当然这期间他一直在筹备)。皮特自己的公司Plan B参与了此片的制作,和《点球成金》一样,他依然担纲主演。不过《生命之树》并非一部围绕演员的电影,人们更多地讨论它美轮美奂的画面,以及它的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这部影片的野心是要比拼库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马利克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小镇生活同形而上的玄思追问融合在一起,并引人重新思考《圣经·约伯书》中对不公平的灾祸的诘问。

  像在很多前作中一样,马利克醉心于追求自然光的微妙呈现,这给卢贝兹基带来不小的考验,也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提名,并成为《雨果》罗伯特·理查德森最有力的竞争者。

  近年来另一名跻身玩家行列的明星大腕是乔治·克鲁尼,他的涉猎范围比皮特还广。这次《总统杀局》给他带来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他也是此片的导演、制片人兼主演。如果说《总统杀局》在奥斯卡竞赛中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那么克鲁尼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后裔》将是《艺术家》问鼎小金人的最强大对手。

  就克鲁尼个人而言,这可能也是他近年最有可能获得影帝的一次机会。影片是奥斯卡选手中较为常见的人性纠结故事,有个俗气的外壳,说一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遇到了麻烦,但因为一桩变故,让大家重新认识彼此,在最后找到新的自我。不过演员集体表现出色,那种不可言说的微妙气氛体现在情敌、父女、陌生人之间飘忽不定的态度中,时而犹豫,时而爆发。这正是亚历山大·佩恩擅长的那种简单电影,如同《杯酒人生》。佩恩买来原小说的版权本来只是想做制片人,但他迟迟无法为他的另一部新片找到投资,干脆先做这个小的。他去找曾错过《杯酒人生》的克鲁尼,这次克鲁尼没有再错过。

  和克鲁尼一起竞逐最佳男主角的除了布拉德·皮特,还有一个英国人、一个墨西哥人和一个法国人,国籍分布如此均匀,这是近年少见。相比之下,争夺女主角的五个演员却全是美国人,但其中三个演的电影角色却是欧洲人,也算一桩怪事。

  三等舱乘客

  每年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出风头的影片总不超过三五部,但能入围各技术小奖、纪录片奖、动画片奖、短片奖仍是很高荣誉。无人不期待搭上这艘豪华邮轮,哪怕是三等舱的客票也无所谓。

  《帮佣》是这群陪客中最风光的一位,它的票房是九部最佳影片提名中的第一名,比亚军《点球成金》的两倍还高。这是那种每年都会出现在年末颁奖季的种族励志题材,主角奋斗催人泪下,政治往往无比正确,但基本与最高奖项无缘。

  去年伍迪·艾伦凭《午夜巴黎》风光杀回老家,此前他已在欧洲逍遥数载,乐不思蜀。他今年的新片已在意大利拍摄完毕,看来短期内没有回美国的迹象了。艾伦的梦想是拍部关于爵士乐在新奥尔良的起源的影片,但预计成本会破亿,他觉得很难筹集,也许终生无望。

  英国影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气息,它改编自勒卡雷的同名间谍小说。获得改编剧本提名实至名归,不单是因为它将原著故事以较小的损失代价放进了两小时电影里。它重新编排了原著情节顺序,用反复的闪回提示来串联剧作结构,对观众理解整个故事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次有两部作品出现在参赛列表中,不过都不是主角。《战马》称得上温情感人,有些像他履历表上最具代表性的那些作品——为所有人而拍,从普通人的单纯情感中爆发力量,但平铺直叙,老态毕现,已难属一流佳作。《丁丁历险记》在技术上可圈可点,但总的反响也只是平平。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斯科西斯,再加上文德斯、赫尔佐格,这批当代最卓越的导演在最近纷纷开拍3D电影,从影史怀古,到动画忆旧,再到纪录现代舞蹈和壁画考古,这对3D电影的“去特权化”大有助益。让更多的类型和题材都采用3D技术,可以让它的发展更加健康,让观众意识到3D不仅仅是个噱头,它也是一种全新的讲故事的手段。这批大师的表现很可能会决定这波3D热潮到底是大势所趋,还是泡影一场。

  伊朗电影《别离:纳德和西敏》可能是2011年最引人注目的一部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影片。它很聪明地回避了以往伊朗电影给国际观众留下的刻板印象,没有人老爱看乡村题材,也没有人真的永远是儿童片迷。《别离》展示的伊朗城市生活,伊朗人的婚姻、法律、人际关系,似乎和世界上别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以无论你来自何方,普通人的命运都可以使你共鸣,这正好击中了奥斯卡外语片的软肋——从异国风情中看出全球化来。

  《别离》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深受戏剧影响,他以易卜生、田纳西·威廉斯、品特为师,电影方面,德西卡、费里尼、文德斯特别是伯格曼则是他效仿的对象。他是被囚禁的同胞导演贾法·潘纳西的朋友。在伊朗,电影审查也分为完整剧本审查和成片审查两个阶段。法哈蒂对待政治的方式要更灵活,他知道如何在非政治电影中暗示某些次要的问题,比如司法不公之类。他通过西敏的台词告诉大家,人民认为继续生活在这个国家对子女的未来没有好处,还有什么是比这更有力的抗议呢?

  (【新浪尚文-文化艺术】栏目欢迎相关机构合作邀请,详询010-8224453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新浪尚品(微博)、新浪尚文(微博)

分享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