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媒体盘点女航天员候选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5日 07:40 新民周刊

  无论是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还是女航天员的靓丽飞天,都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第二步计划的组成部分。而如果想要实现第三步,从目前来看,必须突破火箭技术的极限,生产出能够将20吨级大型舱段发射到近地轨道的大推力火箭。

  载人航天,我们依然在路上

6月9日,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F遥九火箭组合体已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6月9日,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长征二F遥九火箭组合体已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天宫”终于住人了。当这一个初夏, “神九”与“天宫”由人手动交会对接成功,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走得相当成功。

  回顾起步阶段的筚路蓝缕,航天人从皖南广德的大山里走出来,当我们的航天员,他们和她们,在近地轨道日复一日完成各项工作之时,历史也将铭记深山铸“箭”的前辈航天人,比如钱学森,比如王希季,还有许许多多未被记住的姓名。

  中国载人航天,从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到第二步,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等;直到第三步,将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事实上,迈出第三步以前,我们又将面临航天科技水平的再一次突破,势大力沉最大运载能力可能超过20吨的大推力火箭,势在必发!新的发射场必将代替酒泉,就像酒泉代替广德,广德代替南汇老港一样。此刻,无论回望过往,还是遥望前路,我们依然在路上。

  “神”女存在的意义

  1963年苏联女航天员成为人类第一个飞进宇宙的女性,其时仅比男性晚了2年多。只有女性航天梦圆,才代表了人类整体的航天梦圆。

  撰稿—姜浩峰

  谁是人类第一位女航天员?脑筋急转弯,答:登月的嫦娥。

  言归正传,其实,女航天员初涉太空,仅比男性晚了2年多。只有女性航天梦圆,才代表了人类整体的航天梦圆。如今,人们期盼中国的女性航天员“神”女无恙,安然天宫,在此也不妨回顾半世纪来女航天员的飞天历程。

  廿年间飞上去仨

  1963年6月16日,26岁的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驾驶苏联“东方-6”号飞船,从位于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飞向太空,成为人类第一个飞进宇宙的女性。此时,距1961年4月12日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成为世界首位航天员,仅仅2年多时间。捷列什科娃共飞行了70小时40分钟49秒,绕地48圈,成功返航。

  捷列什科娃1937年3月6日出生在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州图塔联夫区马斯连尼科沃村,1955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州办红旗纺织联合工厂工作。此后她边工作边学习,1960年,她从纺织技术专科学校(函授)毕业,获纺织工艺师称号。同时她参加航空俱乐部的跳伞活动。1962年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捷列什科娃加入航天员队伍。

  捷列什科娃那次首飞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宇宙飞行中各种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尤其是对妇女的影响。迄今为止,她仍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在太空单独飞行3天的女性。

  作为人类首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甚至连她的婚礼都是国家级的——1963年11月3日,苏联政府及军方高调为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及其同事尼古拉耶夫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主持婚礼的是苏联空军司令部负责航天事务的特别助理卡马宁将军。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将军,以及著名宇航员——加加林、季托夫、波波维奇等人都出席了她的婚礼。结婚当天,新婚夫妇发生了第一次争吵:尼古拉耶夫希望妻子能改姓自己的姓,但捷列什科娃希望保留自己的姓氏。

  虽然尼古拉耶夫与捷列什科娃在1966年生下女儿叶列娜,然而之后他们还是离婚了。

  当捷列什科娃飞上茫茫太空之时,莫斯科一位11岁的少女,从电视上看到捷列什科娃在太空的飒爽英姿,暗中羡慕不已。她就是斯维特兰娜·萨维茨卡娅。20年后,1982年,萨维茨卡娅如愿成为苏联第二位女性航天员。

  萨维茨卡娅17岁时就创下3项世界跳伞纪录。大学二年级时,她就能驾驶雅克18教练机。大学毕业后,她当上航空教员。经过艰苦努力,萨维茨卡娅成为所在学校头牌女试飞员。1970年一举夺得英国某飞行特技世锦赛冠军。到1980年,萨维茨卡娅已掌握20多种型号飞机的驾驶技术。两年后,她实现了第一次太空飞行。1984年,萨维茨卡娅再次“飞天”,并成为实现太空行走的女性第一人——到“礼炮7号”轨道站舱外进行试验性焊接操作。与捷列什科娃一样,萨维茨卡娅也是在成功飞上太空以后,才与一位飞行员结婚,并于1986年10月喜得贵子。

  萨维茨卡娅飞天后不久,1979年,美国的萨利·克里斯滕·赖德成为美国宇航局的航天员,1983年6月18日成为“挑战者”号第二次飞行的宇航员之一,是美国进入太空的第一名女宇航员和美国最年轻的宇航员,也是世界上自有女性航天成功后,20年间第三名进入宇宙的女宇航员。

  迄今五十余人次

  说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人们一定会记得1987年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与生物医学女工程师朱迪丝·雷斯尼克,她们与同事一同遇难。为人类航天事业献身的女性航天员还有卡尔帕纳·乔娜与劳雷尔·克拉克,她们同在2002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中遇难。

  从1983年至今,虽然有1987年和2002年的两次飞天梦碎,可迄今已有50余人次的女性,成功地圆了航天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神九”发射前,全世界已经有56名女航天员上天,其中美国46名,前苏联和俄罗斯3名,加拿大和日本各2名,英国、法国和韩国各1名。相比于男性,女航天员上天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意义。

  美国宇航局最近十几年的航天飞机发射,大多不缺乏女航天员同往,其中有两名女航天员还成为航天飞机的机长。2010年4月,当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天上同时有4名女航天员,创女航天员同时上天人数最多的纪录。

  苏联和他的继承者俄罗斯,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虽然第一个上天的女性是俄国人,第一个完成太空行走的女性也是俄国人,但是在50多年载人航天的发展历史中,苏联和俄罗斯一共只有3名女性上天。目前俄罗斯的航天员大队共有40多名航天员,其中没有一名女性。甚至,俄罗斯航天医学和生物学问题研究所所长格力高瑞夫就声称:女性身体太虚弱,不能耐受载人航天的恶劣环境,未来的载人火星飞行不需要女航天员。去年,由格力高瑞夫领导的俄罗斯航天医学和生物学问题研究所是负责“火星500天”地面模拟实验的主要机构,6名参加该项实验的人员全是男性。

  除了专业的航天员以外,太空游客的名单上,也已经有了女性。比如今年5月份从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市军事航空基地,乘坐MIG-29直达亚太空平流层的美籍华裔女性李青青。她在太空中遨游了一个小时,感受最高超过音速两倍的速度。

  中国目前只考虑已生育女性

  苏联自1963年实现女航天员首飞后,渐渐不再培养女航天员。如今的俄罗斯更是不培养女性航天员。美国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女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

  其实,未来人类若想实现太空移民的梦想,一定要想到性别平衡,乃至未来人类在外星球繁衍,想来也少不了女性的身影。值得注意的是,据统计,80%以上的在役美国女航天员没有要小孩,她们中大多数人是在职业生涯结束后才怀孕,因此分娩的年龄一般是40岁以上。可想而知,女性年过40再怀孕,不仅受孕几率下降,且婴儿质量也可能下降。美国航天局统计,退役女航天员怀孕后,有40%以上的人流产,9%的人死产,还有2个新生儿患有慢性遗传性疾病。

  6月上旬,当中国公布女航天员候选人王亚平、刘洋时,人们注意到两位生于1978年的空军中尉,都是已婚已育人士,都能执飞四种飞机机型。比如烟台女子王亚平,2001年毕业于长春飞行学院。作为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武汉空军运输机飞行员,王亚平曾驾机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还有河南女子刘洋,作为“女飞行员摇篮”广空航空兵某师应急机动作战部队的一员,她的镇静沉着极值得称道。媒体披露,一次,刘洋驾机离地10米左右,刚发出“收起落架!”口令,便听到“嘭”的一声,一股鲜血直喷到挡风玻璃上,然后是焦糊味,原来飞机撞鸟了。在危急情况下,刘洋成功着陆。下飞机一检查,飞机一共撞上了18只信鸽,有2只被吸进了吸气道。如果当时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可见,同男性航天员一样,我国首批女航天员都是经验丰富的优秀飞行员出身。早些时候,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徐先荣教授曾介绍,我国现阶段所有女航天员候选人必须已婚,有孩子,一律经历过自然分娩的痛苦。至于年龄超过25岁,是为了确保她们身体和心理素质更成熟。

  至于媒体之前披露的,选拔女航天员就好比从鸡蛋里挑骨头,“甚至皮肤上的疤痕、口气、蛀牙及脚茧都不能有”,也确实符合现阶段我国航天实际。比如在太空中,最细小的瑕疵都可能造成大麻烦,甚至灾难事件。严酷的条件可能引起疤痕出血,密闭舱室会加剧身体异味。

  事实上,男女身体差别,在航天领域还是有所体现的。比如美籍华裔女子李青青说:“起飞后从地面到1万米高空时,一点感觉都没有,要不是看仪表并跟主驾驶及时沟通,我到了17000米高空时还没太感觉到。可到了1万米高空再往上升,真正体会到难熬的时候是正负加速度下三倍四倍重力引力的变化时造成头晕恶心,肚子里翻江倒海的。记得以前在军机空中旋转360°时也没有这么眩晕过。好比孙悟空被压在了五行山下,丝毫动弹不得。人弯得抬不起头,感到身上的压力袋也此起彼伏。”

  从一般的身体力量能力上看,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而且女性上半身的体力为男性的50%,下半身为70%。这种体力上的差别,即使在失重的太空,也可能存在现实差别。比如说太空行走,需要上半身大量的体力劳动。这是因为航天员在太空行走阶段要完成各种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这些工作都需要用上肢和手来完成。

  你知道中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发动机推进剂加注是依靠自行车打气筒加压进行的,而发射时控制时间的机构是利用市场上买来的小闹钟改装的,火箭的点火装置是用手电筒灯泡内的钨丝裹上硝化棉制成的,发射控制室则设在泥土堆成的地堡内,指挥员依靠手势和喊声来指挥火箭的发射。

  撰稿—游本凤

  谁能想象,上世纪60年代,在皖南山区一个神秘荒僻的山坳里,竟飞出了一枚枚探空火箭,直飞苍穹,遨游云天。

  如今,在那个郁郁葱葱的山沟里,依然矗立着一座52米高的直导轨桁架笼式发射架。它既像一柄直刺蓝天、傲视大地的利剑,又像一个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的历史老人,述说着一个被封存了半个世纪的久远故事。

  诞生多个“中国第一”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阶段。在安徽省广德县一个叫“誓节渡”的密密山林里,建立了一个专门发射探空火箭的试验站——603。试验站的得名源自那片土地于1960年3月被圈定并决定开发建设,此后延续至今。用时间概念命名工程在航天领域十分普遍,就像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因为党中央在1992年1月决策正式立项上马,被称为“921工程”。

  603是中国探空火箭的发祥地,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603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在安徽境内唯一的一块领地。

  历史不曾忘记,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县老港镇东进村海边滩涂成功发射。同年5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尖端技术展览室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该火箭。当他得知这一火箭是由一群从来没有干过航天的“初生牛犊”搞出来的,非常高兴,将他们大大褒奖了一番。他同时激励年轻人,一定要搞出飞得更高更远的火箭。

  上世纪60年代初,鉴于上海南汇老港简易发射场规模太小,发射架也只有20米高,发射大一点的探空火箭以及实施火箭回收等试验施展不开。于是1960年2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华东地区寻找一块相对广阔而又偏僻的山地,建设一个规模稍大的发射试验场。同年3月,由中科院581组和上海机电设计院的相关人员,经多次对华东地区实地勘察,最终选定了安徽省广德县誓节渡这块2300多亩地的山坳。

  定点后马上开始动工。建设者仅用3个多月就基本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发射试验场,这样的建设速度令人惊叹。而高52米的发射架这一庞然大物由上海著名的百年老企业江南造船厂协作加工。为方便运输和安装,当时还专门在山区里修筑了一条8公里的道路。随着发射架的拔地而起,使它成为603试验站的标志性建筑。

  我国早期的飞天路,在这里构筑;我国雏形航天器的发射,在这里竞相升空。一个个“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从1960年至1966年,603试验站共进行了30多次各种类型和多种用途的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的发射试验。其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气象探空火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我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电离层探测试验任务。其中,发射高度最高的达到125公里。

  另外,在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飞天成功消息的刺激下,他们决定进行生物火箭搭载活体动物的飞行试验,其间先后搭载了“小豹”和“珊珊”两只小狗,飞行高度为70公里。当回收舱安全返回,科技人员打开舱门时,只见从天外归来的两只小狗活蹦乱跳。这两只小狗一下子成了“动物明星”,并被专程护送到北京,由著名医学专家贝时璋“陪同”,接受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和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的“亲切接见”。搭载动物的成功,开创了我国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回收的先河,也为我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老院士的探空情结

  603作为中国进行探空火箭发射试验的第一个发射场,在当年国家经济比较困难、没有现成技术可借鉴,以及生活保障条件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老一代航天人以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扎根山区不怕苦,呕心沥血搞科研,他们创造的航天成就和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王希季院士,对他早年曾经参与研制过的探空火箭有着深厚的情结。2010年,笔者专程前往北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采访王希季院士。谈到当年研制探空火箭的那段历史,王老一打开话匣子就滔滔不绝。他回忆说,探空火箭研制之初,是在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缺少必要的精密制造和检测设备,缺乏航天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起步的,也是在西方国家严密封锁、没有他人帮助和提供资料的条件下进行的。记得当时搞T-7M试验模型火箭时,发动机推进剂加注是依靠自行车打气筒加压进行的,而发射时控制时间的机构是利用市场上买来的小闹钟改装的,火箭的点火装置是用手电筒灯泡内的钨丝裹上硝化棉制成的,发射控制室则设在泥土堆成的地堡内,指挥员依靠手势和喊声来指挥火箭的发射。这些,对今天从事航天高科技的科研人员来说,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王希季回忆说,那时研制条件十分艰苦,设计和加工手段也非常落后,如计算弹道,用的是手摇计算机,二三十个人白天黑夜连轴转了两个多月才计算完。又如容器贮箱的设计也一直通过试验来验证,让其不断在加压中承受压力,一直到爆炸为止。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做个仿真试验就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再如发动机试车,是在一个抗战时期留下来的废旧碉堡里进行的,往往一次试验做下来,科技人员都是灰头土脸的。但是,早期的航天人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指引下,他们自行研制、自主创新,取得了首次采用固体、液体发动机,飞行高度达到125公里以上,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探空火箭。我国首次有菌类搭载飞行试验和小狗搭载上天并成功回收,首次携带科学测试仪器升空并成功回收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王老说,那时的研制条件虽然很艰苦,设计和加工手段也非常落后,但我们仍然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根据当时的实际可能,所做的各种试验都非常严谨。“记得那时我们领导和科技人员都非常忘我地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每天晚上12点钟之前大家都不回家,因此院办公室主任每次都来催促我们赶快回去睡觉。”

  T—7M 火箭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意义非常重大,从工程意义上来说,它毕竟是第一次。T—7M成功当年,毛主席就亲自到上海来看火箭,说明党中央最高领导人对航天产品看得很重。另外,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李富春等中央高层领导同志都曾来上海看过探空火箭,或到研制生产现场视察指导,给了机电设计院的全体工作人员以极大的鼓舞。

  王希季院士说,T—7M 火箭虽小,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当时对系统工程的一次有益尝试。那时的探空火箭同样是多品种的,有气象火箭,有无控制火箭,有电离层火箭,有生物火箭等,还有返回回收装置。“我们这支队伍在没有现成资料的情况下,硬是通过自己摸索,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直到逐步掌握了整个探空火箭的研制、发射全过程,其中包括关键的发动机液流控制技术等,并锻炼出了一支早期的航天工程研制队伍。”可以说,没有探空火箭研制发射打下的基础,1970年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可能会被拖延;而且当时的生物火箭回收技术研发,对于我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以及后来神舟飞船的成功返回,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另外,在研制过程中用到的照相技术、红外地平仪、发动机高空点火技术等,都对我国航天事业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历史将铭记他们

  上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上海航天基地以发展防空导弹为主,并成立了上海机电二局。此后,为加强上海防空导弹的研制力量,又从北京老五院二分院搬迁了五个研究所到上海,帮助共同研制防空导弹。同时,鉴于当时国内国民经济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原先准备用大型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的计划被暂时调整。这样,探空火箭的研制和未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战线逐步收缩,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各行各业受到冲击,探空火箭的研制和试验也不例外。到60年代中后期,探空火箭基本上完成了它在603试验站的使命。后来上海机电设计院整体搬迁到北京,成为七机部第八设计院,也就是现在的五院508所的前身。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钱学森,曾于1960年12月底前往603指导发射试验。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钱老,那天一下车顾不上休息,踏着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直奔发射场。在发射现场,他仔细地观看竖立在发射架上的探空火箭,询问有关技术问题,并在现场指导发射。遗憾的是,那次发射受挫。但钱老并没有责怪大家,坐在试验站简陋的板凳上,喝着大碗粗茶,谈笑风生地与年轻人拉家常,勉励周围的年轻人要树雄心、立壮志,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出来。

  历史将永远铭记曾经创造奇迹的这群年轻人。当时搞探空火箭的那一批人,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有的刚从大学或中专毕业,有的甚至还没有毕业。但是,为了祖国的征召,为了神圣的事业,他们毅然跨出校门,踏进航天,用热血和青春报效祖国。这是因为,毛泽东主席当年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虽然当时的研制条件十分简陋,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但勇于探索的航天人坚信:既然鸡毛能够飞上天,那么,山沟里也一定能飞出“金凤凰”。

  确实,只有当历史慢慢沉淀下来的时候,才会让人们越来越感觉它的厚重,越来越感觉它的非凡。一位老航天人曾经十分感慨地说,选择航天,就是选择奉献。献了青春献终生,无怨无悔守清贫。

  事业在天上,生活在人间。其实,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者,他们也有亲情爱情,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但是,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深深扎根在航天人的心底。

  今天,随着航天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沉寂了多年的603试验站又被唤醒,它将作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一个新型的试验基地进行开发建设。(作者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无论是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还是女航天员的靓丽飞天,都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第二步计划的组成部分。而如果想要实现第三步,从目前来看,必须突破火箭技术的极限,生产出能够将20吨级大型舱段发射到近地轨道的大推力火箭。

  撰稿—姜浩峰

  根据中国航天事业“三步走”的规划,在完成了无人和载人飞船项目后,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小型空间站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对接,都是第二步。第三步,则是建成长期稳定运行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能够往来于地球和空间站。

  无论是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还是女航天员的靓丽飞天,都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第二步计划的组成部分。而如果想要实现第三步,从目前来看,必须突破火箭技术的极限,生产出能够将20吨级大型舱段发射到近地轨道的大推力火箭。大推力火箭不仅在载人航天领域急需,在7吨左右的东方红五号大型通信卫星以及探月计划三期的大型取样返回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上,也急需此类火箭。

  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传出的消息是,我国大推力火箭长征五号,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研发,其运载能力将比目前使用的长征二号提升一倍。据公布的数据显示,长征二号运载能力约8.5吨,可见长征五号预计运载能力接近20吨,与美国宇宙神5(Atlas V) 551大型运载火箭实力相当。长征五号预计2014年首发。

  换心长力气

  细心的爱好者会发现,去年9月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采用经过改进的长征2号火箭,具体型号长征二号F/G,字母“G”是“改”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表示长征2F/G火箭在长征2F基础上作了少许改进,主要是助推器略微加长,改用双激光惯组主从冗余,运载能力略有提高。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的发射重量在8.5至9吨之间,长征2F/G已够用。本次神九飞船发射,仍然采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传出的消息是,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的火箭相比,这枚火箭进行了数十项技术状态更改,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未来,当天宫三号发射后,需要与货运飞船对接,进行货运补给试验。以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为基础设计的货运飞船,上行货运能力达到约6吨,飞船总重量约13吨,明显超出现有长征2F/G火箭约9吨的运载能力。因此,中国计划研制新一代的长征2F/H运载火箭来发射货运飞船,“H”是“换”字的首字母。长征2F/H比起长征2F,主要是把火箭的心脏部件——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发动机,换为与未来大推力火箭长征5号配套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电气系统和地面测发控系统也将使用一体化设计。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比以往的发动机大,使得长征2F/H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到13吨左右,满足发射货运飞船的需求。另外,推进剂改为液氧煤油,取代剧毒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对环境保护也大有好处。

  当然,相比被中国航天人口头称为“大火箭”的长征五号,长征二号再怎么改型换心,依然是小个头。

  正在孕育中

  有关专家向《新民周刊》透露,目前,承载本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长征二F遥九火箭组合体,仍系长征二号系列火箭,故而即使本次仍有技术改进,其运载能力仍不超过9吨。根据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未来必须要将更大的空间站发射到太空。中国的新型火箭研制工作,正在天津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早在2010年的世界月球会议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鲁宇就曾披露,中国即将于2014年首发“长征五号”火箭,其运载能力将比之前的火箭提升一倍。

  5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火箭遥九发射队召开神九发射动员会。恰在此前,4月23日,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传出消息——长征五号首个5米直径一级氢箱完成箱体焊接X光检测,结果显示,焊接质量优良,满足液压测试的强度等等技术指标,能适应静力件力学的性能测试要求,这标志着长征五号的制造能力已基本形成。

  据《新民周刊》了解,未来载重达20吨左右的长征五号,正在孕育中。5月31日,随着“点火”指令下达,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助推器试验件内侧红色火焰一闪,试验件以优美的姿态分离至预定位置。至此,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助推器大型分离试验圆满完成。这标志着“大火箭”初样研制阶段最重要的大型地面试验之一获得圆满成功。

  该试验主要验证了模拟助推火箭在火箭飞行过程中能否安全分离,并验证了分离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专家认为:“这对未来大推力火箭的安全发射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航天报》如此披露:“火箭分离试验系统由试验塔架、测量系统、发火系统、回收系统组成。试验前,火箭助推器试验件如小巨人般巍然矗立。助推器试验件高20余米、停点火重量10余吨、主传力捆绑机构设计载荷和分离体重量是现役长征捆绑型火箭助推器的数倍。同时,助推器的捆绑传力方案采用了创新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

  6月4日,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再次传出消息,经过14个小时的连续施工,高达93米的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基地标志性建筑——“长征五号”全箭振动试验塔正式封顶,是为亚洲最高的火箭振动试验塔。

  国家航天局官网如此评价:“全箭振动试验塔主要用于长征五号火箭全尺寸振动试验,为火箭的飞行姿态控制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试验验证支撑。根据设计规划,该振动试验塔建高93米,是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基地地标性建筑,也是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最高的建筑。”有关技术人员介绍说,该塔建成后,是世界少数几个大规模的火箭振动试验设施之一。

  其实,早在今年初,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五号火箭2012年研制工作会上,有关方面就提出,大火箭后续研制工作要做到一个实现、两个确保;实现按节点顺利完成转段,确保首飞节点不动摇,确保运载能力不动摇。

  2012年,大火箭研制目标是,完成以静力试验等大型试验用结构产品为代表的初样产品生产;完成助推器分离试验、电气系统匹配与电磁兼容试验等36项大型地面试验为代表的各项初样研制试验。

  如此看来,中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重型运载火箭系列长征五号的2014年首飞,是能够保证的。

  “靠水吃水”

  对于目前火箭发射选址酒泉,比较靠谱的解释是——当年出于保密、军事需要,而将之设在西北祖国版图的腹地。现在的火箭最大直径3.3米,走铁路运输,钻个山洞啥的,问题不大。未来的大推力火箭,直径达到5米以上,无法钻进山洞。将发射场放到海边,今后就可以实行海运。

  “待到大推力火箭研制成功后,连续发射八九个大推力火箭,就能在太空建造一座大型的空间站,运行寿命也将大大提高。到时候,可以说我们就能够领到太空常驻的‘户口本’了。”上海航天局专家此言,透露出未来,我国大推力火箭的发射场,将选址海南文昌。它将褪去神秘色彩,欢迎游客参观。放在海边,另一方面,也处于安全保障方面的考量。海边取水容易,万一火箭发射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将“靠水吃水”。

  “靠水吃水”的另一层含义,也能理解为商业发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就曾经为国外客户进行火箭商业发射。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私人发射服务商开始介入到商业发射服务中,例如太空探索公司“猎鹰”9火箭发射价格是5000万美元,与发射价格为9000万到1亿美元的俄罗斯“质子号”火箭运载能力近似。今年5月31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的“龙”号无人驾驶货运飞船离开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是为私人公司进入航天发射领域,为美国国家航天局打工的初体验。未来,这是否会成为航天领域资本、运转模式的风向标,还有待观察。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