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人生的新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5日 08:05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日野原重明百岁寿辰时,日本媒体把“最倔、最不愿退位、最不愿颐养天年的老头”封号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他。

1911年出生的日野原,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院,被医学界公认为把美国现代医学体系引入日本的第一人。他首创“生活习惯病”概念,对日本人的健康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日野原与日本王室也过从甚密,曾担任高松宫宣仁亲王夫妇、三笠宫崇仁亲王的主治医师。
其实,日本媒体给日野原的称号一点也不为过。今年101岁的他,还担任着全日本音乐疗法联盟会长、圣路加国际医院理事长兼名誉院长,以及美兆国际健康管理机构首席顾问。直到现在,老人每天几乎都排满工作。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邮件专访时,日野原的行文谦和而恭谨,似乎读到文字,一位面容慈祥、骨子却充满韧性的传统日本老人形象便会浮现在眼前。老人一生历经坎坷,落榜、病重、劫机,都被他顽强地挺了过来。
“筹集300亿日元,在日本建造一座美国式的医学院,是我现在的头等大事。”一心希望改进医疗教学的日野原估算,要筹到巨款,至少还需要5年的时间。他对此信心十足,“我还想再活十年,100岁是人生的新起点。”
最不规律的养生法
饮食不讲究的白领听到日野原的“养生经”,也许会恢复点自信。其实百岁寿星的生活听上去毫无章法——早饭一般在厨房站着解决,淋上橄榄油的苹果汁,加了大豆卵磷脂胶囊的牛奶,一小根香蕉,再喝一杯咖啡。午饭很简单,一杯牛奶加两三块低糖曲奇,忙的时候曲奇都免了。晚饭相对比较丰盛,一大盘综合蔬菜,配上90克左右的鱼肉或者牛柳,以及半碗糙米饭。用日野原的话说,这样的晚餐足以弥补前两餐的不足。
按照目前通行的养生法,三餐比例应该在3:4:3,而日野原三餐的营养摄入却是2:3:5。不仅如此,100岁之前,日野原平均每周都会有一天熬夜,每天的睡眠时间也不过五六个小时,根本不是大部分专家所建议的八个小时。百岁之后,日野原才有所收敛,10点就寝,6点起床。而事实上,工作一旦忙起来,经常会废寝忘食。
但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恰能帮日野原保持健康。
他的饮食看似随心所欲,实际上并不紊乱,只是计算方法和常人有所不同。“你可以一天或两天作为单位,计算营养和热量的摄入。”日野原认为,糖类、脂肪和盐摄入过多,营养不均衡才是现代人饮食普遍的问题,少吃一顿不但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反而能让身体机能休息一下。所以,如果晚餐吃得太饱,日野原第二天便会不吃早饭,以此减少身体的负担。
控制热量是日野原养生中最核心的内容。“在东京生活,长期以车代步,平日运动量较少,所以我必须将每日的卡路里摄取量控制在1300千卡以内。”平时,他还尽量给自己创造体育锻炼的机会。比如,在圣路加国际医院工作时,日野原尽量走楼梯。此外还坚持每周跑步1个半小时,雷打不动。
96岁那年,日野原将他的另类养生经写成《不生病的15个饮食习惯》,总结起来十分简单:“吃得少,吃得好,多咀嚼,多运动,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养生根本不需要弄得太复杂。”
摒弃欲望的诱惑
日野原的养生经自成一派,但他的长寿并非仅依托于此。
“人不能被欲望所驱使。即使每天粗茶淡饭,也要怀着感激的心情去接受。”日野原坦言,年轻时,他的生活很清苦,自己却从未因为金钱、物质而烦恼,一直过着和自己收入相符合的生活。正是因为养成了固守清贫的习惯,后来成为医学专家的日野原从未沉溺于物质享乐。
“忙碌于工作,也能让你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没时间为鸡毛蒜皮生气,也不会感到饥饿。”日野原曾打算在65岁退休,颐养天年。然而,突如其来的劫难改变了他的人生计划。1970年3月31日,日野原乘坐日本航空“淀号”,从东京去福冈参加同学会。就在飞行途中,几名隐藏在乘客之中的歹徒,手持利刃,将所有乘客的手脚绑了起来,要求机长把飞机开到朝鲜平壤。机长却悄悄把飞机开到了韩国首尔金浦机场。绑匪一看,窗外有福特汽车和壳牌加油站。“这分明不是平壤。”几名歹徒顿时暴怒,亮出绑在身上的炸弹,威胁要和所有乘客同归于尽。就在此时,担任日本运输省政务次官的山村新治郎挺身而出,用自己作为人质,交换其他乘客,并答应和劫匪去平壤,一班乘客才终得脱险。
“当我踏上金浦机场沥青路面的那一刻,感慨万千,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别人赋予的。只有快乐地度过,才对得起别人的牺牲和付出。”从此之后,老人便放弃了自己的退休计划,忙碌到现在。想不到,这种尽情享受工作的心态,也让他获得了长寿。
“人生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了。但也因为这些意外的磨难,人才会迅速成熟。”日野原人生中的第一次劫难,是在大学一年级时。他因严重的肺结核在家休学一年,每天高烧不退。那时,他凭毅力和韧劲熬过一段饱受病痛摧残的日子。这段岁月不仅让他学会了忍耐,理念别人的痛苦,还让他发现了音乐对病人具有一定治疗和安抚的作用,为他之后创立音乐疗法打下了基础。
因为历经世事,即使谈到死亡,日野原也十分淡然,“我希望人们在我的墓碑上刻上:他曾经是孩子们和年轻人的好朋友。这样我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