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之痛:生不逢地死不逢时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9日 09:36 南都周刊 微博
在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灭顶之灾前,这些父母大多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困难、60年代的“文革”浩劫、70年代的上山下乡、80年代的一胎限制、90年代的分流下岗。在积极响应“只生一个好”的计生国策后,唯一的孩子却不幸离世,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然从主流中掉队,老无所依。
记者_李岩 北京报道
尊与卑在相遇之前就有了天然的划定。
位于北京海淀区知春路的国家人口计生委人民来访接待室,入口被树丛巧妙遮蔽。在这个路人一不留神就会错过的院落,100多个失去了家中唯一孩子的父母,几乎是以俯叩之姿,从树丫的缝隙间低眉顺眼钻入。
6月5日一早,他们通过网络商议,从各省市联合来京,向国家计生委申请补偿。
“在人生步入中老年的时候,孩子却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一天天地老去,谁为我们养老送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同时也失去了生命的传承,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失去了最基本的赡养保障。”申请书后,有一千多个失独者的签名。
“失独者”是外界对因各种原因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较多采用的统称。但在这个群体内部,他们多互称“同命人”。
接待室的金色牌匾清楚告知:接待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周六、周日休息。在这个周二上午,计生委没有回音。而可以想见的是,从下午到次日凌晨,上访行动也不会得到任何答复。
父母们在没看到结果前不打算离去。但他们入住的宾馆和所属各地方计生委已经得到通知:前者不得继续接待,后者火速来京领人。
深夜1点,接待室没有关灯,也没有关门。外面多了几辆警车值班。呜咽之声断断续续,飘入北京初夏的夜空。
过不去的坎
生不逢地,死不逢时。
在这个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特国度,已经有上亿的新生儿降临,他们从来没有兄弟姐妹,其中一部分又因天灾人祸,未尝尽人生百味,便先于父母离世。
在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灭顶之灾前,这些父母大多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困难、60年代的“文革”浩劫、70年代的上山下乡、80年代的一胎限制、90年代的分流下岗。在遵照国家政策多年之后,唯一的孩子突然离开,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然从主流中掉队,亦被国家政策所遗弃。
“我们对得起这个国家,你让我们做什么我就做了,结果最后还成了维稳对象。”在上访现场,一位失独妈妈对本刊记者说。
表面上看,没有孩子是失独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唯一不同,但实际却是,没有孩子,两种家庭在任何生活细节上都迥然不同。一个三口之家,失去年纪最小的人口,从此不啻灭门。
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导致计划生育无后家庭的产生。学者王广州等根据计划生育政策历史将无后家庭定义为:“年龄在49岁以上﹑只生育过一个子女﹑现无存活子女”的家庭。
由于没有孩子,计划生育无后家庭也可以称之为计划生育“空巢家庭”。
“孩子是中国父母的希望和保障,所以中国人把儿女看得比天还大。”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一旦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父母的养老送终便是无解之题。“失独甚至引发一种连锁反应,物质不能弥补。夫妻之间会互相埋怨,感情可能就破裂;悲恸摧毁父母身体,家庭可能就瓦解。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因为总有一个风险比例,让他们中的一部分将来成为失独家庭。”
2008年的汶川地震使中国集中出现了一批失独家庭。因为每年都去灾区慰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和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成了老朋友。那场地震让后者成了当地抗震救灾的模范典型,但也让他成了一个失去妻子的丈夫和失去儿子的父亲。
不管何时,于丹去办公室找刘亚春,都是看到他脸上嘻嘻哈哈,但却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有次,于丹无意中瞥见,报纸下搁着一本名叫《父爱》的书。她才发现,几年过去,刘亚春的内心一直没走出来。
“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长大,但失去孩子的父母是怎么都过不去的。”于丹说。
穆光宗曾对辽宁省辽阳市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死亡人口数据进行过统计分析。在0-30岁的295名死亡人口中,0-10岁的死亡人口比重为16.27%,0-15岁的为26.44%,18-30岁的高达66.44%。当最后一种情形不幸发生,孩子的母亲通常也过了生育年龄,情非得已,多数人只能放弃再生育。
无论什么原因,一旦再生育失败,失独便成为中年父母们不可逆转的伤痛。他们要么不愿意出门,要么不愿意回家。
“你能想象么,我们除夕一起去洗浴中心过的年。”一位上访的妈妈说,“人家过节,我们躲劫,劫难的劫。哪里没有鞭炮声,我们就去哪里。”
“正常人永远理解不了我们。”不止一个父母表达了这个观点。听起来像是对计生委的无动于衷给出解释,也像是对素昧平生的来访者礼貌地告以非充分信任。
为了逃避有关孩子的一切邻里家常,一些失独父母成为流动人口,他们切断与亲朋的联络,找到一个陌生地方苟活。进养老院、上手术台,他们都找不到儿女为自己签字。部分失独的爸爸抛下失独的妈妈,另辟一段婚姻,只为不让自己无后。
生活没有按下停止键,但按下了静音键。不带商量,不带迂回,孩子就这样走了。所有的喧闹、忙碌、紧张、困顿、压抑、隐忍,连同它们所换回的那种叫天伦之乐的美好,一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