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新浪尚品 > 谈资 > 正文

Mark Kitto:一段莫干山的心灵奥德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1日 09:35 外滩画报 微博

  从活跃于上海的作者、知名出版人到退隐莫干山,一个北威尔士人在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心灵奥德赛。

Mark Kitto:一段莫干山的心灵奥德赛Mark Kitto:一段莫干山的心灵奥德赛

  身材高大,每天沿着山路上下跑步,待人和善、喜欢独处,有一个广东妻子—— 这是英国作者和出版人马克·基多(Mark Kitto)在莫干山当地人眼中的形象。从活跃于上海的作者、知名出版人到退隐莫干山,一个北威尔士人在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心灵奥德赛。

  文/陆彦 编辑/何育锋 图/ Eric Leleu

  2004年,马克·基多正处于事业的顶峰。他创办的 《That ’sShanghai 》杂志,成了在中国出版的最成功的英语出版物。事业如日中天的基多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被英国《 金融时报》 称为“ 微媒体巨头”。春风得意的他没有想到不久的将来就彻底告别这一切,携妻挈子,归隐莫干山。

  8年后的今天,基多一家在莫干山已经扎下根来。这个46岁的英国作者和比他小10岁的广东籍妻子吴宁华,在莫干山过上了英国人最想拥有的生活:一个家庭、一条狗,隐居山野,亲近自然。但他比绝大部分英国人更幸运:他还拥有一个成功的咖啡馆,毕业于广东音乐学院的音乐家妻子吴宁华帮他打理。近年来他们生意扩大,另租下山中几幢别墅,经修缮后变成家庭式酒店,对外营业。吴宁华主要负责照顾女儿Isabel和儿子Tristan的饮食起居以及打理生意,基多则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埋头于书房中阅读、写作。他为英国一家杂志撰写专栏,每月一次。

  基多在莫干山的日常生活包括写作、阅读、每天沿着山路上下跑步至少45分钟。莫干山非常陡峭,他跑起来却如履平地。他参加了一个自行车俱乐部,去年曾去过新疆参加过一次自行车比赛。他还拥有一辆1980年代中国警察使用的摩托车——那种带边斗的,有啥问题,他会自己修理。他常骑摩托车,带着一儿一女上下山路兜风。莫干山的冬天很冷,房间里没有供暖设施,壁炉24小时需要木柴。劈柴是基多最爱干的活儿。

  基多于两年前在英国出版了非虚构类著作《中国杜鹃》(China Cuckoo),描写了他在中国的事业和生活。此书在英国颇受欢迎,发行了第二版,并被介绍到澳大利亚。目前他正在集中精力写作新著,这也是他的第三本书。当我们问他写小说的感觉如何时,这名前出版人回答说:“犹如用针筒从泳池里把水抽干。”

  为了《中国杜鹃》一书,他曾在上海图书馆里查阅了所有《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至1950年在中国出版,共计101年,是清末至民国时代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关于莫干山的所有记载。搬到莫干山后,他频频步行、远足、露营,对每个山头、小路、大树、人家了如指掌。《中国杜鹃》也成了一本资料扎实的莫干山百年史。

  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的时候,他带着我们走了好一段路,到了他平时经常来的一个地方,说起这里的每一棵树。有些树生病了,不久将会死去。夏天他常来这里劈木柴,累了就喝上一罐冰啤酒。那是他最惬意的时候。

  在莫干山生活这么多年来,基多一家经营的咖啡店和家庭酒店经由朋友们口口相传,逐渐在杭州和上海一带有了知名度。周末和假日,咖啡店里顾客盈门,新老朋友从城市赶来这里,呼吸着莫干山新鲜的空气,晚上睡个好觉,早上在鸟语花香中醒来。吴宁华说,有一个老朋友有时从杭州骑摩托车赶来,只为喝一杯咖啡,然后又骑着摩托车离去。

  从上海到莫干山

  在《中国杜鹃》一书中,基多对莫干山的前世今生做了非常详尽的探究,并对他从浮华上海搬来寂静莫干山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的描写。此书出版后引起了美国《纽约时报》和德国《镜报》的关注。他们派记者前往莫干山探访,赞誉他把莫干山“重新呈现在世界眼前”。离基多家咖啡馆不远处,莫干山当地政府也设立了一个向游客介绍莫干山百年历史的画廊,其中写到了基多和吴宁华,赞许他们为提高莫干山作为旅游胜地的知名度做出的贡献。

  这一切都是从1999年农历新年的一次旅行开始。

  这是基多来到中国的第三年。《That’s Shanghai》的发展速度和中国的发展速度一样日新月异,基多连圣诞节都是在办公桌前度过的。农历新年转眼即至,人们离开了城市,回到老家,喧嚣的上海顿时陷入一片寂静。

  坐在位于顶楼的公寓中,基多的目光落到了房间角落里前房客留下的一本《孤独星球·中国》上。在书中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他找到了关于莫干山的两句话:“莫干山是殖民时代居住在上海和杭州的欧洲人的度假旅游胜地。从杭州西站坐长途汽车需要40元,在山上度过一晚需要250元左右。”除此之外别无更详细的说明。

  经历了一番周折,他于一个寒冷的正月夜抵达了莫干山。他回忆道:“眼前出现的不是上海郊区那种假模假样的西班牙式别墅,而是一个欧洲小村庄,好像是从阿尔卑斯、普罗旺斯搬过来的,这里很像北威尔士,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旅馆主人给他拿来一个电热器,他想方设法要来了一捆木柴。壁炉点燃瞬间,他发现这个房间跟他从小长大的房间几乎一模一样。他跟旅馆主人夫妇成了朋友,并喜欢上了莫干山。

  此时基多创办的《That’s Shanghai》杂志系列正迎来井喷式的发展速度。他从广州搬迁到上海,雇员已达到50人。某日下午,一个餐厅老板给他打来电话,咆哮着威胁取消在杂志上登的广告,因为某篇文章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这家餐厅。刚放下电话,一个美国人走进了办公室,手里拿着《That’s Shanghai》:“老天爷,我终于看到了一本说真话的杂志!”并立刻承诺给基多投入广告。

  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因为各种原因,基多最终离开了这本杂志,并失去了“That’s Shanghai”系列商标——按照市值估价,该系列商标价值几百万美元。这对基多打击极大。在《中国杜鹃》一书中,基多描述了《字林西报》总裁马立斯(Henr y E. Morriss)的遭遇。1950年后,马立斯被迫离开《字林西报》办公大楼,栖身于一个狭小的房屋里。在1950年《字林西报》即将停办的一期报纸上,刊登了一张马立斯的照片。上面的马立斯显得筋疲力尽、苍老不堪。当基多看到这张照片时,他感觉有一把刀正在剜着他心头新鲜的伤口。“我感觉自己是马立斯的鬼魅。”他在《中国杜鹃》一书中写道:“当我在剑桥大学某次聚会上见到马立斯的孙子时,他依旧对多年以前发生在他家族身上的一切耿耿于怀。朋友们建议我回到英国,但我的回答是‘不’。”

  杜鹃产下鸟蛋后,把鸟蛋放入别种鸟的鸟巢中。待小杜鹃孵化后,小杜鹃就把其他幼雏推出鸟巢。基多用此书名,某种程度上对他的遭遇作了一个隐喻。在英语中,“going cuckoo”意为“疯了”。有些朋友认为基多不回英国简直是疯了。基多索性采用此名作为书名。

  基多在伦敦亚非学院求学时,专攻中国诗歌,毕业论文写的是王维。“在中国有一个更为古老的传统:从公共生活中退隐的传统。在中国几千年的帝制中,因为富有文学传统的科举制度,很多官员亦是优秀的诗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退隐诗人是陶渊明。误入尘世30年后,他过起了一个真正农夫的生活。他亲自犁地,有时挨饿,酒量很大。我不是诗人,也不是政府官员。我在伦敦亚非学院时学的是中国诗歌,毕业论文写的是王维。在2004年,我似乎面临着同样的选择。我可以退隐到山林中隐居,写作,自己种蔬菜。何况,我在莫干山已经租了一所房子。2004年冬天,一个美国出版商建议我写本关于中国经历的书。还有哪里比在莫干山写这本书更好的地方呢?”他在《中国杜鹃》一书中这样写道。

  从失去到爱上

  基多和吴宁华的咖啡馆名叫“the Lodge”。“The Lodge”位于莫干山风景区的主街阴山街南端。阴山街大约50米长,街两旁列满了各式小餐厅和旅馆。当你走到阴山街的南端,往上看,即可看到咖啡馆的招牌。

  你可以在咖啡馆享用英式早餐。如果晴天而不太冷的时候,你可以在早餐后坐在咖啡馆门外,再喝一杯新鲜的咖啡,享用一块刚刚从烤炉里端出来的巧克力松饼,呼吸着莫干山新鲜的空气。你可以在小憩过后踏上漫游莫干山的路途。你在观察本地居民砍毛竹时——竹子是他们收入的一大来源——也许不经意之间就经过了一幢被紧锁着的老别墅、一个荒废已久的网球场或者游泳池。这幢老别墅已经有100年了,它的主人也许是民国时代一个上海银行家,自从1948年离开这里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来。

  莫干山的很多别墅里都隐藏着类似的历史,基多在《中国杜鹃》一书中致力于挖掘这些历史。他从当地老年居民的回忆中、一些珍贵的档案中、《字林西报》关于莫干山夏天的报道中拼出一个个片段,并把它们写进书中。值得一提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当年在莫干山度过夏天的俄罗斯犹太裔少女列娜。当年十几岁的少女如今已经84岁,生活在美国加州。他们通过互联网建立了联系,基多给列娜发去了系列问题。稍后列娜于2007年重返故地,在莫干山的竹林间,基多给列娜拍下了珍贵的照片。

  如果是雨天,你可以移步咖啡馆里,坐在温暖的壁炉旁,再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拿一本书架上的书阅读,你可以在咖啡馆前台借阅《中国杜鹃》一书。如果喜欢你可以买一本,然后请作者当面签上他的大名。在短短的时间里,你就可以对莫干山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触感。咖啡馆温暖而舒适,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是基多和吴宁华在上海居住期间淘到的古董,既有西洋Art Deco风格,也有地道中式风格的家具。基多在《中国杜鹃》一书中对淘到这些家具的过程有风趣的描写:某家具老板对老式家具有着不错的鉴赏力,却因欠赌债落荒而逃,基多不得不在上海各个偏僻郊区对其展开追踪,终于追回一对已经付过钱的1930年代西洋风格沙发。

  当初在决定开这间咖啡馆的时候,基多和吴宁华就决定,要通过这间“Pop-Mom”咖啡馆,给再现莫干山的百年历史提供一个“活着的博物馆”。咖啡馆是英式的,温暖、舒适、老旧。从选址到租赁,从装修到开张,从当地干部频频造访到坐在一张桌子上把酒言欢,基多学会了与当地居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其间妻子吴宁华的酒量也立下了大功。

  咖啡馆开张之初,基多当大厨,吴宁华当前台,夫妻俩打理一切。基多挖掘记忆,同时通过google自学——就像搬到莫干山不久遭遇一场大火后通过google自学如何建造一个西式烟囱一样,终于煎出了道地的英式培根。当一个客人自言自语“老天,我终于在中国吃到了老家的培根”后,在厨房竖着耳朵的基多心头,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地。

  咖啡馆提供午餐,你可以选择享用牛肉汉堡或者意大利干酪面。量多而美味,上菜速度很快。午餐不需要预订,下午你可以在漫游两个小时后回到咖啡馆小喝一杯。本地啤酒虽然清淡但值得一试,血腥玛丽尤其值得推荐。如果想要在咖啡馆用晚餐则需预订。晚餐的主菜取决于当天第一个预订晚餐的客人点了什么。如果点了烤鸡,当晚所有的客人都要吃烤鸡。或者猪排、牛排。至今为止,咖啡馆已经培训出三代厨师。基多早已不干大厨一职,专心埋头于写作。孩子们在山下上学,吴宁华和他们住在一起。每周中基多下山探望妻儿,周末全家回到山上一起度过。基多一家和邻居们建立了非常不错的关系。吴宁华给房东的宾馆装修提供了重要的建议;他们向客人推荐附近值得一试的中国餐厅。如果你找不到咖啡馆,只需问一句“马克的咖啡馆怎么走”,所有人都会给予指点,并加一句“我和马克很熟的”。

  基多在《中国杜鹃》一书中写道:“在上海,我曾经失去事业;在莫干山,我学会了热爱中国。”基多在咖啡馆打下手给客人端咖啡时,有时会应他们的要求简短描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他们会提问:“这么说来,你是一个可怜的家伙喽?”基多回答:“我曾经是,但现在再也不是了。”

  莫干山The Lodge

  The Lodge是英国作者和前出版人马克·基多和妻子吴宁华在莫干山开的一家咖啡馆。咖啡馆网页首页上说这里提供“新鲜的咖啡、新鲜的空气,以及对历史的触感”。在这里,你可以用新鲜的英式早餐开始一天。喝下一杯浓浓的热咖啡后,建议你沿着山路去散步。中午,不妨带着浓浓的倦意再度来到咖啡馆,来个新鲜且分量十足的现烤牛肉汉堡或者意大利面条补充一下上午消耗掉的能量。饭后,不妨再来杯浓浓的咖啡,蜷在咖啡馆里拿本书或者杂志打发一下午后的倦意。来杯“血腥玛丽”吧,然后再次出发去探索属于你的莫干山。临走前别忘了预订一下晚餐——这里的晚餐是非常受欢迎的,不预订可能吃不到。

  地址:莫干山阴山街松粮山庄隔壁

  电话:0572-8033011

  网址:www.moganshanlodge.com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