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的星光大道(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16:23 《第一财经周刊》

  鉴于电影业务的“冯小刚依赖”,新导演的培养也一直在进行中。王中磊表示内部有很多新人,但起用新导演风险很大:一方面要对每年的收入有保证,而新导演对市场把握的不准确可能导致影片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另一方面是电影成功了,该导演也成名了,却离开了公司。像陆川自《可可西里》之后,便再没和华谊合作。

  《李米的猜想》这样的小成本电影是华谊现在乐意尝试的。这类导演大多没有商业片的把握能力,但创作力旺盛,有的对文艺片的把握很好。在电影学院教书的曹保平通过华谊的发行渠道,使自己执导的这部小成本电影变成一段时间内的相对主流。

  这样的电影对旗下的艺人来说很有利,一个好的剧本能让演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周迅2008年拍了很多商业片,在这个片子里则是过了一把戏瘾。邓超是第一次担纲电影男主角,王宝强、张涵予也能在大银幕上得到发挥和锻炼。当然,虽然这部电影20%的投资回报率看上去很好看,但因为成本小,盈利的绝对数目很少。

  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培养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但是,与好莱坞和鼎盛时期的香港电影明星比导演更具票房号召力不同,在中国内地,一直是导演相比于演员更有票房号召力。即便是葛优,离开冯小刚之后也很难让观众甘心掏钱买电影票。内地女演员当中也至今没有人可以担此大任。

  缺乏专门人才也成为一个掣肘因素。王中磊说,在其最重视的宣传方面,人才都是艺术类院校毕业或者是有媒体从业经验的,缺乏做市场的经验;也曾想过去专门的大公司挖人,但对方要求的薪水和环境很难达到,即使能够谈拢最后也会发现他们并不一定懂电影。

  其投资的电影为了保证国内的票房,剧情往往带有中国式的幽默,题材的局限性让其在欧美很难打开市场。所以即使它们号称自己和好莱坞的商业概念是一样的,其内容也存在瓶颈问题。刘浩东说:“欧美喜欢武打功夫。这也是为什么华谊在海外版权方面只能在亚洲卖得好的缘故。”

  王中磊说,华谊现在急需一个成熟的管理团队,签什么样的演员、拍什么电视,策略委员会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判断。自上而下的管理此时尤为重要。王氏兄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去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财务部已经实现了扁平化管理,但这些远远不够。

  艺人经纪和电视剧是华谊兄弟找到的可能的后路。华谊的艺人经纪公司历经收购、知名经纪人跳槽带走大批明星的震荡,经过7年的发展,已经由7个艺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个,华谊自己制作的影视剧给予演员诸多机会。虽然目前艺人经纪带来的利润占全部的25%,但知名艺人不断增加之后,这块会成为华谊的潜力股,王中磊预计会超过1/3。

  电视剧看上去是个更好的出路。两年前华谊进入到电视剧领域,到2008年其出品的电视剧达500集,其中《士兵突击》获得了口碑上的巨大成功。电视的销售过程是B2B,商业风险相对较小,对于演员的名气要求也并不高,坐在电视机前的人更在意的是剧情。

  很多旗下的艺人会因为电视剧走红,这有利于推出新人。艺人维持频繁的曝光率可以带动影视剧的销售,在这样的循环下,电视剧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王中军曾经承认,当年给华谊带来盈利最多的业务就是电视剧。2008年华谊对电视剧的投资首次超过电影。

  华谊现在已经有8个电视剧工作室,网罗了张纪中、康红雷、吴毅等知名的导演或者制片人。每个工作室每年可以从华谊获得一定的资金,然后每年上交一定的利润。对于失之交臂的电影《梅兰芳》,现在华谊手中还握有电视剧的拍摄权。

  也许将来华谊兄弟会变成一个电视剧公司?对于华谊兄弟来说,也许这是件好事,但是对观众和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来说,这显然不是个好消息。

  还好王氏兄弟从来没准备放弃电影,他们仍然认为大制作和大产量的电影是未来要走的方向,只要有充足资金和精准的眼光,电影依然能够产生巨额利润。2008年很快就要在热闹的贺岁电影中完结,王氏兄弟也开始为新一年做起了打算,资本始终是他们最先考虑的问题:来自资本市场的稳定支持是旗下所有需要大量资金的影视启动的基础。华谊兄弟上市也传闻已久。

  在彼此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学习中,华谊和中影逐渐成为中国电影业最重要的两支力量。但华谊兄弟的目标显然不止步于成为“能和中影分庭抗礼的中国最大民营电影公司”,王氏兄弟已经多次表达出要成为中国华纳兄弟的野心,正如王中磊谈及自己理想的时候表示:“让华谊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