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的星光大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16:23 《第一财经周刊》

  从资本运作到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从拍摄题材的突破到业务的多元化尝试,受制于资本、人才和体制的华谊兄弟一直在为自己寻找着尽可能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将来还会是一个电影公司吗?如果是,它会成为中国的华纳兄弟吗?

  文|CBN记者 龚鸿燕 王雅

  上映后首个周末,电影《梅兰芳》收获了4218万元的票房,出品方中影集团预计这一投资近亿的电影的最终票房可达1.5亿元。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总裁王中磊对此心情复杂—这份风光本来有可能属于华谊兄弟。

  《梅兰芳》运作之初,华谊兄弟就作为投资方参与进来,甚至参加了开机仪式。但是后来中影集团强势介入,华谊兄弟最终与这部电影失之交臂。这点暂且不论,如今这部片子的上映日期偏又和华谊年度大片《非诚勿扰》撞上,与之争抢贺岁档票房蛋糕。

  王中磊将撤出《梅兰芳》的过程形容为“很微妙、非常复杂”。被视为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回归之作的电影《梅兰芳》甫一开拍便受到了多方关注。有关这部电影的开拍,一个已经为人熟知的故事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也就是后来在电影《梅兰芳》中和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并列为总制片人的杜家毅,单枪匹马跑去梅家谈下了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版权。

  王中磊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专访时表示,杜家毅去谈版权时,背后的支撑正是来自于华谊兄弟。杜家毅经营着一家名为米里米特的影视公司,但他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华谊兄弟便有意成为电影主投资方。2007年7月,华谊兄弟和中国电影集团(下称中影)作为主要投资方出现在了《梅兰芳》的开机仪式上。作为在电影操作上具有成熟经验的公司,华谊兄弟希望自己能参与整部电影的制作并对剧本的内容有话语权。

  中影当然也不甘屈居人后。况且,这部片子并不是一部纯粹商业片或文艺片,片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在中国妇孺皆知的京剧大师,这让这部电影有了“重大题材”的意味。即便在王中磊看来,中影也是这种题材最合适的出品方。“中影投拍一部电影除了商业考虑,还必须考虑‘社会责任’,要‘弘扬主旋律’,这是我们的特殊性。”《梅兰芳》制片人、中影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说。

  中影在主控权上的强势让华谊兄弟只能沦落为一个没有主动权的小投资方,这不是华谊想要的结果。当然,从影片本身出发,中影主导运作《梅兰芳》也许是一件幸事,导演陈凯歌就是中影董事长韩三平带着剧本亲自上门找来的,前者十几年前拍摄的京剧题材的《霸王别姬》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如果华谊来投拍,占其每年收入1/4的贺岁档大片的拍摄资金肯定要保证,这样势必导致《梅兰芳》的投资成本压缩;而且,华谊兄弟即使是国内最成功的民营影业公司,比起实力雄厚的中影来,发行能力始终要差上一截。

  没有华谊撑腰的杜家毅以版权拥有者的身份进入剧组,在戏快杀青的时候却和中影因版权起了纠纷,最后对簿公堂,如今结果尚未有定论,但上映时《梅兰芳》的海报上已不见米里米特公司的名字。

  失去《梅兰芳》这样一部公众关注的大片,华谊兄弟并没有沦为2008年贺岁档的看客,它们还有一张王牌—冯小刚电影,这历来就是华谊兄弟每年最大手笔投入的项目。今年的《非诚勿扰》和去年的《集结号》一样,同样是5000万元的投资,3000万元的宣传预算。

  在《梅兰芳》公映当天,王中磊带着《集结号》的主创人员去了台湾金马奖颁奖礼。捧杯归来第二天又投入到新的宣传中。在流水般接受各家媒体采访的间隙,他觉得屋子里有点冷,于是唤了助理把他的羽绒服拿给他:“战斗就要开始了,可不能感冒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