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多么痛的领悟 瑞典汽车兴衰史

2013年06月01日 03:17  《优品》

  世界上有哪几个汽车大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OK,也许你已经数到中国了,但却很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名字——瑞典。有人会嗤之以鼻地说,这个国家的品牌不是被人收购了就是破产了,有什么可骄傲的?非也,瑞典汽车乃至整个瑞典工业,最近百余年来有着独特而迷人的历史,即便部分企业近况不佳,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成立于1994年的科尼塞克,距今不过20年历史,但是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立于1994年的科尼塞克,距今不过20年历史,但是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还想再啰嗦一句,你能列举多少个源自瑞典的知名品牌?爱立信、宜家家居、伊莱克斯电器、哈苏相机、H&M服装、绝对伏特加、斯凯孚、利乐包……当然,还有本文的几个主角,沃尔沃汽车、科尼塞克跑车、萨博汽车、斯堪尼亚汽车等。尽管有些难以置信,但按照人口比例计算,瑞典的确是全世界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

  瑞典汽车工业起步很早,就算从斯堪尼亚汽车创立开始算起,距今也已经超过百年了。为了探寻瑞典汽车的兴衰,我们不妨先简单看一下几大品牌的发展史——

  沃尔沃: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

  沃尔沃的诞生,与瑞典另一著名公司斯凯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全球最大的轴承制造商之一,1915年前后的斯凯孚,生产的每一组车用滚珠子与滚子轴承侧面,可能都会有“volvo”的字样,意即“滚滚向前”。沃尔沃创始人古斯塔夫·拉尔松和阿萨尔·加布里尔松当初都效力于斯凯孚,他们1924年萌生了建设整车制造公司的想法并向公司提出建议,两年后斯凯孚董事会批准了这个项目,正式创建AB Volvo公司。

  从1927年问世的第一辆车,沃尔沃就将安全的概念根植其中:据说该车出厂之前曾和某款美国轿车进行过碰撞试验,结果那辆美国车几乎被撞成了废铁。尽管如此,刚问世的沃尔沃轿车并没有被太多瑞典人接受。直到上世纪30年代,经过摸索的沃尔沃轿车逐步确立了豪华车定位,才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并走上出口之路。1935年,沃尔沃脱离母公司斯凯孚独立。

  尽管和很多其它品牌一样,沃尔沃轿车的发展也受到了二战的影响,但由于对普通家用车和豪华车的研发都非常用心,到上世纪40年代末,其轿车产量首次超越了卡车和客车,50年代后,PV444更是成为瑞典最畅销的汽车。1959年,沃尔沃工程师尼斯·布林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这项发明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延续至今,也将沃尔沃推向第一个巅峰。进入60年代,沃尔沃在海外开辟了多家工厂,一跃成为全瑞典最大的公司。

  沃尔沃的海外市场中,美国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从1973年起,美国就超越瑞典本土成为沃尔沃最大的市场。尽可能开拓美国市场自然是沃尔沃希望的,而作为美国汽车巨头之一的福特,也早就盯上了这家瑞典车企,1999年,一桩郎有情妾有意的买卖一锤定音,福特以64亿美元高价收购沃尔沃。

  毫无疑问,福特拥有一流技术和成熟市场,但嫁入“美国豪门”,沃尔沃却遭遇了一段迷失。首先,沃尔沃开始加入福特的平台化战略,进入21世纪后所生产的车型皆依赖福特的平台,自身技术层面独立性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品牌的消费者年龄偏大,加之与当时同门豪华品牌捷豹、路虎、林肯、水星等存在的同门竞争可能,福特希望让沃尔沃转型,但年轻化的策略并未很快被消费者买账;第三也是最致命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来袭,对美国汽车产业造成重创,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沃尔沃的销量持续下降,形势一度岌岌可危。此时福特一方面无力继续支撑沃尔沃,另一方面也因为收购得到了足够的技术资源,便开始为这个瑞典轿车品牌寻找新东家。令人略感意外的是,2010年宣布接手沃尔沃的,竟然是来自中国的吉利集团,而18亿美元的收购价,也远远低于当初福特的买价。

  加入中国汽车集团旗下,沃尔沃再次面临涅槃良机,如果送给它一段歌词的话,我耳边响起的是:“每把汗流了,生命变得厚重,走出沮丧才看见,新宇宙。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

  萨博:心若在灿烂中死去

  汽车涡轮增压的创造者、“人车合一,贴地飞行”、前驱之王……若论在整个汽车历史中的影响力,萨博绝对不输沃尔沃。它1937年创立的时候,其实是一家飞机公司,其名字Saab也是瑞典飞机有限公司的缩写,它的创立主要为保护二战中瑞典中立国的地位提供飞机。战争结束后,飞机市场萎缩,通过对形势的分析,萨博1944年决定转型生产汽车,而这个决定,说影响了全世界随后的汽车行业发展也并不为过。

  因为有着与飞机相关的基因,萨博汽车自创立伊始便在动力上有着过人的天赋。经历了一些年的探索,它在1957年迎来爆炸式的销售增长,到1959年底开始出口美国。和沃尔沃类似,美国很快成为萨博最大的海外市场。1969年,萨博飞机制造公司吞并瑞典最大的商用车企业斯堪尼亚,萨博与后者组成了萨博-斯堪尼亚汽车集团。

  让萨博真正登上神坛的,是1976年的Saab 99车型,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装配了涡轮增压的车型,在那个石油危机的年代,用2.0T发动机带来145马力功率,无疑成为了让世界欢欣鼓舞的消息。此后萨博进入巅峰期,不仅在美国的生产销售遍地开花,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也将萨博指定为皇室御用交通工具,并于1983年颁发表彰证书。

  萨博的转折,发生在1990年。当时的萨博汽车进行重组,萨博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新的独立公司,双方各自拥有50%股份。巅峰期的沃尔沃与福特合作未能创造更大的奇迹,而巅峰期的萨博选择通用合作,日后看来则绝对堪称失败。尽管双方合作初期比较愉快,也研发出了很多在动力、安全、科技等方面皆走在世界前列的车型,但随着2000年通用完全收购萨博,这家瑞典企业开始陷入被动,尤其是2003年,萨博的发动机部门被通用在德国吕塞尔海姆的部门合并。这意味着萨博损失了1300名工程师和设计师,更断送了萨博开发自己产品的能力。失去了核心技术人员,无异于武林高手失去了内功,原本披荆斩棘的萨博,很快便只剩下一具空壳,衰落也就在所难免。经历了一些日薄西山的产品,以及与斯巴鲁等企业并不成功的合作后,萨博的闹剧很快走到了尽头。

  诸多没有结果的收购后,这个有64年历史的瑞典品牌终于在2010年成为尘封的回忆。它未来还会重生吗?没有人知道,我们只能为它吟唱一句:“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回忆里重生”……

  斯堪尼亚:没那么简单

  相比前面两位,斯堪尼亚的历史更为悠久,而且它并没有太坎坷的经历,尽管德国大众集团2008年起成为它的大股东,但这家全球最大的货车及巴士制造厂商之一本身也非常过硬,最近70多年始终处于赢利状态。斯堪尼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1年,当时在瑞典南泰利耶成立了一家制造火车车厢的工厂,简称为VABIS。不久,公司开始开发并制造轿车和卡车。 1900年,斯堪尼亚机器制造厂在马尔默成立,最初生产自行车,不久后也开始生产轿车和卡车。

  1911年,斯堪尼亚与VABIS两家公司合并,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就这样诞生了。值得注意的是,1935年,二战后的大众急于开拓北欧市场,Scania-VABIS提供了很大支持,随后也成为大众汽车在瑞典的总代理,两者的缘分自那时便开始了。

  斯堪尼亚此后的发展一直比较顺风顺水,从20世纪50年代起也开始在整个欧洲建立销售与服务网络,并逐步在巴西、荷兰等国家设立工厂。前文提到过,斯堪尼亚曾在1969年与萨博合并成为萨博-斯堪尼亚公司,此后全球化策略进一步发展,又在阿根廷、法国等地建立工厂。时间来到1995年,随着萨博与通用关系的拉近,斯堪尼亚再次成为独立的公司。与斯堪尼亚一直关系良好的大众集团后来介入收购,源自集团“全球卡车联盟”的战略。此前大众集团已经拥有了另外两大著名卡车品牌,即曼(MAN)和巴西卡车,但由于曼和斯堪尼亚的渊源由来已久(曼一直渴望收购斯堪尼亚,两者曾闹得水火不容),大众集团的伟大计划迟迟难以推进。如今两者虽然并入同门,曼依旧没有放弃吃下斯堪尼亚的心愿,形势依旧扑朔迷离,尽管仍是目前全球最为赢利的卡车品牌,但经历过种种组合、独立和并购的斯堪尼亚,也只能感叹:“没那么简单,就能找到聊得来的伴,尤其是在看过了那么多的背叛”……

  科尼塞克: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不少人也许根本不认识科尼塞克,但当这样一辆车摆在面前时,即便对车毫无所知的人,也一定会忍不住尖叫。对于它,我觉得只需说两组数据就够了:一,1995年,量产规格的科尼塞克CCR在意大利纳多测试道上,跑出了387.87公里的时速,创造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科尼塞克当下主打的车型Agera R,最大功率可达1115马力,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2.9秒,极速可以轻易突破419公里/小时。

  科尼塞克历史不长,1994年克里斯蒂安·冯·科尼塞克创立这家公司时,他本人也年仅22岁。尽管年轻,可他已是瑞典赛车工程界的老手,加之此前出色的经商带来的资本积累,科尼塞克的梦想很快变为现实。一群瑞典当地最顶尖的工程师(其中有不少具有航空工程背景),串连了一些瑞典既有的赛车零组件供应商与相关学术单位,组成了一家规模甚为袖珍的小型车厂。计划的核心理念不是很复杂:以类似F1的技术理念,开发出一辆中置引擎配置、纯双座的硬顶跑车。

  经过20年发展,科尼塞克如今已具备一定知名度与实力,甚至萨博破产前,它也一度参与收购,可惜最后时刻事与愿违。尽管正式员工和年产量都只有双位数,但科尼塞克却着实是当今车坛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未来会如何?也许这并不重要,20岁的科尼塞克汽车是年轻的,它只需坚持自己对梦想的执着就可以了,正如那句歌词所唱:“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总结:多么痛的领悟

  总结起来,瑞典几大知名汽车品牌,除了只有不到20年历史的科尼塞克,其他几位多数都饱经了辉煌与坎坷。看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瑞典有着对工业发展非常有利的土壤,森林、铁矿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资源,这个国家早早形成了采矿冶金、林业造纸、电力和机械制造四大传统工业体系,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加大了科研与发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再加上高教育程度、高社会福利、高自由度为民族创新性带来的有利条件,瑞典汽车的辉煌也就不再让人奇怪。

  但后来,瑞典汽车为何经历了一些挫折?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多数并非因为经营不善而走上被并购之路,而是或主动或出于互利互惠的原因选择接受并购,但因为后来股东的决策问题、全球经济危机等被动原因而走向衰落。那它们为何在尚处巅峰之时选择被收购?我想,这多数是因为瑞典本土市场过小,只有不到九百万人的国家,不足以支撑如此享誉全球的品牌从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于是它们不得不四处找寻新的投资方,加之瑞典上世纪70年代后着重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经济,国外成熟的资本看似对于开拓瑞典以外的市场很有助力,它们接受并购也便顺理成章。

  并购带来的结果有利有弊,它们如今尽管有的易主,有的破产,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新时代的开始。道路曲折但前途依旧光明,对于瑞典汽车工业的发展来说,也许这只是一次“多么痛的领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