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文首页 | 尚品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文

细说心语:林青霞怎样写《窗里窗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7日 06:58 经济观察网 微博

  读青霞(微博)的心语,你会觉得跟她很近,很亲。看书前,你也许会迷上她——一颗耀目生辉的明星;看书后,你会不知不觉喜欢她——一个贴心可爱的朋友。

  金圣华

  青霞终于出书了。

  这本名为《窗里窗外》(微博)的散文集,让所有翘首以待的朋友等得脖子都长了。原本,书在两年前就可以出的,偏偏求好心切的作者说自己还没准备好,内容得充实一番,文字得斟酌一下,书名得再三考虑,装帧得细心设计,照片呢,得翻箱倒箧去找……

  就这样,寻寻觅觅,消消停停,青霞的书一拖再拖,朋友都着急了,当事人自己倒不急,说是慢慢来,篇幅不够,还得再努力。就在这两年间,新的文章一篇又一篇的写了出来,而且越写越畅顺,以前几百字要琢磨好半天,现在一下笔就是洋洋数千言,作者居然说不长不长,还有话没说完呢!

  青霞写完文章,最喜欢找朋友过目,听听客观的意见。看她的文章,而且经常身为第一读者,倒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她的文章多半在晚上写,长夜漫漫,灵感来了,她会一把抓住,不眠不休,一直笔耕到天亮。无数个清晨,电话铃响,那头传来她既兴奋又疲惫的声音:“吵醒你了吗?““又通宵没睡?”“是啊!我又写了一篇……”这时候,她不顾睡意袭人,急着要找另一双眼睛在她的心血结晶上游移一遍。不久,传真机嘎嘎作响,一页页墨迹斑斑的稿纸就在机端出现了。

  最初,青霞是在稿纸上写作的。这时候她传来的文章最能呈现出原始状态。稿纸上涂涂改改,稿纸边添添加加,每一处修改,都是秧田里一道犁过的痕迹,诉说着春耕翻土时的辛勤: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这样改,为什么改了又还原,为什么还原了又打个问号?像是初苗要破土而出,幼蝶要破茧而飞,那逐渐蜕变成形的过程,既艰辛漫长又锲而不舍,叫人看了忍不住要替她打气。

  接着,青霞进入了高科技阶段,文章写完后,叫秘书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电邮,再传送到朋友手中。这时候,再也看不到她那苍劲有力的书法了,看到的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文字,一行又一行,条理分明。尽管如此,从初稿到完稿,作者还是会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修改,一字又一字斟酌。于是,收到的稿件都会标上数字,一稿,二稿,三稿……每一稿渐趋成熟,像是初生儿在慈母呵护下一年年长高长大。记忆中,她那篇为我的译作《彩梦世界》而写的序文,前后就坚持要修改十一遍,这只不过是她认真执着的其中一例而已。

  在她发表的四五十篇散文里,每一篇都有令人惊喜的地方,恍如漫步潺潺清溪畔,乍见溪中游鱼穿梭;徜徉青青绿茵地,忽瞥草上露珠滚动,一切都来得那么灵秀,晶莹,闪亮而不炫目,是那种真情倾注的神来之笔,出其不意的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青霞喜欢杨绛,季羡林,林文月的散文,因为在这些散文大家的笔下,你看到的都是真性情,真面目,文字里表现出来的是无可抗拒的人格魅力,不需要华辞丽藻去渲染。青霞的文章也一样,纯净质朴,清新自然,基本上是不需改的,要改的地方,别人还没提出,她自己已经改了;有些片段,甚至朋友都称赞了,她自己还不满意;有的文章,甚至已经发出去,快排版了,她还会通过电邮,短讯,电话,一个字,一个标点去修正。

  青霞每写一篇作品,成文前成文后都很有意思。不少次,喝着茶,在悠扬乐声中听她把身边故事娓娓道来,说得细腻传神,既有色彩,又有动作,彷佛一个个电影镜头在眼前闪过,“赶快写下来吧!”我听了总要催促。“啊!你真是我的缪斯!”她可是喜欢把一切功劳都归于朋友。其实,她说故事的时候,文章的雏形已经在脑海里浮现了。

  最记得她写《牵手》的情形。2006年翻译学会庆祝成立三十五周年,我请了林文月教授莅港演讲,接机当天,忽然收到青霞的电话,说是否可以见见面。那时林老先生刚不幸辞世,青霞遭受伤亲之痛,情绪陷于低潮,我在忙乱中,只好兵分两路,央外子去接林教授,自己则匆匆赶赴青霞的居所。看到形容憔悴的她,真不知如何安慰,倒是她先开口,追忆起父亲的音容笑貌,说林老先生晚年时,她常牵着他的手去台北国父纪念馆散步。“就像你小时候他牵着你的手一样?”“啊!就是这样!”不久,她那篇纪念父亲的文章《牵手》就完成了。在《明报》发表时,为了写好标题上“父亲“两个字,她在前一晚用毛笔反复练习了足足十个钟头。

  《一秒钟的交会》是在参加一次文化之旅后写就的作品。那回,青霞沿着大运河的航道去探索历史的轨迹,从北到南,行程紧凑,沿途所见甚丰,但是她没有引经据典去刻画大时代的背景,却用浅墨细笔,勾绘出一幅素描,于是,别人眼里一闪即逝的画面,就让慧心巧思的作者在轻描淡写中捕捉下来,定格为穿梭时空,余音袅袅的一幕。还记得青霞告诉我那个故事并发表成文后,两人都很兴奋,当时她文思涌现,意犹未尽,还编了许多后续的情节,直到把这小品扩充成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情方才罢休。

  写文章,青霞喜欢创新,不愿墨守成规。于是,她会绞尽脑汁去设想文章的起首,希望每个切入点都与众不同。至于文章的内容,随着经验的积累,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从写人叙事,感怀忆旧,到对目前新事物的追寻,她都渐渐掌握自如。书籍整体的设计,终于找到她最信任的美术家张叔平相助,从封面到插图,字体到排版,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问她为什么要把芒果的插图放得这么大,甚至大于任何一张主角的玉照?“让读者看了知道怎么吃芒果啰!”她笑得俏皮,尽显一派童真。书成了,甚至目录的编排,她也别出机杼,否决了出版社的提议,把“亲情,友情”之类陈旧的标题,改为“戏,亲,友,趣,缘,悟”共六辑。最后是书名,一直悬而未决的难题,让她足足犹疑了两年有余,各方献策的很多,林林总总的题目,有的太古典,有的太新潮,有的居然带有聊斋的意味,最后终于返璞归真,用了与她生命轨迹贴近相契的《窗里窗外》。

  青霞写文章很认真,很投入,但是她没有刻意求工,是她的心在写,是她的“真我”借助手中的笔在娓娓倾诉,所以才特别感人。这样纯真的文字,现在很少看到了。这样的文章,曾经让她一个好友说不舍得看,怕太快看完了会若有所失。

  读青霞的心语,你会觉得跟她很近,很亲。看书前,你也许会迷上她——一颗耀目生辉的明星;看书后,你会不知不觉喜欢她——一个贴心可爱的朋友。

分享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