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古炉》烧出大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 09:51 TimeOut
老贾四年磨一剑,这回还是“我们村”:但不再是高老庄、棣花镇,而是换到了《古炉》——里面烧的是中国这个大瓷器,火候有些异常,文攻武斗的无明业火三千丈,于是,弄“贾”成真的好戏开场了。

“前六零”代表作
当代文学史家陈思和在读过《古炉》后曾说:“贾平凹每隔十年给大家一个震撼。”30岁《浮躁》、40岁《废都》、50岁《秦腔》……如今赶在60岁的门槛前,贾平凹又虔诚地捧出了个《古炉》。炉内的东西,封面上写得清楚:十年浩劫、民族史诗。
《古炉》讲述的是一个叫古炉的村子,偏僻却又山青水明,村里有座“中山”,村民世代以烧瓷器为生,手艺了得,却又极度贫穷。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这里陷入了使强用狠、争吵不休的困境……不难看出,这一次老贾讲的是“China”文革那点事。“之所以是‘古炉’,也是从大的中国这个角度整体出发,写一个民族的状态。”
和贾平凹同辈作家的创作能力和影响力均已呈下坡态势,而老贾磨剑四年、用坏300多支笔的这部作品,写的却是国人多少有些审美疲劳的文革,这似乎让人有几分失望。但老贾觉得自己非写不可:“人老了就剩小时候的事记得清楚了。而且文革开始时我上初中,比我小的经历不够,比我老的写不动了。我不写下来,以后就没人知道它到底是咋回事了。”
这是个令人难以置信、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文革题材屡见不鲜,但从直面人性而非奇闻异事出发的长篇小说,《古炉》之前,当代文学史上居然是零!于是,在自己“前六零时代”的尾巴上为“前六零年代”的民族留下点念想,老贾觉得尽到了自己作为作家的职业责任。
贾平凹凭《秦腔》摘得上届茅盾文学奖,但却有读者觉得“人物太多、出场太乱,读不下去”,等到《高兴》好读了,又有人觉得“太浅、太多重复”,作为今年唯一的重量级作家的重量级作品,明年又是茅奖年,《古炉》的大小深浅自然令人好奇。“我只能说,比《秦腔》好读,比《高兴》有深度。不过呢,现代社会都强调故事性,也就是得好读,可你看得诺贝尔奖的哪个好读?”
在老贾看来,作家和读者的关系好像两口子,既相亲相爱又得相敬如宾,“现在都是独立女性,丈夫又打心里高兴。但压力也大了。你既不能不理她,也不能都听她的,按这两条路,日子都没法过了。” 而具体到这部《古炉》,就像带着新媳妇回老家,“一路上你可能遇见很多人,你的邻居、叔、婶、姨,你自己心里知道是谁,但是人家可能就觉得懵,直到最后进入你的生活,才恍然大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而从首印20万册《古炉》出版一个月时竟有十几种盗版、出版三个月时连出版社库房都缺货看来,老贾这“夫妻关系”还是相当和谐的。
下一站“八零后”?
贾平凹的外在气质永远是平和的,但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心中似乎一直燃着一团烈火。“我最害怕的是没有激情了,你说现在老在城里、房里,吃喝不愁,时间长了还咋写?”因此旁人看到的,就是一个工作狂贾平凹:开两会时带着稿子写、开作协会也写,过春节还是每天早上准时上自己的“上书房”报到,晚上五点准时“下班”。
这位陕西省作协主席至今不拿国家一分钱,也不要编制,“这样工作上的事情我不管别人也不能说啥,我可以到处走走,接地气,也不需要地方接待,愿意在哪儿吃在哪儿吃,愿意在哪儿住在哪儿住,就是想找回一个本真的状态。”当年写完《秦腔》,贾平凹周游陕南和甘肃,重新接触最底层的人民、重温旧时的记忆,于是便有了“告诉读者我们曾这样走过,我们要富裕、自在、文明、尊严地活着”的《古炉》。
也因为常“接地气”,一直在“能量满格”状态的老贾没像许多作家那样,完成一部长篇就有大病一场或者掏空自己的感觉。但写《古炉》时,贾平凹会时不时默念:“赐予我力量吧,我的读者!”居然是动画片希瑞的台词。
没错,“我的不少爱好和八零后一样,动画片、外国电影和足球,从1994年就是阿根廷铁杆。”如今老贾还开了微博,从去年圣诞节至今已有15万粉丝——虽然那上面只有一条,但联想到昔日无辜卷入韩寒“博客门”时还傻傻地问“博客是啥”的他,可谓今非昔比。“没办法,写作还是习惯用笔不是电脑,也喜欢上网看看,但老上网确实容易上瘾,我也不例外,于是还是不太上了。”而老贾如今的关注热点,除了世人熟知的农民,也包括八零后甚至九零后。
老贾近年多了两个身份——博导和姥爷。“学生毕业,帮忙找工作,难啊,十年寒窗结果就那么点儿工资;女儿生了孩子,和我当父亲时差不多大,可感觉就差点啥,承担不起来。”这也让身为两会代表的他此次带来了关于八零后的提案,“这同样是个民族和时代的问题,不能只是一味地怪他们没有为国家、社会、家庭做什么,这些年我们又对他们做了什么?”
贾平凹的每次深入思索,总能带来振聋发聩的作品,往往还是长篇。那他会不会在下一部作品中转型“八零后作家”?他笑着不置可否:“别看咱不是八零后,八零后的事咱全知道。作为家长,细节和反思咱都不缺。啥?九零后?咱也熟——我们家老二不就是吗。如今和《古炉》里的主人公狗尿苔一样大,但境遇是天壤之别了。长大了啥样?天知道!”(文/黄哲)
《古炉》贾平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5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