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品
尚品首页 | 尚文首页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新浪尚品

《大师》:打破文艺片票房不佳的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31日 07:02 外滩画报 微博

  在山达基反击声的助推下,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片《大师》成功打破文艺片票房不佳的尴尬。然而,在评论界的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人认为该片冗长乏味,并不值得一看。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片《大师》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片《大师》

  争议不断的“山达基”(Scientology,也有译作“科学教”)向来视好莱坞为其大本营之一,没想到最近却被好莱坞坑了!原先当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提出要拍摄一部以山达基创始人罗恩-贺伯特(L Ron Hubbard)为原型的电影时,山达基并没有太当回事。然而,这部名为《大师》(The Master)的新片近期在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上的强势表现,令山达基高层有些意外,他们没有想到,一部主题严肃、片长超过两小时的文艺片竟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于是,反击在所难免。据《纽约邮报》报道,负责影片全球发行的韦恩斯坦公司连日来已接到大量骚扰电话,公司主席哈维-韦恩斯坦已加强个人安保,以防万一。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片《大师》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片《大师》

  可能是早已料到会有这番情景,此前接受采访时,导演安德森和主演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都反复多次强调,影片中的宗教组织与现实世界里的山达基并无关系,本片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但这并不能改变已有的事实:本片从筹拍起,标榜的就是“一部关于山达基的电影”。如今似乎是因为宣传影片的目的已经达到,为了减少公映时的麻烦,几位主创又忙着撇清关系,也难怪《卫报》记者汤姆-绍恩(Tom Shone)评价说:“这是精心策划的公关手段外加反向操作的宣传手法,让人想起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当初他也矢口否认,宣称那电影和报业大亨赫斯特(Randolph Hearst)毫无关系。”其实光看影片简介就能发现,故事主角与罗恩-贺伯特的相似点数不胜数:两人都喜欢游艇,都爱骑摩托,妻子都叫 Mary Sue,对美国医学会都很抵触;两人都诞生在二战之后的美国,对于弟子的教诲也颇为相似,也难怪信徒闻风而动,不让影片玷污了“大师”的荣誉。

  可以肯定的是,假如不是因为与山达基的联系,媒体不会给予这部文艺片如此多的关注和报道,以至于它在纽约、洛杉矶两地首映后,成功打破历年艺术院线首映票房纪录。当然,导演安德森、“复出”的华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和奥斯卡影帝霍夫曼的组合,原本就是影片质量的保证,也难怪媒体一致为之喝彩,看来它明年冲击奥斯卡提名已不在话下。不过,不同意见也并非没有。新闻网站 thedailybeast.com 的两位影评人便为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持否定观点的是《新闻周刊》(2010 年这本老牌杂志与 thedailybeast.com 完成合并)主笔拉明-塞土德(Ramin Setoodeh),他的评论是:“《大师》是场灾难。又长,又无聊,看完之后情绪上十分疲劳。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这故事不会让你投入感情,根本就没有高潮,便草草了事。我觉得它就像是把《生命之树》(Tree of Life)和《铁娘子》(The Iron Lady)嫁接在了一起。对于那些因为看了媒体如潮好评而准备花16美元去看的观众,我要提醒你们:这是安德森从影以来所有作品中最像实验电影的一部。没有故事的层层推进,没有情节的展开。所谓的表演,说穿了就是华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冲着霍夫曼咆哮,然后霍夫曼又冲他咆哮回来。总之,这电影让我想起塞林格(J.D. Salinger)晚期那些糟糕的短篇小说,已经没有了人物,剩下的只有不着边际的禅宗格言。”

  拥护《大师》的是拉明的同事,thedailybeast.com 与《新闻周刊》文化版副主编马洛-斯特恩(Marlow Stern)。在他看来,说《大师》是实验电影太言过其实。“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展现了安德森在电影形式和构图上的超高水准。全片画面美轮美奂,色彩、线条、形态,让作为观众的我看得目不转睛。好久没有这么漂亮的 70mm 电影能在影院放映了,他那种库布里克式的推拉镜头也用到极致。我觉得之所以会有人不喜欢它,是因为他们没等到类似《血色将至》那种结尾高潮,情绪没有找到出口。影片的故事好像没有结束,但这并不能掩盖它史诗片的本质,这是一场在两位主角中间上演的意志之战。霍夫曼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菲尼克斯就是不受控制的本我。故事说的其实就是人如何控制自己的原始本性,受过伤害的灵魂如何被宗教操控。”

  媒体吵得不可开交,但观众并没有因此受影响而在影院门口踌躇不前。在经历了暑期档爆米花电影的轰炸后,一部需要耗费点脑细胞的电影来得恰逢其时,即便看完后可能让人感到气馁。如同《滚石》影评人彼得-崔弗斯(Peter Travers)所言:“一般的好莱坞电影,什么都替观众想好了,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为的就是你散场时不要感到困惑或气愤。安德森却拒绝代替你去思考,难怪他的电影常让懒惰的观众看了生气。”让人感到好奇的是,这些“懒惰的观众”中是否会有汤姆-克鲁斯的身影呢?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