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富:3D已成为奢侈的仪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2日 10:13 新京报 微博
陈国富坦言《画皮2》是一部赏心悦目的商业片。他更直接指出,自己并不热衷3D技术,但在中国,3D已经成为标签,代表着一种好大喜功的仪式感。

当年华谊兄弟上市后,曾有业内人士评价,该公司有两个人离开后将导致股价发生大波动,冯小刚(微博)导演是其中一个,另外一个就是电影总监制陈国富。作为台湾新电影浪潮代表人物之一,当年陈国富和杨德昌、侯孝贤等人一起在艺术电影中翻腾多年,后又从惊悚电影《双瞳》开始尝试商业制作。与华谊兄弟合作了《可可西里》《天下无贼》等片,2006年来到华谊电影为《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担任监制,其精准的市场判断和艺术水准让其赢得金牌监制称号。
作为《画皮2》的监制,在接受新京报(微博)专访时,陈国富坦言这就是一部赏心悦目的商业片。他更直接指出,自己并不热衷3D技术,但在中国,3D已经成为标签,代表着一种好大喜功的仪式感。
商业 赏心悦目而不是负担
新京报:《画皮2》你是怎么参与进来的?
陈国富:王中磊刚开始找到我时我很意外,因为我并没看过《画皮》,片方提了一个说法可以用新导演。我当时提了一个现在已记不清名字的新导演,我看过他的作品,但那导演要忙自己的项目,他们就说你觉得乌尔善怎么样。后来知道那时候片方已提前和乌尔善见过面。
新京报:你和乌尔善接触后,觉得他的闪光点在哪里?
陈国富:乌尔善电影知识很丰富,我们都是影迷出身。有时候导演、演员和制片人交流,如果对方在电影知识方面和你不在一个平衡点上,聊起来比较波折。比如我就不能说“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上世纪60年代法国的新浪潮电影”,你这么说对方会莫名其妙地看着你。但乌尔善对电影史的涉猎是贯通的,聊起来很顺畅。而且他极为理性,我事后归纳是他常年从事广告工作,筹备工作做得细、和客户沟通比较多,能尽量在短时间内精准地完成工作。整体来说,乌尔善的进场代表着新一代中国专业导演的到来。
新京报:你介入了《画皮2》哪些方面的创作?
陈国富:我的工作是多方面的。我和乌尔善“上船”的时候,并没有可用的剧本,故事是我和他和杨真鉴(营销总监)一次次讨论出来的,后来再加上文笔很好的编剧冉平先生,花了大半年才看到雏形。我虽然不熟悉《画皮》,但我习惯在纷杂的信息中理出头绪,比如我会一再强调《画皮2》应该和现代的精神面貌对话,应该抓住“换皮=整容”的设计发挥,探讨美貌重要还是灵魂重要的问题。
当然,进行一个成熟的商业电影时,你必须把形而上的议题藏得很好,不能成为观众负担。对观众而言,《画皮2》就是一部赏心悦目的魔幻电影,他可是辛苦工作了一天才买票进来的,就图一点儿他应得的享受。这个“度”在商业电影里比较重要,这也是我很关键的工作,我会不断地检查其中的分寸。
试映 观众问卷像穿心冷箭
新京报:听说你经常喜欢给完成的电影找观众试映,这次效果如何?
陈国富:《画皮2》是我做过观众测试的电影里面反映最好的。过去我做观众测试总是遭受打击,毕竟你从构思到最后粗剪肯定会对作品有感情,而观众的问卷常有穿心的冷箭。试片的观众反应,是你第一次接触“现实世界”,无论是《风声》《狄仁杰》《一九四二》,观众在试片的时候都有很多疑问,观众不会告诉你如何解决,但他们会清楚指出哪边他们不买账。
新京报:你如何将调查结果应用于电影修改中?
陈国富:我从来不会按照观众的要求去改,但我觉得他们说的是真理。你以为电影里都说清楚了,他认为不明白,这表示中间有障碍。观众跟你没仇,他也不想阻碍你卖座,他是感受什么说什么。当这种沟通障碍出现,就要靠更多创意去消除。
新京报:不按照观众的要求去改,那如何应对这些问卷,如何调整你的电影呢?
陈国富:你会发现100份问卷中没有意见是完全相同的,比如有人觉得乌尔善演得特别棒,有人说看着他就烦就出戏,看到这样的意见怎么办?这个有学问,我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公式可以套。但看到这样的意见,你会生出一些新的灵感,你会形成综合判断,然后做调整。
■ 超前释疑
“幂峰”起到翻页功能
这种规模的通俗作品,从角色设置、气氛调控上都是算计的,如果全都是周迅、赵薇(微博)、陈坤(微博)那种纠结的情感,看到一半生理上会承受不了。就像吃西餐要配红酒一样,有时候不是为High,而是要把你刚刚吃牛排的味蕾给洗掉。像杨幂(微博)和冯绍峰(微博)这种故作轻松的部分,在这样的格局电影里有翻页的功能。
“薇坤”拧巴升级矛盾
乌尔善很了解历史,他会告诉我霍去病是怎么样的,汉代的和亲是怎么样的,虽然不能完全复原,但也不能让赵薇一上来就对陈坤说“我爱你”之类的,这会完全出戏。应该在这种压抑和不能畅所欲言里让矛盾冲突升级,就因为她有难以启齿的原因——她的阶级、使命还有自己的性格,让她很拧巴。
反派必有不能抢戏
我一直要求一定要有反派,类型电影没反派不好看。于是就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加强这条线,但又不能抢到主线,因为主线已是五个主角了,所以天狼国这边必须适可而止,这种把控和调整是很微妙的。
3D 对付暗黑提前调亮
新京报:《画皮2》从预告片来看,走的是“东方式指环王”的感觉?
陈国富:这我倒没想太多,我听到有人看到费翔的造型联想到“伏地魔”,我挺纳闷的。估计也可能美术组的设计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好像影史里有很多吸血鬼的造型,但多数都是脸色苍白、獠牙露出来、指甲长长的嘛。这方面对华语片要宽大点,一看到魔幻元素就非要找出真凶,这也是不自信。
新京报:对于《画皮2》而言,它的特效很关键,你自我评价如何?
陈国富:《画皮2》不是完美的电影,首先我们的投资没有到一定规模,还有如果再多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会在特效上更钻牛角尖一点。比如本来想跑500米,但用的是跑100米的时间来完成,在这个考虑下我们完成得很好。我的经验比较丰富,劝乌尔善不要死磕特技,所以在特效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妥协,只能说在华语电影里这部片的特技还是顶级的。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目前华语电影特效的发展?
陈国富:现在的观众可以随意看到美国大片,标准已经形成,想要迎头赶上很辛苦。你现在弄特效想找美国团队,一方面他不一定有时间,另一方面文化语言都有隔阂。现在华语片多数找韩国特技也是暂时的妥协,最终中国还是要自己扛起这个责任。
新京报:《画皮2》3D化,有人抱怨国内3D银幕一直很暗。
陈国富:这个问题我们在解决。我现在才知道影院为了省灯泡钱有意调暗的,我们的对付之道就是提前调亮10%,没有按照国际标准来制作数字拷贝。我们做了最笨的的测试,拿着拷贝去最不靠谱的影院看3D试映,发现不行后就回去继续调亮。
新京报:3D电影在北美的势头在慢慢减弱,你怎么看待3D电影的现状和未来?
陈国富:我自己是不热衷3D的,我戴近视眼镜,上面还要戴个眼镜太痛苦。但3D电影在中国不只是一种电影的选择,而是有好大喜功的仪式感在里头。3D不见得更好看,但听起来更奢侈、更贵,光这个标签就不得了,这和社会风气及文化品位都有关。电影变成不只是电影,它变成了一个宣泄活动,这个活动带有“极尽感官之能事”的态度——要看大片,要3D,要IMAX。外国同行知道中国是未开掘的金矿,但他们或许从没真正理解为什么。
好莱坞 会逼迫着我们进步
新京报:今年上半年大陆电影市场环境变化很快,好莱坞电影一下子就取得很大优势,和前几年完全不同。你从台湾电影市场过来,是不是比大陆电影人士有更深感受?
陈国富:我提不出纲领性的东西,我平时缺乏宏观性的思考,都是面对具体的作品。但从我个人而言,还是乐于看到这种开放,因为不管是什么产品,只要被过度保护就是畸形发展,就停滞萎缩,成为特权阶级盈利的渠道。现在不得不开放,形同变相要求质量提高,大家都凭实力。这不仅对观众好,对影院生意好,对电影工作者也好,会逼迫着我们进步。
新京报:台湾电影的溃败有哪些经验可供大陆借鉴?
陈国富:这我沒有答案。其实答案不要问导演,不要问媒体,不要问学者,走在最前面的永远是商人,最终他们知道生机在哪里,他们也清楚不拼搏赚不到钱。政治思考、文化理念都是滞后,看商业往哪里走,那就是未來。尽管现下一切商业挂帅,中国的创作者还是有使命感的,不会甘于被“文化殖民”。我们只能在不断毁坏、堕落、自我怀疑中找到新的文艺复兴。我这一辈的人,有幸能经历这段路程,还是非常刺激的。
新京报:如何应对好莱坞影片目前的强势,华语电影人应该做些什么?
陈国富:台湾经过的阵痛,香港也经历了,但没想到大陆的挑战来的这么快。其实一切都是在历史的规律中发展着,我们不须把两岸三地当成特殊案例,全世界各国的电影发展都经历过这样的蜕变和阵痛。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虽然会疼痛,但是牵扯到市场利益和文化自尊心,我们就不可能认输。不服输的人可以杀出血路,创造自己的历史。只要我们激情、欲望、灵感还在,不可能束手就擒。美国从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都有海斯法典严管尺度,但这不是拍不出好电影的借口。电影归根结底,考验的还是我们的诚意和专业,你不能把观众当白痴,否则你自己是最大的白痴。
■ 关键词
1 说《画皮》
关于《画皮》第一集成功的原因,我听到两个说法:一个魔幻题材的影片能获准拍摄并上映,这有种久旱甘霖的效果。还一个是“婚外情大辩论”在结尾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老公谨守分际,元配温良俭让,小三败的也不冤,算是以死明志。通俗电影如何确立主流价值,《画皮》应可作为教材范例。
2 论“监制”
从导演转向监制,是因为在经历过《双瞳》等影片的拍摄后,我发现自己想法太多,导戏速度慢,如果都要实现,只能联合其他导演发力。作为监制,因为我理解各方,所以善于调和;也因为曾是导演,更能容忍导演的任性,对他们比对投资人有更多的感情认同。电影像酿酒,但其生产并不是工业化流程。
3 谈“新导演”
不需要再发掘新导演了,已经够了。挖掘出来的新导演好好拍电影,未来6-7年都会有好电影可以期待。仅去年一年,完成拍摄的就有《星空》《转山》《画皮2》《太极》(第1集和第2集)五部作品,有点消耗过度。我不能老把自己当保姆,我也有个人追求、有精力极限(笑)。
(【新浪尚文-文化艺术】栏目欢迎相关机构合作邀请,详询010-8224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