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0日 10:30 精品网
温酒
中国人有将酒温热了饮用的习惯。在商周的青铜酒器中,就有用于温酒的器皿。晋代文人左思在《魏都赋》中有“冻体流澌,温酎跃波”的文句,明确说到温酒。《三国演义》中多次写到“煮酒”、“热酒”,都是将酒温热了喝。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将酒温热了喝,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无论黄酒或白酒,温热以后,不仅会使一些酒的味道更鲜美,对身体也有好处。《红楼梦》第八回中,有一段关于饮热酒的描写:宝玉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其实酒温热以后,一部分乙醇(酒精)会挥发掉,酒度降低;白酒中的有害成分,如乙醛,也可能挥发掉一些,从而减少对身体的危害。俗话说:“喝冷酒,睡凉炕,早晚是个病。”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市场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因酒的质量很低,酒与酒糟混装一器,储酒器与斟灌器也常为一器,所以形制和结构比较粗放。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普遍都是青铜酒器。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酒的质量已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滤后饮用,所用酒具也就更加精细。隋唐至辽金西夏时期,酒的质量更加清醇,所以酒具也跟着精巧细腻。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蒸馏酒的出现,酒精浓度增强,酒性愈加浓烈,人已不可能大杯饮用,所以酒具也逐渐变得小巧灵秀。
北京故宫里有一件叫“乾隆款金瓯永固杯”的酒器。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是故宫镇馆之宝。根据清史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据了解,酒器收藏在国外有比较长的历史,而在中国近几年酒器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即使如此,也仅仅局限在酒器的某个领域:比如酒瓶的收藏。但酒器的内涵远远大于酒瓶。将酒器作为一个专门的门类进行研究和收藏,目前在国内还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