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4日 18:05 南风窗
周坚告诉记者一个数字,一个小小的上海中学国际部,一年产值是2亿元人民币,在这里就读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学生。他还透露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外国人来到徐汇区学习日语,原因是费用要远远比在日本少得多。教育培训业的蓬勃发展是徐汇区现代服务业兴起的一个标志。
2005年以前,徐汇区没有一家跨国公司总部,如今徐汇区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公司、研发中心为特征的“总部经济”数量已在9个中心城区中名列第一。今年上半年,徐汇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投资公司的税收额比2005年增长了32倍。事实上,徐汇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也符合上海的城市规划要求,即把工业逐步移到郊区,把服务业放到中心城区。
余正湖介绍说,未来8年,徐汇区将建设500万平方米办公楼宇,最近3年至少保持每年30万平方米的速度推进,将徐汇区造成全上海办公楼最多的中心城区。目前一个繁华无比的徐家汇商圈的楼宇面积不过60多万平方米,这就意味着要再造8个徐家汇,问题是,这个发展规模是否具有预见性?人们应该记住的教训是,在1980年代日本快速发展中,东京等城市建造了过多的办公大楼,超出了实际需求,泡沫经济破灭后,这些大楼在很多年里都无人问津。
胡怡建便向记者指出,2004年以来上海的工商业发展其实不是很快,但餐饮、宾馆、办公楼、会展、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得比较快,产业发展不尽协调,而目前金融海啸之下,国外的汽车制造、航运服务、高档消费品都受到了影响,一些跨国公司、大公司承受不了楼宇租金,高档楼宇里很多外资公司都撤走了。
也就是说,徐汇区的“办公室经济”应该防范异化成为“楼宇经济”的风险——靠开发楼宇拉动增长,成为改头换面的“地产经济”——“这是暂时性的,危险的经济过热”,很可能重蹈东京泡沫经济的覆辙。那样只会填满建筑公司的腰包,而国民福祉却未有增进,社会财富被套牢在水泥森林之中。
经济适用房重回沪上
在2004年启动的新一轮规划中,除了预留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用地外,大部分土地都规划为“商业用地”,即向现代服务业载体——楼宇和都市型园区的建设倾斜。本轮规划中没有新增房地产建设用地(包括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不仅如此,徐汇区还多次动员原来已经批出去的商品房用地改建楼宇。
然而规划经常跟不上变化。2007年8月,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作为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的责任,并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和计划。一声令下,经济适用房制度重返上海,指标分配到各区县政府,就是要落实经济适用房用地规划。
据悉,很多区县政府不得不把原来规划为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改为经济适用房用地——这是一种损害公共利益的做法,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依然固守“地产经济”模式,舍不得也不愿意拿出商品房用地规划来建设经济适用房。此时,已经弃吃“地产饭”的徐汇区态度明确,徐汇区规划局局长夏颖秋告诉记者,徐汇区直接把商业用地改为经济适用房用地,最早上报到上海市政府的第一批9块经济适用房用地中,徐汇区就有3块。
在产业结构和税收结构上,徐汇区越来越少地依赖房地产,于是变得相对超脱了。
在规划中,夏颖秋和房地局、城建委的同事协商后,坚持了这样的原则:小户型,但控制容积率,并保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用地。她说:“如果容积率高以后,容量太高,居民太集中了,又形成一个新的贫民窟,不行的。还有公共设施配套一定到位,不能因为现在土地紧张,房源缺了,就各个方面配套都不在乎。就是仅有的这些土地里面,还是要考虑幼儿园,考虑居委会办公用房,考虑居民活动室。老百姓家里已经很小了,有的甚至没有客厅,一定要有一个室外的公共活动空间。”
当年吃“地产饭”畸形发展的后遗症,她还在处理,她可不想再制造遗留问题。如今,夏颖秋有一个担忧,为了刺激经济,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投巨资上大项目,这样一些原来没有计划要上的项目也要上了,那么最近几年花那么大心血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还管不管用,还要不要遵守?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至少,徐汇发展模式的调整,让人们对上海世博会的这句响亮口号,增加了些许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