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4日 18:05 南风窗
“地产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风光年景里,它让GDP和财政收入双双坐上“直升飞机”,而且后者是前者增速的倍数,最易出政绩,上海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王泠一博士告诉记者,“几乎被当时所有的领导所青睐”,这是上海“原始积累”的一个过程。如今步入危机年景,“地产经济”一变脸,房地产仍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普陀区等区县就遭遇了震荡,大起大落。而且,“明年一、二季度日子更难过,怎么挺过去?”一番痛苦的挣扎在即。
然而,几年前就意识到“地产饭”有危机,并且转向倾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徐汇区日子显得滋润许多。时至2007年,徐汇区已经完成“漂亮的转身 ”,房地产业从四大支柱产业之首退居末位,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的生产总值已从半壁江山退为20%左右,而现代服务业则扶摇直上,今年生产总值有可能突破700亿元,增长率50%左右,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
徐汇区宣传部副部长周坚介绍说,其实,当初徐汇区的干部们连什么叫现代服务业都没弄懂,就决意调转船头,从2003年起对支柱产业重新排序,决定终结“地源—房源—商源—税源—财源”的“土地经济”的发展模式——此前徐汇的口号是“住在徐汇”,70%左右的规划用地都向房地产开发倾斜。特别是世博园周边、沿黄浦江从卢浦大桥到徐浦大桥的滨江地段的8.7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黄金地段。但徐汇区还是顶住了建“豪宅” 的巨大诱惑。原因之一是当年邻近的静安区和卢湾区造了一些“五星级写字楼”,土地投入与税收产出比大大超过了商品房开发,大大刺激了徐汇区。从此,“住在徐汇”这句口号销声匿迹,而是引导企业和资金走出纯地产项目,转向为现代服务业配套开发。
弃吃“地产饭”,徐汇区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巧合的是,这一转型决策顺应了即将到来的政经大脉络的变迁。2004年胡锦涛主席视察上海,提出了“上海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论断,要求上海把服务业这条短腿补上去。当年,上海市将服务业税收下放给区县,调动区县政府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
“服务业发展以后对区的税收收入影响是相当大的。”胡怡建向记者分析说,服务业征的是营业税,营业税是地方税,市和区之间四六分成,工业税中央要拿75% ,地方只有25% ,从25%里面再四六分成,区只能拿15% ,而服务业税收能拿到60% 。
然而比起政府闭着眼批地税收就自动滚滚而来,服务业毕竟是新生婴儿,蹒跚学步中,虽然市级财政让出的饼大,但得靠自己去做大,而且发展服务业对公共服务要求非常高,必须进行政府职能转变,锻造服务型政府。徐汇区原本就决心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市级财政派送的红包自然笑纳。
增长不等于发展
根据胡怡建的测算,上海的房价里40%~50%是土地价格,土地收入中央只拿5% ,地方拿95%,也就是说上海的开发商卖掉一栋房子,至少有38%的国民财富流进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口袋。因而,房地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上海很多区县对其依赖性非常强。
譬如说,前几年上海的地方财政收入根本无法满足巨额的城市建设消耗,房地产的开发收入相当部分投入了城市建设。令人称奇的是,徐汇区在最好的年景里打破了这种惯性,如今已能在最坏的年景里坐看云起。《人民日报》驻沪记者励漪在上述报道里评论说:徐汇的实践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地方政府应有意识地主动调整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