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问茶
福建的茶世界真的是一个奇妙而浩瀚的天下,纵观全世界,没有哪个地域有这么丰富而多 样的茶品种。就那么几片绿色的茶叶,被福建的 能工巧匠们整出了那么多样的茶来。初涉福建茶 世界,开始的眼花缭乱是肯定的,当我自己第一 次站在武夷山三姑街上,看见街边鳞次栉比的茶 店的时候,我也有晕眩的感觉。
找茶、找好茶,该从哪里开始? 我幸运的是,一头扎进了天心永乐禅寺。 史料记载,那著名的大红袍原来就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庙产,我的岩茶探访之路就从天心永乐禅寺开始。
天心永乐禅寺建于唐朝德宗贞元年间,距今 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根据清朝董天工《武夷山 志》记载,天心永乐禅寺座落在武夷山之中的天 心峰,“犹天之枢极也,故名”。
从第一个山门一步一步朝九龙窠的深处走 去,一路上随时有“石缝中”的茶树投入眼帘, 大多是一两棵的茶树或者在石窝里,或者在岩峰 上。从近处去看茶树下面的土壤,才会真正理解 什么叫“烂石”,才会明白为什么武夷岩茶有岩韵 的说法。多少年的风吹雨淋,红褐色的岩壁上不 断剥落下来碎石,这些碎石又逐渐化为粗糙的土 壤,正是这样独特的土壤才养成了武夷岩茶的独 特韵味。
武夷岩茶有正岩、半岩和洲茶的区别,所谓正岩应该是产自武夷山中心区域“三坑两涧”的 茶,倒水坑、牛栏坑和惠苑坑,流香涧和悟源 涧。在这些地方的茶园土壤都是这样的“烂石”。而所谓“半岩茶”是指整个武夷山区域内同样土质里生长的茶,它有部分的烂石,但是没有武夷 山中心区域那样纯粹。洲茶准确是指溪河边上沙洲上的茶园产的茶,后来扩大为武夷山中心区域 之外的茶园茶,当然洲茶是没有所谓岩韵了。岩韵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只有常年喝正岩茶的 人才能够体会,但是难以表述。也询问过许多茶人,也没有谁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来它的含义,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沿石阶亦步亦趋走进了天心永乐禅寺,迎面 是雄伟崭新的大殿,问过了僧人,就朝竹林里面古 老的殿堂找去。石阶旁,一块不大的石头立在草坪上,走近了去看,一句谒语“千言与万语不如吃茶 去”投入眼帘。传说这句谒语源自已故的原中国佛教 协会会长、当代著名佛教界诗人赵朴初先生,他对 武夷岩茶赞颂有加,题诗写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
历史上大红袍就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寺产,关 于那几棵大红袍的坎坷身世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 说的。天心禅茶还是台湾名茶冻顶乌龙的鼻祖,清咸丰五年(1855年),台南人林凤池到闽考试, 中举后,乘兴游览武夷山。林凤池对武夷岩茶钦 羡不已,向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表达了想引种武 夷茶的愿望。老方丈便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苗36株,并嘱咐:“此为武夷乌龙茶佳种,希细 心培育,如能分栽广植,则子孙享用不尽”林凤池携苗而归后引种成功,成为今日著名的台湾冻顶名茶。
问茶登武夷,解惑在天心。
“大红袍”是一个在武夷山流传非常广泛的神话。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岩茶的品种之一) 有“老茶”之说。所谓老茶,就是年代长久 的干茶,说的是大红袍祖庭武夷山天心永 乐禅寺,在漫长历史中多次被战乱或大火 损毁,又多次重建,某次重建中,师傅从 弥勒佛的大肚子里发现了许多不知哪个年 代遗留的大布袋,里面装着茶叶,喝起来 有独特的韵味,由此人们知道把岩茶放起 来就是“老茶”了。
老茶就是药。 武夷岩茶极品“大红袍”名称的由来,就是一泡老茶的故事。说是1385年(明洪 武十八年),一个叫丁显的举子进京赶考, 一路风餐露宿,到达武夷山时偶感风寒, 天心寺僧人便泡了一大碗老茶让他喝下, 第二天丁显居然痊愈。丁显继续北上,行 前留下话,承诺如果高中状元,一定回来报答。 结果可想 而知,高中的丁显将皇上赏赐的红色披风盖在九龙窠那几棵茶树上,大红袍就这样诞生了。
育了几枝大红袍母树的茶苗,由这几枝茶 苗不断无性繁育,大红袍才在武夷山大面 积种植,我们百姓今天才可以喝到从前皇 亲贵胄才喝到的稀世珍品。茶作为“国饮”,是中国人特有的健康 饮料。饮茶最初是出家人的饮品,具有收 敛、静心、寡欲、安神诸种效果,有助于 打坐参禅。中国茶历史上第一个种茶的人 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 也都产自寺庙。“茶”字拆开来就是“人在草木间”,这样构成的“茶”字本身,就充满了禅意。
你看,当煮沸的水高高地冲入盖杯里 的时候,黝黑油亮的干茶刚被热水浸泡, 便开始散发香气,若有徐徐微风,茶香会很快弥漫开来。凝固成一片集天地之灵气的茶叶。
许多人说,喝茶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喝,那茶才会越喝越有味道。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惊喜和感动。
一道两道三道,一水两水三水,细细去 嗅、去闻、去品、去回味,心无旁骛,整个 人好像浸入到透明澄亮、殷红而沉着的茶汤 里,哪里仅仅是解渴,应该是闻香、品韵, 是去想象那样的山场和阳光雨露,想象茶树 叶片的舒展;是去体会做茶师傅不分昼夜的辛 苦,体会在他们手下鲜叶如何“死去活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新浪尚品(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