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多地遭遇十面霾伏:雾霾曾逼停动车

2013年01月30日 19:33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新年伊始,大范围的雾霾突袭中国中东部地区,盘踞不去。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各地空气都出现大范围的严重污染。全国多个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而最为严重的北京,10米之内看不见车灯,PM2.5指标一度逼近1000。

霾之祸霾之祸

  雾是天灾,霾是人祸。逐年增多的雾霾天气,让中国空气污染的严重状况暴露于有形,既强化了公众对解决污染问题的迫切感;也推动政府了加强空气质量监控的力度。

  PM2.5的监测已经在部分城市纳入监测体系并公开结果,但毫无疑问,监测仅仅是个开始,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关心都不应停留在监测结果上。

  “光灰”的武汉

  2013年开年便是长达十余天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连续为“重度污染”甚至“严重污染”,让对雾气习以为常的武汉人产生了焦虑,他们将处于雾霾中的城市称为——

  本刊记者/杨正莲(发自武汉)

  深夜11点了,刘峻还没有打算休息,他正在忙着赶写一份关于武汉空气质量的年度报告。

  这天是1月14日,星期一,武汉笼罩在灰蒙蒙的雾霾中。1月6日以来,武汉天天如此,空气质量严重污染。这让刘峻意识到,他的数据或许能部分解释这场空气质量危机,他要求自己必须在本星期内完成这份报告。

  可是,写完报告又能怎样呢?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刘峻的本职身份是财务软件工程师,并不具备这种专业分析能力。他需要一名有统计基础又懂空气污染的人来提供帮助,不过,这样的人现在还没有出现。

  过去一年中,类似于这样的焦虑和孤独,不时出现。在日复一日监测空气质量的过程中,刘峻清楚知道武汉空气的污染程度,也知道,这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足够重视。

  雾霾逼停动车

  刘峻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才一年多时间。

  2011年时,一份关于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的研究指出,与国际上其他主流国家相比,中国漏掉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PM2.5。这一年,发生在北京的多次雾霾事件中,美国大使馆的报告也跟中国环保局形成强烈对比。这些深深触动了刘峻,2012年3月8日,他在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自家楼顶上,第一次开始测量武汉空气质量。从那以后,每天测量两到三次,并在微博上公开。

  刘峻那时不可能知道,就是这个引起他警觉的PM2.5,会在一年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侵袭武汉及其周边地区。

  2013年1月10日晚,一辆从北京西开往武汉的动车D2031,在行驶途中突然断电停车。经维修继续行驶一站路后,列车再次出现故障。随后,铁路方面调来一列G字头列车转运乘客,可是该车进站时,也在“砰”的一声巨响后停下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后,这辆G525次列车才故障排除缓缓启动,抵达武汉火车站时,已经晚点了3个多小时。

  对于这次事故,武汉铁路局将其归因于严重的雾霾引发“雾闪”,导致动车断电。事故发生于河南境内,当天河南郑州发布最高霾预警,能见度不足200米,市中心交通一度瘫痪,河南大部能见度小于2000米。

  就在雾霾逼停动车的当天,武汉首次进入污染最严重的等级“严重污染”,10日当天污染指数达到359, 在环保部12日公布的API指数(空气中最高污染物的指数)最严重的前10个城市中,武汉位居第十,其中不包括PM2.5和臭氧的污染指数。在此之前,武汉已于6日进入重度污染。

  虽然没有发生类似于逼停动车这样惊险的事故,武汉多条出城高速在12日遭遇交通管制,不仅如此,长江水面能见度不足千米,轮渡和汽渡也停航数小时。

  尽管专家们不停在媒体上呼吁,当空气污染时,最好不要晨练,更不要剧烈运动,年老体弱者、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患者以及幼儿应减少外出,外出活动时应戴上棉质口罩,开窗通风要注意时间和频次,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梨子、橙子和橘子,等等。但是,武汉各大医院的呼吸内科还是迎来了比去年同期多三成的患者,咳嗽、重感冒、鼻炎、哮喘患者明显增多。

  武汉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翠荣和她的同事们,也深为雾霾困惑,因为雾和霾的区分大多数时候并不是那么明显。“早晨的时候是轻雾或者霾。”1月14日早上7点半,张翠荣穿过灰蒙蒙的街区来到位于汉口金银湖畔的气象台办公楼,看到气象资料显示“空气湿度98%,能见度1.6公里”。

  张翠荣不喜欢这样的天气,即便像她这样老资格的气象预报员,在没有环保部门监测的准确数值时,也只能根据空气湿度和能见度粗略判断。“早上湿度比较大的时候是雾,到了中午下午空气湿度降到百分之四五十那就是霾了,有一个雾转霾的天气过程,雾里面含的可能有霾。”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雾和霾都是不利于人们出行的,霾更差一些。”

  这样到处灰蒙蒙的日子,家里特别容易脏,不太敢开窗户,心情也会受到影响。“除了这些,没有特别大的明显不适,也没有恐慌。”像大多数已经在武汉生活多年的人一样,张翠荣觉得她都习惯了。1月14日上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张翠荣正在等待一股冷空气的到来,她寄望于16日的冷空气能够把雾霾吹走,“但是风有多大,能够改善到什么时候,现在还难以判断。”

  在此之前,武汉也曾经有过特别严重的雾霾。2012年6月11日,武汉市大气复合污染物实验室监测数据显示,PM2.5浓度在上午9点时还只有41微克/立方米,一个小时后突然骤升至589微克/立方米,瞬时数据甚至接近国家二级标准的6倍。但24小时后,这样的“重污染”已经转为“轻度污染”。

  对于那次空气质量异常,刘峻记得,黄色的雾霾中夹杂着刺激性的味道,人们一度传言是有毒化学物质泄漏。在官方通告中,这次雾霾是由于秸秆焚烧所致,与当时天气静风,逆温层降低等不利于空气扩散的气象条件有关。

  目前为止,武汉的PM2.5浓度尚未超过2012年6月11日的峰值589微克/立方米。但与那次的“闪电式袭击”不同,2013年的这一场雾霾打起了持久战,以持续多日严重污染,不断挑战人们的认知。

  被忽略的PM2.5

  一年前,刘峻打算自测武汉空气质量那会儿,许多人并不了解PM2.5。为了唤起人们的注意,刘峻和他在环保圈的朋友们,采取了募捐购买仪器的做法。一台测试仪,需要2.5万元,划分成25元每份,发动人们捐款。2012年3月8日,用募集所得资金购买的PM2.5浓度监测设备,邮购到位。

  10个月后,武汉市环保局就2013年的这次雾霾发布预警称,首要污染物为PM2.5。1月9日,环保局在另一份说明中认为,虽然监测数据表明为重度污染,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空气质量恶化很多。

  “今年1月空气质量状况往年多次出现,但因为按老标准评价,往年API指数对应的污染等级稍好一些。”武汉环保局在9日的情况说明中表示,该市今年1月1日起按新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国控点空气质量,“新标准增加了3个评价项目(PM2.5、CO、O3), 调整了评价时段、评价方法、评价级别、评价类别,收严了评价标准,从而导致评价结果降低的变化。”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胡将军认为,目前武汉并没有发现新的污染源,确实不能说污染比以前严重了多少。“排放的污染物多,再加上气象条件,这一次是全国大范围集中爆发,说明还是跟大气环境有关系。”在胡将军看来,武汉新近开通了地铁,尾气排放等污染应该缓解了一点,然而这次持久性的雾霾说明,对武汉的空气质量还不能太乐观,“气象条件再怎么坏,没有污染物就应该没问题。”

  胡将军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关心武汉空气质量的人的看法。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宣也认为,这么长时间空气持续严重污染,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集中爆发肯定有个积累的过程。”周敬宣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有时候也可能是几个原因叠加形成的。

  早在199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吴国平等人的研究表明,1995—1996年,武汉污染点PM2.5浓度达到72.5微克/立方米。颇有意味的是,刘峻过去一年的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武汉PM2.5平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参照美国空气质量标准(AQI),PM2.5浓度在65.5微克/立方米??150.4微克/立方米区间即为不健康等级。

  1月14日,刘峻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统计结果表明,参照美标AQI等级描述,截至2012年12月31日,总共777次的测量结果中,约有6%符合健康等级,27%为中等,近30%对敏感人群不健康,而列为不健康等级的高达37%,其余分别位居非常不健康、危险、一塌糊涂三个严重污染等级。

  在777次测量中,最好的记录是2012年9月8日。当天,武汉暴雨转中雨,空气湿度为92,三级北风,能见度可达10公里以上,下午6点测量的PM2.5浓度是4微克/立方米。最糟糕的记录则发生在6月11日。

  “我国现阶段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刘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燃煤、工业、汽车、施工不仅直接排放PM2.5,还会通过光化学氧化剂二次反应生成PM2.5,“现在的PM2.5是人造的,主要是化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煤和石油。”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宣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具体到武汉市内的PM2.5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建筑扬尘、工业排放、餐饮烧烤。“起码有50%来源于汽车尾气。”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武汉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35万辆。此外,在“满城挖”式的大规模建设浪潮中,此时的武汉,有5000多个工地同时开工。

  “其实这些都是有办法控制的。”周敬宣表示,只要政府肯狠下决心,放弃一味追求GDP的政绩观,PM2.5的改善并没有那么难,“武汉本身的自然条件不错,江河湖泊多,只要想有所作为,还是有办法解决。”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曾祥斌非常赞成周敬宣的观点,他认为PM2.5积重难返的根源在于,过去没有纳入监控体系,如今虽然各地开始公布测量结果,但仍然没有纳入地方考核指标。

  “需要从立法、执法层面进行推进。”曾祥斌1月14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当务之急,是要推出针对性的立法措施,“需要一个系统的解决机制,这样全社会形成合力,多个城市联控联防效果会更好。”

  曾祥斌是自然之友武汉小组组长,他所关注的这些,正是刘峻接下来想要去推动的。在坚持自测空气近一年之际,武汉市政府终于把PM2.5纳入监测体系,刘峻除了继续观察武汉空气质量之外,更希望自己能够推动公众认知和政府立法、执法。毋庸置疑,他所面对的将是更加艰巨的挑战,因为在过去坚持自测空气的一年中,能够跟刘峻经常就此话题进行讨论的志愿者,也不过是曾祥斌等三四个人。

  雾霾下的车之困

  机动车排放是不是空气污染的最大源头?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科学计算。实际上,真正的污染大户不是小轿车,而是商用车。减少汽车出行的措施既需要落实,也需要量化的科学依据

  本刊记者/唐磊

  1月12日晚,潘丽靖开车从崇文门到三里屯,那晚街上车不多,但平时开车很猛的她开得很慢,时速大概在30公里左右,因为她看不清楚前面的路。已开车上路6年的潘丽靖说,“雾霾天每年会有,但那天晚上的情况以前我没有遇到过,挺恐怖的。”

  12日晚9点更新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小时均值”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位居全国33个“空气严重污染”城市之列。

  “尾气管排出来的,不管白的黑的,都能看得见”

  13日,王欣收到的手机报内容是:市气象台13日10时35分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白天本市平原地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空气污浊,请注意防护。

  这是北京市气象史上发出的首个橙色霾预警。

  “都说大雾、雾霾,为什么这次单预警霾?”王欣在网上搜了一下“霾”,他才知道:雾是水汽凝结,霾是悬浮的可吸入颗粒。王欣当时就考虑去买口罩——上次这么做是非典那年。

  “照北京的交通情况,尤其是冬天,我从家到公交站,天冷,空气差,外面的脏东西我不一样吸入吗,还不如坐在自己车里。这种天气反而更愿意开车。”在一家投资公司上班的王欣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都说汽车尾气排放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这是肯定的。毕竟北京汽车的数量在那摆着。在马路上等红灯也能看见,尾气管排出来的,不管是白的还是黑的,都能看得见。”

  根据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的数据, 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20万辆。“机动车实际上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与酸雨、光化学烟雾、灰霾形成有直接关系。主要是氮氧化物形成PM2.5和光化学烟雾的前提物。”在2012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王开宇说,“从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结果来看,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占到了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31%,达到549.6万吨。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量的增加,各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上升,30年间汽车保有量增加了35倍。”

  传统的机动车燃料分为汽油和柴油两种,主要是碳、氢原子构成的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由于发动机中的燃烧过程发生的空间极为有限, 每次燃烧过程持续的时间极为短暂, 所以燃烧进行得很不完全,发动机高温等因素导致排气中除含有二氧化碳和水之外, 还含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这些物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一定的损害。”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樊守彬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柴油车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得多一些,汽油车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物排得多一些。”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和城市功能的改造,北京市内较大规模排放企业已迁出市区。因而,机动车排放和冬季取暖燃煤就成了最大的两个排放源。

  “我们统计过,2008年采取限行措施,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削减下降一半。但不要误导公众说,北京这500多万辆车是导致雾霾天的罪魁祸首,其实不是这样,北京还烧了千万多吨的煤,北京周边还有很多电厂,都对污染有很大的影响。北京的地理位置,也是成因。”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吴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机动车排放是不是最大源头,这种计算我们还在做。如果是按机动车一次性的排放算,它的比重不会排到第一,但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在这种空气里可能会发生二次反应,生成二次颗粒物,这部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堵车,是北京城市交通最大的顽疾。早在2002年,吴烨就在论文中表明,北京城区昼间平均车速为20公里/小时。车辆走走停停,费时耗油增排。

  “在低速的情况下,车辆会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吴烨的研究表明,当平均速度从30公里/小时降到15公里/小时时,车速下降一半,一般情况下每公里的油耗和污染物至少会提高50%左右,他说,“平均速度降低,就意味着走走停停越来越多。另外,油品质量的提高也对排放量有削减作用。”

  开还是不开

  车又遇尾号限行,那天潘丽靖没开车。下班后直接去永安里附近的幼儿园接上大班的儿子。牵着儿子从幼儿园出来,连着走过四五个路口,都没有打着出租车。一个小时过去了,潘丽靖决定带孩子坐地铁回家,母子进入1号线永安里站。“哇塞,我在车厢里都不用抱着孩子,他被人拥在上面不会掉下来。”潘丽靖说。 

  2012年12月28日,北京又有4条地铁线路开通。这些年北京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很快,但高峰期间拥挤到近乎失去尊严的乘坐体验,和出租车怠工、挑活等现象,让很多有车族不愿选择公交出行。

  “拥有一辆车是无可厚非的,但为了促进城市环保,应该尽量少开。北京一辆车一年的里程数比日本的一些城市多得多,相对来说,日本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发达,很多人倾向于选择坐公交出行,这种情况下就减少了一部分机动车排放。”吴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北京过去这十多年其实是做了很大努力控制尾气排放,但不是一两年或者五年就能实现根本性的好转的。”

  实际上,真正的污染大户不是小轿车,而是商用车。对于乘用车新车排放的标准,虽然北京自2012年9、10月份开始执行相当于欧V等级的标准,但商用车仍停留在国III的水平。

  轰隆隆的发动机噪声中,长途大巴或大卡车一路黑烟疾驰而过,是街头时常能见到的景象。虽然北京市营运客车、厢式货车、重载卡车等商用车总量只有30万辆,但这30万辆排放的污染物,却占全市汽车尾气排放的一半左右。因此,从严治理商用车尾气污染,成为北京控制PM2.5的重要应对举措。

  这次雾霾天严重的周末,北京市对位于本市东部和南部的党政机关下令,假如周一天气还是这样的话,公务车辆出行至少要减少30%。

  “我们要问,这个规定仅仅是北京市所管辖的党政机关,还是中央的党政机关也要响应这个号召?”13日晚,央视《东方时空》主播张泉灵在节目中问道。12日晚的《新闻联播》中,雾霾天被放在头条播发,“编后话”说:“人人都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为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呼吁大家都出一把力。”

  14日,北京市环保局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有媒体问如何确认公务用车真的停驶30%,交管局将通过什么途径实施监督?北京市交管局安监科科长于友群答,具体停驶车辆数尚未统计。

  潘丽靖开车时在广播中听到了这个报道。“你有一个这样的措施,但你不知道执行的怎么样。那你告诉我们每周少开一天车,我们会听吗?是不是这种天气下可以放一天假?这也是政府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这样大家自然就不出门了,我们开车出门是要去工作。”潘丽靖说,“大家都从北京的发展获益,也给北京的空气质量带来负担,所有的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善这种情况。我不知道一周少开一天车对环境有什么量化数据。政府可以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是力所能及的,你只要告诉我一个明确的说法,那我就会愿意采取正确的做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