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尚文

2013中国人的钱将花在哪儿

2013年01月11日 07:31  青年参考 微博

  消费习惯,是种很难捉摸但又的确存在的经济现象。形形色色的消费产生、碰撞、融合,甚至闪电般消失,销售者看到的,永远是一个不断被刷新和重写的脚本。捕捉到消费变化的趋势,对商家来说意义重大,将会开启新的机会,并锻造出巨大的竞争优势。

  不久前,世界最大传播集团WPP结合案例分析、对消费者调查数据和网络世界“热烈、率直”的评价,发布了一份名为《2013年中国消费趋势》的报告,其中提到了中国消费者在2013年的十大消费趋势:

  1.为“安全”的感觉买单

  2012年,当每个中国人都在讨论《舌尖上的中国》里各式令人垂涎的美食时,“据说一个中国人死了,倒在地上,拍扁了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的挖苦和自嘲,也在网络上流行,这源于中国人多年来对食品安全根深蒂固的焦虑不安。在微博上,讨论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评论,在过去一年增加了近10倍。

  为安全买单,是2013年中国的第一大消费趋势。过去5年,中国消费者越来越热衷于各种保险,花更多钱买有机食品。在赝品、假货充斥的中国市场上,消费者愿意为了一种安全的感觉付钱。

  2.“微”消费,走起!

  热播电视剧《男人帮》中不计其数的植入式广告,让电商网站“京东360”在2011年末着实火了一把,也让“微”字成了引领2012年消费市场风潮的一个流行词前缀。

  微电影、微图书甚至微消费,对消费者来说,“微”意味着更方便快捷、更经济实惠,且随时随地能无障碍进行的购物体验;而对销售者而言,它意味着推广产品时更精准的目标市场定位,和全新的商机。

  除了“京东360”、“淘宝”等较传统的电商网站,“1号店”、“糯米网”等折扣网站和团购网站的兴起,让消费者能以更便宜价格购买商品。虽然每一件都省钱不多,但胜在积少成多。还有一些新型网站如“360团”等,可以为淘宝买家提供现金返利。

  微消费的兴起,还带动手机支付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6月,使用手机支付的网民数量已达4.44千万人次,比2011年末增长46%。

  与此同时,“拉卡拉”时代也正在降临,中国移动计划在商场、地铁、公交、校园等地安装100万台无线POS机。苏州网友“Gao Tim”感慨道:“临睡前手机一不小心开个淘宝,一不小心按两下,小手一抖,几百块就出去了。”

  3.“文艺范儿”消费

  许多曾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正放下身段走进民间,娱乐着普罗大众。这让中国消费者对富有“文化”气息的娱乐休闲活动,产生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丰富的文化消费品也成为大城市的魅力所在。2011年底,上海大剧院在每个月的第3个星期日推出打折票,迎来了从未有过的购票长龙。

  “文艺范儿”是许多中国青年想要戴上的一枚徽章。他们热爱艺术、美食和旅行,随身携带单反相机,也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品位”和“考究的生活”。当品牌超越产品和服务,传递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时,往往更容易吸引中国消费者。

  一张名为“吃货眼中的中国”的地图,在网上流传甚广,包括北京烤鸭、新疆大盘鸡和四川火锅。“如何成为一个美食家”,似乎已成为时髦中国消费者的必修课。

  成为“驴友”或“背包客”,是中国消费者发展“文化气质”的另一途径。观赏美景,体验地方文化,光顾古色古香的宾馆、主题咖啡厅或出售古玩的小店,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和艺术的渴求。很多旅游企业经营者和酒店,还通过微博账户来吸引顾客。

  4.“下一代人”最费钱

  独生子女时代的中国父母,最不吝惜的就是为子女花钱,这让越来越多孩子在更早的年龄,“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传统成人消费品的世界。

  用最新款手机的绝大多数是“小孩”,越来越多孩子痴迷于“被咬过一口的苹果”。过去5年,15岁至19岁的年轻手机用户数量逐年增长,从2008年的66%,达2012年的91%。

  每年迅速增加的文化教育支出,昭示着中国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因为他们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央电视台调查显示,孩子教育占家庭支出总额的比例已近50%,越来越贵的“养孩子”模式,正蚕食家庭预算。

  北京网友“静观心语”在微博上,曝光了孩子的“十一”计划,仅课外班和家教,开销就超过4000元。许多父母送孩子出国上学,甚至送3岁孩子去上国外幼儿园。

  5.“华丽丽”的单身贵族

  随着“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由“单身贵族”带来的商机正出现。由于不需背负家庭责任,愿意享受生活,不管是不是白富美、高帅富,他们都乐于打开钱包,给自己买个乐子。

  “单身文化”和“单身效应”的增长已吸引了很多关注,进而在微博上引发热议,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单身开销更大。比如,单身者更经常去看电影,更愿意去居住地附近的便利商店而非平价大超市,迷你电饭煲、单人一日游、单人游戏、一人用咖啡机等专为单身定制的商品,也正进入市场。

  情侣有情人节和七夕,在中国,单身者也有自己的节日——11月11日光棍节。过去两年光棍节里,中国最大电商淘宝网推出了光棍狂欢节,大量商品打五折,并免费送货,2012年该日营业额高达191亿元人民币,成了全球营销时代的“传说”。

  6.慈善成为新潮流

  更多透明的网络“微公益”正在兴起。“慈善”、“社会责任”、“志愿者”等字眼,正坚定扎根于中国消费者信念中。越来越多消费者利用空闲时间去帮助他人,而非赚点外快。个人社会地位也不仅基于财富与声誉,还与积极从事慈善活动密切相关。

  对销售者来说,这是个利润与社会责任兼得的完美机会。许多商家利用微博崛起,帮助慈善机构,如发起“买一瓶水就为贫困儿童捐1分钱”、“转发1次微博就捐钱1元”等活动,同时也使品牌更受欢迎。而消费者不仅享受花钱乐趣,同时也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

  7.“怀旧”牌打出复古风潮

  2012年,诺亚方舟一票难求,电影《泰坦尼克号》3D版同样如此。“复古”是新时尚,因为消费者能从消费记忆中,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记忆的力量”掀起了一波席卷全中国的怀旧风潮。

  一些核心现代但形式复古的产品,让他们享受一种“怀旧”的感觉,从而心甘情愿地花钱购买。上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军鞋,在国内外时尚界深入人心,水手服、海魂衫等复古元素也大行其道。一批“80后”小时候喜爱的小零食、饮料重新上市,以“怀旧”为主题的学子餐厅、80后餐厅也越来越火。

  过去几年,关于“复古”和“怀旧”的讨论,在微博上已持续增长,过去一年中更是飙升10倍。

  8.疯狂的“银发族”

  中国日渐老龄化,但目前这代老人,与过去“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老一辈相比,已迥然不同。他们对于自己的“黄金年龄段”有想法、有计划,舍得花更多钱去享受快乐和高质量的退休生活。

  据统计,55岁至6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平均收入一直在上升,这意味着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正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

  像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样,老年人也热衷于成为“快乐背包客”。仅过去两年,中老年人的本省旅游增长7%,省外旅游增长18%,港澳游增长10%。普通家用物品如放大镜、闹钟、拐杖,是老年人消费的传统项目,手机、娱乐、体育等也在逐年增长。

  就在去年的中秋、国庆“双节”,淘宝“天猫”发布了一段视频,呼吁年轻人利用放假时间,教会父辈网上购物。最新数据显示,超过130万名淘宝资深用户年龄超过50岁,比例达4%。“上海的叔叔阿姨”最爱网购,北京的次之,过去一年,他们在淘宝上买了859万元人民币的女装。

  9.万能的“超级中间人”

  哈尔滨市的“蔻-Couch”在网上提问,“万能的微博谁能帮忙代购蒙奇奇的项链和手链?”;浙江杭州的网友“yz_helen”想找“熟悉或有经验的童鞋”帮忙,为自己即将出国的女儿找个靠谱中介。

  从奢侈品、化妆品、电子产品,到奶粉、眼药水等生活必需品,任何在国内不太容易买到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海外代购”实现。由于较低廉价格和良好的供货能力,代购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代购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海外代购营业额在2011年达25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40%,2012年则达到300亿元。

  除了“代购潮”,超级中间人的存在也让很多人进入“拼征”时代。拼车、拼饭、拼读,无所不拼。从最初在论坛上偶尔自发组团,到如今精打细算成为一种新生活时尚,其中受益最多的,自然是新兴的专业运作的“拼客”网站。

  10.玩转跨界“混搭”

  2012年,“跨界”、“交叉”已成为新的热词,环顾四周,你会发现跨界元素无处不在。

  明星和名人通过亲密私人关系建立固定群体,从而比“单打独斗”收获更多关注度和影响力,如台湾明星黑人在2009年成立的“爱生活”组织。

  漫画、游戏与现实物理世界的碰撞,让2D和3D无限融合,不但满足了2D粉丝的需求,还常在广告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消费者可以在社交媒体或会员制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信息或娱乐需要,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方便满足自己的需求;销售者也可利用在网络上捕捉到的“消费路径”,以促进离线消费的实现,如“线上+线下”的相亲模式。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