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传统思维已不适应全球化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1日 09:22 人民论坛杂志

  ——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刘建飞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7期)

  国际金融危机确实加速了国际格局的转换,主要体现在西方(美欧日)的相对实力下降,而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相对实力上升。但是,这种实力变化仍处在量变阶段,至多算部分质变,远未到质变的程度。就综合实力(经济、科技、军事以及软实力)对比来看,西方还拥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非西方还很难超越西方。新兴大国崛起,并不是以西方衰落为前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取得同西方发达国家完全平等的地位,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的崛起是美国最大的挑战,这已是美国战略界的共识。当然,美国战略界的看法,是受传统现实主义思维的影响,而这种思维方式已经不适应全球化时代。在美国,也有一些人拥有创新思维,认为中国崛起给美国带来机遇。这从中国30年崛起进程可以看出。美国并没有随着中国崛起而衰落,反倒是从同中国的合作中获取巨大利益,客观上有利于美国维护其战略利益。

  世界格局转型给中国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正在崛起的国家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责任论”、“中美两国集团论”就含有“忽悠”、“捧杀”中国的味道。中国应该坚持韬光养晦,善于规避风险,找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位置,不使自己成为国际矛盾的焦点。(采访 人民论坛记者 周晓燕)

  世界趋势与中国应对

  只有当中国的跨国公司能够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与西方跨国公司自如地较量时,中国才真正拥有了抵御西方转嫁金融经济危机的能力,才能够真正成为全球化的赢家

  曲 星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7期)

  2009年,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剧烈的变化,预示着未来数年内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中国怎样应对变化着的世界,对中国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世界走向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中国应坚持其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定位

  2008年发生并肆虐至今的金融经济危机后果之严重,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所仅见,对国际关系的冲击不亚于一场战争。这场“不流血的战争”与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流血战争叠加,把美国拖入了空前的困境。尽管目前美国“一超”地位仍无人能企及,但其软硬实力相对下降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头强劲,“金砖四国”、“展望五国”、“金钻十一国”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发展中国家整体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已达41%,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5%。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前,原有的G7或G8已无能为力,G8+5也不足以应付局面,G20应运而生且已机制化。发展中国家首次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研究世界经济重大问题并共同作出决策。西方占主导的国际体系虽未根本改变,但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状况正逐步得到纠正。这是新形势下全球治理制度重构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昭示着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是新兴国家的重要代表,GDP居世界前三,外贸达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经济增幅8.7%,与西方各国普遍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独自拉动了世界经济50%的增长。中国在G20机制中举足轻重,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砥柱中流,已成为新的全球治理机制的重要成员,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明显提高,这是多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上对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质疑大幅上升,要求中国承担与自己实力不符的国际义务的呼声不绝于耳。发达国家大肆渲染,发展中国家期望值升高。因此,怎样给自己定位,这是中国不得不回答的一个难题。

  中国必须坚持自己的发展中国家定位。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硬指标来看,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离发达国家水平差距仍非常大。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2940美元,而发达国家的人均值是39345美元;中国25-64岁人口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者占18%,而美国和韩国分别是87%和66%。根据UNDP《2009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指数的世界平均值是0.753,中国为0.772,只略高于平均值,排在世界第92位。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是发展中国家。如果中国放弃这个定位,将导致承担远超自己承受能力的国际义务。

  其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能够获得的国际同情和支持只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崛起不仅在经济上对西方构成竞争,也在政治上对西方发展模式形成挑战,因此西方对中国的阻遏将贯穿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由于曾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类似历史和稳定政局发展经济的共同现实任务,在很多国际问题上有相近的立场需求,这是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寻求支持的一个宝贵资源。如果中国改变自己的发展中国家定位,将可能导致失去这一资源。

  经济全球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中国应进一步调整其经贸结构

  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很短时间便波及全球,说明经济全球化已发展到相当深度,形成了迅捷的传导机制。随着高科技发展,信息沟通、人员往来和资本流动将更加频繁,经济相互渗透会更加便利,全球化程度会进一步加深,随着国际竞争力结构的变化,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会抬头。这些趋势引出的挑战是,国际市场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金融动荡及经济危机的全球传导将成常态,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任务更加艰巨。

  由于此次危机发端于美国的过度信贷消费和虚拟经济泡沫,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危机后将适度抑制消费并重振实业。这意味着今后美欧的消费率将下降,消费品自给率会上升,其剪刀差效应将反映为进口需求的结构性下降。根据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数据统计,2009年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约为45%,美欧市场约占中国出口的38%,比前一年均有所下降。为应对美欧进口市场进一步收缩的前景,中国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内需,减少对美欧市场的依赖,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特别是非洲和拉美市场。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虽早已摆脱了初级原料型的出口结构,目前出口产品95%已是工业制成品,但其中72%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占28%,且基本属于来料加工,其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大部分掌握在外资手中。随着中国劳工和环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并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的调整,加上欧美出于战略考虑对中国产品可能采取的政策性歧视,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将受到其他低成本国家产品的有力竞争。

  因此,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比重,提高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是中国经贸应对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表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受汇率影响的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中国外贸顺差也主要归功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在资本全球流动越来越顺畅、国际金融整合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能迅速传导到全球。发达国家目前仍占据国际经济体系主导地位,掌控着绝大部分跨国公司,很容易利用全球化机制、通过国际经营策略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本国金融和经济危机,占有这些国家的财富,操控这些国家的政局,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严重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首先应加强对外资的金融监管,并根据自身条件决定金融开放程度,其次应加强全国行业统筹,形成能与跨国公司抗衡的大型骨干企业网络,再者应培训熟悉跨国公司运作的人才,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依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最后,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到了可以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对国际资源进行整合的地步,只有当中国的跨国公司能够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与西方跨国公司自如地较量时,中国才真正拥有了抵御西方转嫁金融经济危机的能力,才能够真正成为全球化的赢家。

  全球性问题将进一步突出,中国只能从科技强国中找到出路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一系列与人类生存攸关的全球性问题随之突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疾病传播、粮食安全等问题,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根据联合国秘书长2005年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人类现已消耗了地球三分之二的资源,地表陆地24%的面积已被开垦为农田,至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现在的60亿增至90亿,所需耕地必须大量增加,而现在的耕地却因过度耕种退化而以每年2000万公顷的速度在递减;人类消耗的地表水已近可利用地表水总量的50%,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靠地下水生活,而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位正以每年1-3米的速度下降,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处于用水紧缺状态,至2025年,这样的人口将达全球三分之二;世界70%的海洋渔场已充分捕捞或过度捕捞;本世纪地球气温将上升1.2-3.5摄氏度,将对数以亿计的沿海居民造成威胁,并完全淹没低地岛屿。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7年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估》,按目前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耗量计算,世界已探明储量分别只够供应40年和60年。

  从全球宏观层面看,目前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而从中国的微观层面看,挑战则更为严重。中国人口占世界总数22%,而据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2007年向媒体介绍,中国占有世界资源的状况是,耕地9%,水6%,森林4%,石油1.8%,天然气0.7%,铁矿不足9%,铜不足5%,铝土矿不足2%。中国占有的煤、石油、天然气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目前我国消耗矿产资源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探明储量增长的速度。一方面是人均资源占有率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单位GDP能耗物耗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特别在农村地区欠账更多。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卫生公平性评估》中,将我国列为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倒数第四。随着我国国民在全球流动数量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展,恶性传染病对我国的威胁必将随之上升,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流”只是两次“小小的预演”。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发布的《中国生态保护》白皮书,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60%以上,而且“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只能从科技强国中找到出路。例如,中国总体上属于缺水国家,人均水量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部16个省区按世界银行标准属于“严重缺水”,然而中国在科学用水方面可挖的潜力却还非常大。这方面以色列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以色利人均水量只有271立方米,按世行标准属于“极度缺水”,但以色列发展了管网调水、电脑微灌、咸水淡化、污水处理、蓄流防渗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不仅粮食自给率达95%,而且其瓜果蔬菜还大量出口欧洲。中国虽缺水,但比以色列的人均水量还是大得多,在水资源科学管理方面大有可为。因此,加大对水资源的高科技研发投入,提高水的使用效率,与国民健康状况和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是中国应对缺水挑战的必由之路。

  再如,中国能源结构的主体是煤,目前煤约占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7%,而一次能源在我国总能源中占到了92%的比重,其他能源如水电风电和核电等仅占8%。以煤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主体固然保证了我国能源供应主渠道的自给,但煤燃烧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与美国并列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甚至国际上还有机构发表报告称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排放国。

  不论人类排放活动是否是大气温度升高的真正原因,但中国加大对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研发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煤、石油、天然气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中国油气外购依存度目前已超过50%,由于供求关系的持续紧张,油气价格最终涨到中国无法承受的地步是早晚的事。

  而中国西部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前景非常好。中国核电目前占总发电量不到3%,而核电在法国占78%,在日本占40%,在韩国占30,德国和美国尽管在1976年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后限制核电发展,目前核电也分别占到了33%和22%。法国之所以在目前的气候外交中调门很高,就是因为核电实质性地减少了法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际减排压力不仅丝毫无损于法国经济,而且还给法国核电工业带来了巨额订单。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中国应对资源、环保、气候挑战的唯一出路。

  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以环保为旗帜,抢占绿色科技制高点,一系列新的国际标准正在酝酿之中。如果在这个时候落在了后面,将来就会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局面。毕竟,现在的国家竞争是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竞争。毕竟,人类的命运和中国的前途都取决于科技的突破。(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趋势(资料链接)

  国际分工体系面临巨变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一轮全球技术与产业的大变革,全球利益的大重组,可能形成国际分工体系的大“换血”,从而最终再造全球经济分工体系。

  全球低碳经济潮流涌动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可以说,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经在全球打响。

  贸易摩擦趋于常态化

  我国外贸行业从危机中恢复并实现产业升级预计将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出口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担当推动我经济发展的主力。因此,应谨防贸易摩擦潮来袭,扰乱我外贸产业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