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趋势下的世界文化变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1日 09:22 人民论坛杂志

  在未来的十年发展中,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总体上将是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进行,以双赢以至多赢为目标,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彼此之间的碰撞在所难免

  李宗桂

  2010年是世界从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中逐渐走出的一年。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将是世界经济重整的十年。与此相应,世界文化格局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从而在文化的层面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既成事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态势下,各自发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不仅是世界文化发展应有的价值理性,而且正在成为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强烈呼声和实际行动。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充满自信,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持多元、平等的看法,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反对民族文化沙文主义,抵制狭隘民族主义,坚持和平发展的文化战略,将是可以预见的未来10年的整体发展趋势之一。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增强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拓展人类文化发展的世界胸怀和全球意识,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华文化以及其他种种类型的民族国家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总态势下,各擅所长,各有其位,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异彩纷呈,相得益彰,“道并行而不相悖”不仅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且正在逐渐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增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越来越成为世界文化不可分离的部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诸多国际间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往往通过文化表现出来,因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多地是通过文化的方式进行。经济文化化甚至政治文化化,使得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而在文化的层面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和内容,强化了文化的价值。无论人们如何强调文化的民族性特质,甚至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但最终都必须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中,通过文明对话而解决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不是相反。

  普世价值必将得到更多的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强势仍然存在

  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对于普世价值有颇为不同的见解。从对普世价值内涵和内容的认识,到普世价值本身的有无,都有见仁见智的阐释。但如果彻底否认普世价值,则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沟通的价值基础,就缺乏合理的证明和沟通的平台。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承认普世价值,关键在于如何诠释普世价值,谁掌握普世价值诠释的话语权。民主、法制、人权、平等、和平、公平、正义,这些经过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检验并已成为人类基本精神的价值理念,无疑是普世价值。而中华文化所长期坚持的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品德,当是普世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至少,是可供借鉴的人类文明的重要资源。

  当今中国政府大力倡导的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自然更是普世价值的重要内容。道理十分简单,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冷战早已结束的时代,如果不建设和谐世界,难道要去制造恶斗的、分裂的、动荡的世界吗?发达国家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更上层楼,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进程中需要奋起直追,二者都需要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在饱受全球金融风暴吹袭之后,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赢得时间治疗经济创伤,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方略,推动自己的国家进一步发展,因此,未来十年内,普世价值必将得到更多的认同。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强势仍然存在,但势头将有所减弱。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源自西方,经过数百年发展后的西方,挟强大的经济优势,在文化方面也引领世界风骚,甚至攫取了文化方面的话语权。即使在近年西方一些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势下,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其文化强势依然存在。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凭借其发达的技术和成熟的大众文化制作的经验,横扫全球,影响极为深刻。至于遍及全球的麦当劳、肯德基、汉堡包之类的非常生活化、人性化的大众文化,以及正在进一步扩张的迪斯尼游乐文化,其制作方式、传播手段和发展理念,都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好好学习、认真借鉴。而学习、借鉴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要根据本民族情况,从自家国情出发,以我为主而博取众长,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因此,在可见的未来10年内,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强势将依然存在。不过,由于世界格局这些年来的变化,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金砖四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成为新的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因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将使西方文化的强势有所减弱。

  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意识形态的碰撞继续存在。无可讳言,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有意识形态的纠结。在未来的十年发展中,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总体上将是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进行,以双赢以至多赢为目标,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彼此之间的碰撞在所难免。

  文化民族主义的声调将进一步高涨,中国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阐扬

  民族主义的情怀是支撑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美利坚民族、法兰西民族、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印度民族、中华民族,各有其民族的立场和价值追求,各有其民族利益。挺立民族自我,维护民族利益,捍卫民族核心价值,是文化多元化的正当表现和逻辑要求。未来十年的世界文化发展,不会也不可能消解民族主义。相反,在全球化多元竞争的格局下,在新一轮的世界发展中,民族主义的情绪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进一步增长。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方面的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展示了在发展问题上的中国模式的价值,而这个模式逻辑也包含文化发展模式在内。换言之,中国最近30年来的高速而又和平的发展,其内在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全世界的中国研究者,都不能不看到中国和平发展中的这些文化因素,从而使得中国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阐扬,在世界上受到更多的关注。当然,中国政府和中国的学者也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使文化中国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者为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价值观的“主流”与“边缘”

  事实上,每种价值观在社会上处于“主流”还是“边缘”地位,首先是它的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即他是否站在历史进步和人民大众一边。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把别人“主流化”或“边缘化”

  李德顺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7期)

  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被列为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情况和人们的复杂心态。这里说的“主流价值观”,是指由党和国家倡导与执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是一些人基于对现实的观察而得出的预测或警告,值得我们大家、首先是国家意识形态部门给予重视和反思。

  那么这种“危机”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表现在哪里?我的基本看法是,如果说这里有危机的话,那么这种危机并非来自西方价值观或社会上多元价值观的挑战与冲击,而是来自“主流价值”体系本身的弱化;因此,最终能否克服这种危机的决定性因素,还在于主流价值观本身的理论和实践是否到位。

  其实,“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并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目前的总体情况。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并非从来就是“主流价值观”,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它至今还不是意识形态的“主流”。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恰恰是以非常“边缘化”的地位,凭借自己理论的科学性和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的价值,向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挑战的。所以它从来不怕与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价值观交锋。相反,它倒是作为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既要防范和反复摧毁,又无法回避的主要对手和梦魇而存在着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处境仍然是,面对资本主义的主流和社会上多元的价值观,它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证实自己的威力和魅力,并经过一个必然漫长、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最终从“边缘”走向“主流”。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并非从来就是“主流价值观”。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当代的主流价值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的科学性,通过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而得到应用和证实;二是它的价值观,与现阶段中国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实践需要相吻合。正是基于这两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以旗帜鲜明的宗旨立身,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响应,并在实践中把握住历史的机遇,从一支原本“边缘化”的、弱小的政治队伍,发展为一个强大的、主导国家命运的执政党。

  其实应该说,我国目前行之有效的“主流价值观”,并不是人们习惯了其话语套路的所谓“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而是那个引导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在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凸显和丰富起来的新型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可以叫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即以全体中国人民为主体,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它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回归和创新形态。无可争议的是,它正在引导中华民族走上重新振兴之路,它对于改变中国人命运和世界格局的意义,也正在为历史所证实。

  当然,这个价值观念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升华、发展和落实。但至少,我们应该从观念上认定它作为我们的主导价值观,去积极地建设它。而不是放下它,企图到西方话语或古代儒家的话语体系中去寻找现成的解释,或干脆把它归于中外某种传统模式的门下。

  事实上,每种价值观在社会上处于“主流”还是“边缘”地位,首先是它的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即他是否站在历史进步和人民大众一边。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把别人“主流化”或“边缘化”,也没有人是被别人“主流化”或“边缘化”的。因此,我们的价值观的命运,最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要由我们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来决定。(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